摘 要:文章在對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的“有A無B”格式進行窮盡性考察的基礎上,統(tǒng)計分析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該格式發(fā)展演變的情況,認為現代漢語中絕大多數高頻出現的“有A無B”條目都有歷史傳承性的特點,是古代漢語中“有A無B”中高頻條目語匯化的結果。此外,文章還從語言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分析了“有A無B”格式演變的動因,認為文學發(fā)展、民族心理是其演變的外部動因,語音、詞匯、語法系統(tǒng)內部的發(fā)展變化是其演變的內部動因。
關鍵詞:“有A無B”格式 歷時演變 頻率 比較 動因
一、引 言
“有A無B”格式是現代漢語中使用范圍廣泛、成員眾多的一種格式。周薦(2001)認為,“兩字交替顯現、兩字(個別的為多字)交替隱含而需人們在使用中將隱含的字填補進去以成就一個新的詞匯單位的準四字格式”“為待嵌格式” [15],這一概念界定了“有A無B”待嵌格式的屬性。
對于該格式的性質、句法結構、句法功能、格式類型和格式意義的研究成果雖不算豐碩,但部分辭書、論著中均有所論及。如《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以下簡稱《現漢》)、《現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以下簡稱《例釋》)、《現代漢語實用語型》(以下簡稱《語型》)等辭書都對“有……無……”格式進行了收釋,《現漢》與《例釋》的收條、釋義和舉例基本一致,都各列舉了該格式的四種意義和用法,只是略有不同,歸納起來共有5點:①表示只有前者而無后者(嵌入兩個意義相對或相反的單音節(jié)的名詞或動詞),如:有口無心、有利無弊、有名無實、有始無終、有勇無謀、有益無損等。②表示有前者沒有后者(強調的說法),如:有過之無不及、有加無己、有增無減等。③表示有了前者,就可以沒有后者(嵌入的多為動詞),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等。④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多嵌入兩個相同的名詞),如:有事無事、有姓無姓等。⑤表示似有似無,如:有意無意、有心無心等?!墩Z型》則將該格式的意義列為兩項:①強調“只有……但沒有……”(嵌入意義相對或相關的單音節(jié)名詞、動詞、形容詞或語素)如:有天無日、有頭無尾、有眼無珠、有利無弊、有勇無謀、有名無實、有口無心、有氣無力、有驚無險、有增無減、有去無還、有借無還、有始無終、有進無退、有恃無恐、有備無患等。②表示“有……或沒有……”,常含有“似有似無”的意味(嵌入同一個單音節(jié)的名詞或語素),如:有意無意、有心無心、有事無事等。
就筆者所見,除辭書之外,對“有A無B”格式進行研究的論述為數不多。在已有研究中,有的學者只對這類格式做了整體性的研究和界定,認為這類格式是“待嵌結構”(周薦,2001),或“對舉格式”(張國憲,1993),但對其內部未做詳細的分析和考察。有的學者雖對“有A無B”格式進行了具體研究,如洪邦林《“有A無B”格式的句法語義分析》、李慧碩士論文《“有A無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但二者都只是從句法、語義等角度對“有A無B”格式進行了探討,沒有對該格式的歷時發(fā)展及演變進行考察分析。王麗芳碩士論文《現代漢語“有A無B”格式研究》,在簡單統(tǒng)計“有A無B”格式各朝代出現大致次數的基礎上,從語言外部及語言內部兩方面對其演變動因做出了解釋,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對進一步的研究具有啟發(fā)意義。但該文沒有對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有A無B”格式的演變進行比較,也沒有對“有A無B”格式的具體演變過程做出分析,還未對其演變原因加以剖析。
鑒于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依托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和古代漢語語料庫,統(tǒng)計“有A無B”格式的具體條目及其頻次,對該格式的歷時演變情況加以考察,對古代漢語庫和現代漢語庫中出現的“有A無B”格式進行比較,并嘗試對其演變的動因進行分析。
對于本文統(tǒng)計的“有A無B”格式語例,需要做如下說明:
