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執(zhí)禮誰為赗”的意思是“行禮時拿什么東西相送”,“誰為”相當(dāng)于上古漢語中的“何以”,意思是“用什么”;“誰為塵識昏” 的意思是“怎么能被塵垢之見所蒙蔽”,“誰”表示不可能,意思是“哪能”,“為塵識昏”是被動式;“朱紫誰為號”的意思是“大夫和諸侯,什么都是虛名”,“誰”既不是表示人物,也不是一般地表示事物,而是表示任指,意思是“無論什么”;“誰為晚達(dá)心”的意思是“難禁晚年顯達(dá)的激動心情”,“誰為”是“難為”之誤;“誰為報金徽”的意思是“誰替我報知遠(yuǎn)在金微山的心上人”,“金徽”是“金微”之誤。
關(guān)鍵詞:唐詩 難句 疑問代詞 任指代詞 勘誤
一、執(zhí)禮誰為赗
“執(zhí)禮誰為赗”出自蘇颋《蜀城哭臺州樂安少府》,意思是“行禮時拿什么東西相送”(赗fèng:送財物助人辦喪事)?!罢l為”類似于“何以”。在這里,“誰”和“為”的用法都比較特殊,“誰”并不表示人物,“為”也不是系詞。此外,“誰為”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值得注意,它是一個表示方式的介