“有A無B”格式是,奇位由動詞性成分“有”“無”構成,偶位需嵌入單音節(jié)體詞性或謂詞性的語素或詞形成的2+2的四字待嵌格式,如“有驚無險、有意無意、有去無回、有勇無謀、有氣無力”等。我們對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進行了窮盡性的檢索,發(fā)現少量雙音節(jié)成分也可以嵌入該格式的偶位,而且“有A”和“無B”是對稱性的,形成3+3的六字格,我們將它們也納入了本文的考察范圍,如“有一搭無一搭,有過之無不及”等。但以下格式不屬于本文的研究范圍:
1.非對稱格式:A為單音節(jié)語素,B為非單音節(jié)語素或其他成分。如:
有工無人做、有弓無利箭、有話無處說、有貨無標價、有箭無勁弓、有理無處講、有理無人聽、有氣無處泄、有錢無勢力、有事無人管、有豬無處賣
A為非單音節(jié)語素或其他成分,B為單音節(jié)語素。如:
有糧倉無糧、有錢包無錢
2.格式內嵌入其他成分:“有A”和“無B”之間嵌入其他成分,主要為連詞,如“和”“與”“或”“而”“但”等,或者插入標點符號,如逗號、頓號等。如:
有形和無形、有限與無限、有理或無理、有花而無果、有驚但無險、[有雨,無雨]、[有心、無心]
經過去偽剔重,在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庫中共檢得“有A無B”格式的用例485條,古代漢語庫中共檢得“有A無B”格式的用例951條。
二、“有A無B”格式的歷時演變
目前可考的“有A無B”格式最早見于先秦時期,如《尚書·說命中》的“有備無患”:“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薄墩撜Z·衛(wèi)靈公》的“有教無類”:“子曰:‘有教無類?!边@一時期的“有A無B”數量有限,使用頻率很低,只在個別文獻中零星出現,還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有A無B”格式。
根據對CCL古代漢語語料庫中“有A無B”格式的時代分布和使用情況的統(tǒng)計,從周朝到民國時期的具體使用情況如下表1:
說明:此處的朝代分類基本按照CCL語料庫的文獻出處劃分,僅將筆記、全宋詞、全唐詩、全元曲等文獻中的相關數據并入各朝代的統(tǒng)計數據中。
上表1的數據顯示:“有A無B”格式在歷時發(fā)展過程中,數量逐漸增多,唐五代之前有緩慢遞增的趨勢。先秦時期的使用總量僅為41次,其中重復出現2次以上的僅有“有備無患”“有命無咎”2條,沿用到現代漢語的只有“有備無患、有教無類”2條。至秦漢時期,這種“有A無B”格式臨時性組合的性質沒有出現顯著變化,直到六朝時期數量有了較大的增加,這一時期的“有A無B”數量雖然沒有急劇攀升,但其生成新成員的能力卻大大增強,一些常見的格式在這一時期都出現了,如“有名無實、有形無形、有始無終、有加無損、有頭無尾”等。到中古漢語,“有A無B”格式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僅宋代出現的次數就高達418次之多,這種數量的大幅增加一直持續(xù)到近代漢語的明、清及民國時期,達到了古代漢語階段“有A無B”格式的峰值。
到現代漢語階段,“有A無B”格式數量的增長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根據對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中“有A無B”格式的檢索,至2009年7月最新更新的數據顯示,“有A無B”格式的出現次數達到3423次,其中單個條目的出現次數在100以上的就有6條,其中5條在現代漢語中的出現次數均超過了古代漢語中各朝各代出現次數之和,如:有意無意(42:580②)、有增無減(35:509)、有氣無力(20:380)、有恃無恐(33:177)、有驚無險(1:158),“有名無實”的出現次數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略低,但也基本相當(142:137)。
三、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有A無B”格式的演變比較
北大CCL語料庫中的“有A無B”格式,現代漢語庫中485條,古代漢語庫中951條,利用access軟件對二者的重復項進行交叉比對發(fā)現,僅在現代漢語庫中出現的共360條,僅在古代漢語庫中出現的共826條,在兩庫中共同出現的127條。我們將僅在現代漢語庫中和僅在古代漢語庫中出現的“有A無B”格式稱為“單見條目”,將在兩庫中共同出現的“有A無B”格式稱為“共見條目”,分別對單見條目和共見條目進行了比較。據統(tǒng)計,古代漢語庫中頻次為1的單見條目有553條,占總條目(951條)的近60%,現代漢語庫中頻次為1的單見條目有244條,占總條目(485條)的50%,由此可以看出,頻次低的“有A無B”格式在單見條目中占很大的比例。這種使用頻次僅為1的“有A無B”格式全部都是出于表達需要而產生的臨時性詞語組合,并沒有走上語匯化①的道路,因此在歷史文獻和現代漢語語料中幾乎不會復現,即古代漢語的低頻臨時性組合的“有A無B”格式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現代漢語的低頻臨時性組合的“有A無B”格式在古代漢語中也找不到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在我們考察的語料中頻次為1的共見條目共20條,除1條是現代漢語階段對古漢語的引用外,其他都是出于特定的表達需要而形成的臨時性組合,屬于偶合現象。而真正走上語匯化道路的“有A無B”格式首先必定屬于高頻格式,這是因為,漢語組合的語匯化是在長期的言語活動實踐中發(fā)生的,使用頻率高的詞與詞的組合才具有發(fā)生并最終完成語匯化過程的可能。這一過程與詞匯化過程具有十分相似的特點,董秀芳曾對詞匯化中頻率的作用做過如下描述:在句子的線性序列中,只有位置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由于某種原因經常在一起出現,使它們固化為一個組合,并且向成詞的方向發(fā)展,即一個組合只有經常在一起使用,才有固化成詞的可能性。[2](41~46)這說明,一個組合是否能夠完成語匯化,頻率是一個必要條件,也是一個先決條件。此外,我們考察發(fā)現,絕大多數使用頻率高的“有A無B”格式都有很好的歷史傳承性,即古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高的“有A無B”格式在現代漢語中通常也是頻率較高的,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高的“有A無B”格式往往在古代漢語中就已經出現,并走上了語匯化的道路。經考察,古代漢語庫和現代漢語庫中的共見條目都是語匯化等級不同的“有A無B”格式。
首先,我們對高頻“有A無B”格式的古今歷時發(fā)展進行對比,根據“A無B”格式出現的所有條目數及其頻率這兩個參數,我們利用加權平均的方式分別求出兩庫中該格式頻次分布的閾值,即兩庫中覆蓋最大范圍的頻次的最低值。公式如下:
由該公式得出,古代漢語庫的頻次閾值為7.69,約等于8,現代漢語庫的頻次閾值為19.8,約等于20,也就是說,古代漢語庫中頻次為8以上、現代漢語庫中頻次為20以上的條目覆蓋范圍最大,是我們選取進行比較的對象。因此,我們分別將古代漢語庫頻次為8以上(含8)與現代漢語庫中頻次為20(含20)以上的條目進行了對比,古代漢語使用頻率8次以上的63條及現代漢語使用頻率20次以上的19條“有A無B”交叉比對所得的共有條目共12條,它們在兩個庫中的頻率如下表2:
上表2的數據顯示:現代漢語中高頻使用、語匯化程度很高的“有A無B”格式,在古代漢語中頻率也較高,其重合率達到57.9%。但在歷時發(fā)展中,其使用頻率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最為顯著的是“有害無益、有氣無力、有恃無恐、有意無意、有增無減”,其次是“有備無患、有始無終、有眼無珠、有勇無謀”,變化很小的為“有名無實、有教無類、有過之無不及”。其演變的大致類型有二:一是古代漢語階段的使用頻率較低而到現代漢語階段頻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如“有備無患、有害無益、有氣無力、有始無終、有恃無恐、有眼無珠、有意無意、有勇無謀、有增無減”,在12條共有條目中占75%;2.古代漢語階段的使用頻率和現代漢語階段基本相同,如“有教無類、有名無實、有過之無不及”,在12條共有條目中占15%。由此可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有A無B”格式共有的高頻條目,使用頻率增加是其主要的演變趨勢,這種變化伴隨著語匯化的另外兩項指征——語義整體性程度、結構形式固定性程度的增加而出現。下面我們以“有意無意”的語匯化過程為例進行分析:
(1)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保ā妒勒f新語·文學》)
(2)叔器云:“如約法三章,為義帝發(fā)喪之類,做得也似好?!痹唬骸斑@個是它有意無意?”叔器曰:“有意?!痹唬骸凹仁怯幸猓悴皇峭酢!保ā吨熳诱Z類》卷一三五)
(3)且說過了幾天便是場期,別人只知盼望他爺兒兩個作了好文章便可以高中的了,只有寶釵見寶玉的功課雖好,只是那有意無意之間,卻別有一種冷靜的光景。(《紅樓夢》一一九回)
(4)李蓮英大失所望,因此常在太后跟前,有意無意,總講德宗幾句壞話。(《清朝秘史》一○五回)
(5)孟翔有意無意地又準對著吳蓀甫的樂觀論調加上一個致命的打擊。(茅盾《子夜》)
我們收集到的語料顯示,“有意無意”最早出現在六朝的《世說新語》中,從具體語境來看,“有意無意”出現在問答句的答句中,庾子嵩作賦后他的子侄庾亮(文康)發(fā)出問句:“如果有那樣的心意呢,那不是賦體能說盡的;如果沒有那樣的心意,又寫賦做什么?”問句中的“有意”“無意”是獨立的單位,是對庾子嵩作賦動機和目的的猜測,是出于某種心意還是并無某種心意,在問句選擇性條件“有意”和“無意”的促發(fā)下,出現了答句“正在有意無意之間”的表述,其中的“有意無意”是對問句中提問點的回答,“有意”和“無意”是在語境的制約下組合在一起的,二者可以用并列連詞“和”連接,其語義關系是組合關系,沒有發(fā)生進一步的融合,這種組合性的“有意無意”成員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結構形式固定性不強。同樣,例(2)中“有意無意”的出現時代也較早,是在“有A無B”格式急遽發(fā)展的宋代,但從語境中看,這里的“有意無意”的語匯化程度依然很低,“有意”和“無意”的組合仍是臨時性的,“有意無意”出現在問句中,談論的是漢高祖為王的心術動機,“約法三章,為義帝發(fā)喪之類”的做法出于什么目的,答句中的“有意”以及后續(xù)句的“既是有意,便不是王”中的“有意”更明確了問句中的“有意無意”是選擇關系的并列組合,“有意”和“無意”是在語境的制約下組合在一起的,二者可以用選擇連詞“或”連接,其語義關系是組合關系,也沒有發(fā)生進一步的融合,成員之間的關系也較為松散,結構形式固定性也不強。而到了明清時期,“有意無意”之間的語義關系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臨時性的組合關系,如例(1)和例(3)的“有意無意”都后接“之間”,但兩例的語義并不相同,例(1)的“有意無意之間”表示的是“介乎有心意和沒有心意的中間”,是一種抽象了的空間距離,“有意無意”是組合性語義關系;例(3)的“有意無意之間”則表示的是“似有似無”,不再具有抽象的空間距離意味,“有意”和“無意”之間的關系也不是組合關系,而是經過概念整合在原組合義的基礎上通過引申生成的融合性語義關系。例(4)(5)在句中單用或作狀語修飾動作行為,也已經是表示這種融合性的“似有似無”義,“有意”和“無意”中間不能插入任何連詞,結構形式固定化了。
為了全面觀照“有A無B”格式的歷時發(fā)展演變情況,我們在對高頻條目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又對全部127條共見條目在兩庫中的出現頻率進行了比對,在兩庫中出現頻次相同的有26條,占共見條目總數的20.5%,在現漢庫中出現頻次高于古漢庫的有41條,占共見條目總數的32.3%,在現漢庫中出現頻次低于古漢庫的有60條,占共見條目總數的47.2%。其中,在兩庫中出現頻次相同的26條“有A無B”格式中,大多數是頻次都為1的,如上所述都屬于臨時性組合,只是偶合現象,而頻次相同的共出條目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也僅為4次,從頻率上看,它們并非高頻使用的條目,結構形式和意義的固定性也極為有限,未能成為漢語語匯中的一員,如“有過無功、有花無果、有膿無膿、有聲無字、有味無味、有效無效、有戰(zhàn)無和”等。在現漢庫中出現頻次高于古漢庫的41條“有A無B”格式中,頻次數量絕對值增長③較為顯著的有“有增無減(35:509)、有意無意(42:580)、有益無害(1:62)、有形無形(8:51)、有心無力(8:19)、有恃無恐(33:175)、有去無回(7:46)、有氣無力(20:380)、有理無理(8:18)、有驚無險(1:158)、有害無益(9:78)、有才無德(4:14)、有備無患(52:81)、有用無用(2:13)”等。其中絕對增幅最明顯的是“有驚無險”,在古漢庫中出現僅1次,而到現漢庫中則激增為158次之多。這說明隨著其使用頻率的增多,其結構形式逐漸固定,意義也出現了引申或隱喻的轉義,到現代漢語階段,已經成為語匯化程度不等的漢語語匯的成員。在古漢庫中出現頻次高于現漢庫的60條“有A無B”格式中,頻次數量絕對減少較為顯著的有“有功無罪(14:1)、有害無利(21:10)、有加無減(11:1)、有加無已(27:6)、有進無退(114:17)、有錄無書(17:1)、有情無情(16:6)、有始無終(62:29)、有死無生(28:5)、有損無益(41:10)、有眼無珠(62:33)、有一無二(46:2)、有影無形(16:4)、有勇無謀(93:43)、有罪無罪(38:5)”等。使用頻率的遞減原因較多,除了語言表達的實際情況發(fā)生變化,即出于不同的言語交際目的和表達需求等產生了使用數量上的變化之外,也受到語言自身發(fā)展演變的影響,即古代漢語發(fā)展到現代漢語過程中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上產生了諸多差異。這些成員其中的一部分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雖然較古代漢語階段有所變化,但仍保有較高的頻率,結構形式固定,意義凝固,這些成員在現代漢語中依舊保持其漢語語匯的身份,如“有始無終、有眼無珠、有勇無謀”等。
四、“有A無B”格式演變的特點和動因
上文表1“有A無B”格式的出現次數雖然不是對各個歷史時期所有歷史文獻、口語資料的窮盡性考察結果,但也大致反映了其產生、發(fā)展、演變的脈絡。
(一)“有A無B”格式演變的特點
從“有A無B”格式產生初期的上古漢語來看,這一時期絕大多數的“有A無B”格式的臨時組合性很強,對語境的依賴也很強,其性質更類似句法上的緊縮復句形式,是句法層面的產物,這種緊縮復句形式反映了早期四言詩對漢語詞匯四字格語匯的影響。據陸志偉統(tǒng)計分析,先秦的四字格對現代漢語的四字格結構形式影響巨大,如在《詩經》中已經出現了現代漢語四字格的幾乎全部格式[7],這正是“有A無B”格式成型的基礎,一些成語的雛形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它們至少已經具備了成為成語的語義和形式基礎,如沿用至現代漢語的“有備無患、有教無類、有死無二”等,這一時期產生的“有A無B”格式還有“有罪無罪、有功無功、有入無出、有首無身”等。如:
(6)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寧事戎狄?!訍燮渚渥?,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源瞬缓汀!保ā蹲髠鳌べ夜迥辍罚?/p>
(7)《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上》)
(8)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呂氏春秋·先識》)
六朝時期“有A無B”格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這與該時期佛經翻譯大量出現、利用并激活了漢語固有的四字格表達的心理定勢有關,使四字格構詞能力增強,直接或間接推動了四字格的蓬勃發(fā)展。漢語雙音化進程在魏晉時期之前是緩慢的,進入魏晉以后,雙音化的步伐突然加快,其重要動因之一就是受到了佛經翻譯的影響,多種語法構詞的手段在佛教復音詞中已經出現,在四音節(jié)佛教詞語中也得到普遍運用,構造了如“無量壽佛、十方凈土、十八地獄、天女散花”等四音節(jié)詞語。此外,佛經翻譯對散韻結合的新文體及與之相適應的四字句的選用,促成了漢語四字格獨特的“2+2”韻律節(jié)奏傾向的形成。為了達到宣講佛法,弘揚教義的目的,佛經翻譯和佛教故事、小說等需要適應一般市民的領受能力而大量使用通俗的語言,這就導致佛經翻譯的口語化傾向影響到各種通俗文學體裁,尤其與后代白話小說中大量出現的四字格俗語有關。據孫艷考察,“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語占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的最高比例,它們與漢語成語融會在一起,成為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9]從我們考察的語料情況來看,“有A無B”格式在這一時期除了在史書中出現之外,還出現在具有口語性質的佛經、小說中。如:
(9)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zhàn),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三國志·蜀書·后主禪傳》)
(10)初,此國王愛子嬰疾,徒究醫(yī)術,有加無瘳。(《大唐西域記》卷一二)
(11)仰山云:“但去,已后有一人佐輔老兄在。此人只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保ā舵?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宋代可以視為“有A無B”格式發(fā)展的井噴時期,是漢語從中古時期向近代時期的過渡。這是由于宋代話本大量興起,禪宗語錄在這一時期也進一步盛行,使口語性質的語言形式占有了一席地位??谡Z語體催生了雙音詞的發(fā)展以及更易于成詞的四字結構,組塊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句法層面的“有A無B”向詞法層面轉變。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緊縮的復句形式逐漸成為可以生成大量成語的“有A無B”格式,這時的“有A無B”已經完成了身份的轉換,從句法單位成為了詞法單位,并形成了一個嵌入式結構,開始了語匯化的演進進程,其中一部分語義整體性強、結構形式固定、使用頻率高的“有A無B”具有了成語的性質。如:
(12)問“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曰:“若是有頭無尾底人,便是忠也不久,所以孔子先將個無倦逼截它。(《朱子語類》卷四二)
(13)其序曰:庚辰歲,予嬰沉痛之疾,不起者十旬。毀頓精神,贏悴形體。藥物救療,有加無瘳。(《太平廣記》卷二七一)
(14)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凈、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為佛慧。(《五燈會元》卷三)
明清至民國時期,近代白話文小說發(fā)展到頂峰,出現了歷史上數量最多的用以描摹人物、寫景狀物的四字格詞語,它們是這一時期廣泛使用的精煉生動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成為了“有A無B”格式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的基礎。據我們統(tǒng)計,明清至民國時期出現的“有A無B”格式共1502條,占整個古代漢語階段出現的3039條“有A無B”格式的近50%,達到了古代漢語階段的峰值。如
(15)國師早已知其意,笑一笑說道:“你這個人有勇無謀,成不得甚么大事。再有那個好漢去得?”(《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四八回)
(16)井堯春道:“妹子這個名字叫做有名無實,那里及得堯蓂姐姐彈的幽雅,他才名實相稱哩。”(《鏡花緣》七二回)
(17)且說帝堯接到各處水災奏報之后,憂危之至。過了一年,水勢有增無減,那汾水下流逼近山海一帶,早已漲溢得不可收拾。(《上古秘史》五三回)
(二)“有A無B”格式演變的動因
致使“有A無B”格式在各階段形成不同的演變特點的原因,有語言外部的也有語言內部的。
首先是語言外部的原因,包括兩方面:
一是中國文學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發(fā)展對“有A無B”格式有重要的影響。如上所述,各個歷史時期產生的不同文體形式如上文談到的四言詩、駢體文、佛經翻譯、宋元話本及筆記、小說都在“有A無B”格式的語義表達、結構形式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二是漢民族“以偶為美”的審美心理和二元對立的哲學觀念對“有A無B”格式有重要的影響?!段男牡颀垺分性岬健捌孀蛛y適,偶語易安”,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也指出“古籍中,諸名往往取字同義者,或兩字對稱,教單辭只字,其辭氣稍感渾厚”,說明“求偶”心理是漢民族一種重要的文化心理。而“有A無B”格式四字或六字的“2+2”或“(1+2)+(1+2)”的結構形式,正符合漢民族“以偶為美”的心理訴求,是漢民族對四音節(jié)這種平衡對稱的結構單位的文化心理認同作用下的結果。同時,該格式中的“有”“無”肯定和否定的對立,體現了漢民族二元對立的思辨哲學觀念。
其次是語言內部的原因,包括三方面:
一是漢語語音的發(fā)展對“有A無B”格式的演變有重要的影響。雙音化是漢語語音系統(tǒng)變化的方向,雙音節(jié)是漢語詞的基本形態(tài),這是由漢語的韻律特征所決定的。馮勝利認為漢語中一個標準的音步是由兩個音節(jié)構成的,有時三音節(jié)可構成一個“超音步”(super foot),但超音步不是漢語的基本音步,而是一種再生的產物。標準的漢語韻律詞就是一個標準的音步,即兩個音節(jié)的詞。漢語詞匯的雙音化和韻律詞的產生是構成漢語四字結構(包括再生為雙超音步構成的結構)必不可少的語言內部條件之一。[3]所有的“有A無B”格式其結構都是內部對稱的,“有A”和“無B”分別構成一個標準音步或超音步的韻律詞再組合為四音節(jié)或六音節(jié)結構?!坝蠥無B”格式的發(fā)展軌跡和漢語雙音詞的發(fā)展軌跡基本吻合,研究表明,復音詞構詞法的萌芽始于西周早期,而“有A無B”格式的產生上溯最早也是周朝;復音詞構詞發(fā)達于春秋戰(zhàn)國,而“有A無B”格式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數量與周朝相比出現了明顯的增加,其中一些甚至沿用至今;雙音化進程從東漢開始加快,到唐代雙音詞為主的詞匯系統(tǒng)已經基本建立,而“有A無B”格式從東漢到六朝再到唐代數量激增,出現了一個小高峰;宋代以后直至五四之前的近代漢語時期,漢語雙音詞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同時,“有A無B”也迎來了使用數量、使用范圍上的新突破,不僅數量上大大增多,而且從文言色彩濃郁的書面文獻走向了口語色彩豐富的話本小說。這些歷史現象都從側面證明了與雙音詞進入口語交際同期,“有A無B”格式也向口語化方向擴散,成為表義豐富,構造性強的語匯單位。除了部分語匯化程度極高從而凝固為成語、慣用語等的漢語語匯之外,更多的“有A無B”格式出于不同的語言表達目的和滿足不同語境言語交際的需要,產生出了新的臨時性組合。
二是漢語詞匯的發(fā)展對“有A無B”格式的演變有重要的影響。除了漢語詞匯系統(tǒng)從單音詞為主到雙音詞為主的歷時演變之外,作為一種音義結合體的詞匯,其歷時發(fā)展也表現在詞義的演變上。根據葛本儀,漢語詞義的演變類型包括詞的一個意義的演變和一個詞的意義的演變兩種。其中,詞的一個意義的演變包括詞義的豐富和深化、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一個詞的意義的演變包括義項的增多、義項的減少。[4]這些演變在“有A無B”格式的歷時演變中也同樣產生影響,以古代漢語中的“有A無B”格式“有鐘無镈(有镈無鐘)”“有箔無船”為例:
(18)律呂不易,無奸物也。細鈞有鐘無镈,昭其大也。大鈞有镈無鐘,甚大無镈,鳴其細也。(《國語·周語》)
(19)廉陽自永安至干體一帶,種谷之地無幾,瀕海居民,非插箔無以為生。然有箔無船,箔又何利。(《廣東新語》)
其中“镈”“箔”的詞義與現代漢語已有所不同,例(18)中的“镈”指的是古代一種樂器,青銅制,形似鐘?!秶Z·晉語七》:“鄭伯嘉來納女、工、妾三十人……及寶镈?!表f昭注:“镈,小鐘也。”“镈”“鐘”也可連用,構成雙音詞“镈鐘”指“小鐘和大鐘”?!伴D”還作為構詞語素構成雙音詞“镈人、镈師”。現代漢語中,“鐘”還保留原義,而“镈”專指“小鐘”的用法已經隨著該事物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而成為歷史詞,因而“有鐘無镈(有镈無鐘)”在現代漢語中也相應消失。例(19)中的“箔”指的是插在魚蕩中攔魚的竹笆。“箔”的本義是指“簾子,多以葦子或秫秸織成”,該義項在現代漢語中還有所保留,如“葦箔、席箔”等。古代漢語中“箔”除了上述兩個義項之外,還有4個義項④,分別為:①養(yǎng)蠶用的竹篩子或竹席;②金屬薄片;③涂過金屬粉的紙,作冥錠用;④“能起閘門作用的攔水建筑物?!逼渲辛x項①保留在“箔1”的“蠶箔”義項中,義項②③則分化為“箔2”中的兩個義項,義項④與義項“插在魚蕩中攔魚的竹笆”,則已經在現代漢語中消失,即“箔”作為一個詞的意義發(fā)生了演變,其義項減少了。因此,“有箔無船”隨著“箔”義項的減少在現代漢語中也相應地消失了。
同義詞族的競爭也在“有A無B”格式的歷時演變中產生影響,如古代漢語中“有備無患”“有備無虞”都存在,其中“患”表示“憂慮;擔心”,“虞”表示“憂慮,憂患”。二者在這一義項上是同義詞,但從其使用頻率上看,在CCL古代漢語語料庫中“有備無患”的頻率為54次,而“有備無虞”的頻率為3次。到現代漢語階段,“有備無虞”幾乎消失,在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中“有備無患”的頻率為80次,而“有備無虞”的頻率則為0。這種使用頻率上的差異是由表示“憂慮”義上“虞”被同義詞競爭造成的,如在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中“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無虞”的“高枕無虞”現多作“高枕無憂”,“憂”逐漸取代“高枕無虞”中“虞”的地位?!皯n”“患”表“憂慮”義分擔了對“虞”表“憂慮”義的使用,現代漢語中表擔憂、憂慮義的“虞”作為構詞詞素參構的詞也僅剩使用率極低的幾個固定表達,如“不虞匱乏”“性命之虞”等,使得“有備無虞”在現代漢語中逐漸消失。
三是漢語語法的發(fā)展對“有A無B”格式的演變有重要的影響。漢語雙音化的發(fā)展引起了語法系統(tǒng)方面的變化,如呂叔湘提出“四音節(jié)的傾向表現在某些組合里一個雙音節(jié)成分要求另一個成分也是雙音節(jié),比如某些雙音節(jié)動詞后面必須是雙音節(jié)賓語。”[8]“有A無B”格式是在單音節(jié)動詞“有”“無”后加上單音節(jié)A、B構成兩個雙音節(jié)后組成的四音節(jié)格式,或加上雙音節(jié)成分A、B構成兩個三音節(jié)組成的六音節(jié)格式,這種格式使得原本無法單獨使用的“有A”“無B”可以在格式中成立,如“有增”“無減”都無法單用,但在“有A無B”格式中,可以組合構成“有增無減”。這樣的構成符合呂叔湘闡述的四音節(jié)格式的組合傾向,從不符合句法關系的結構成為符合句法關系的固定構式?!坝蠥無B”格式也就由此變成了一個固定的構造短語或語匯的手段,從最初的句法層面進入到了詞法層面。
(本文得到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13年院青年課題(項目編號:YQN2013004)的資助。課題指導導師吳建生研究員對本文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謹表謝忱。)
附注:
①“語匯化”這一概念是在溫端政先生提出“語詞分立”的主張并建
立漢語語匯學的基礎上提出的,溫先生給“詞”和“語”分別做出了界定,并確立“語”的范圍,包括諺語、慣用語、成語和歇后語。10]在考察這種具有結構固定性和意義整體性的語言單位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語匯的最初形態(tài)大多為臨時性的語言成分,通常以自由詞組和句子為表現形式,對某類現象進行描寫和敘述。這一言語單位被語言形式記錄下來,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而逐漸演變?yōu)榱私Y構相對固定,意義具有整體性、凝固性,復現率較高的語匯單位。我們將這種從臨時性的句法成分演化為漢語語匯的過程看作是漢語的語匯化過程。語匯化的主要指征表現在三方面:意義的整體性、結構形式的固定性以及使用頻率上。
②“:”前的數據為古漢庫中的出現頻次,“:”后的數據為現漢
庫中出現的頻次。(下同)
③絕對增長值以頻次差為10次(含10次)以上的為作為統(tǒng)計的標準。
④“镈”和“箔”在古代漢語中的義項參見《漢語大詞典》(漢語
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中的釋義,在現代漢語中的義項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中的釋義。
參考文獻:
[1]陳昌來,李傳軍等.現代漢語類固定短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
[2]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馮勝利.漢語韻律句法學[M].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修訂本.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5]洪邦林.“有A無B”格式的句法語義分析[J].語文學刊,2006(10).
[6]李慧.“有A無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陸志偉.漢語的并立四字格[J].語言研究,1956,(1).
[8]呂叔湘.現代漢語單雙音節(jié)問題初探[J].中國語文,1963,(1).
[9]孫艷.佛經翻譯與漢語四字格的發(fā)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10]王麗芳.現代漢語“有A無B”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1]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2]武柏索,許維翰,陶宗侃,等.現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13]張衛(wèi)國.現代漢語實用語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5]周薦.《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待嵌格式[J].中國語文,2001,(6).
(劉 嵚 山東濟南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50100;山西太原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所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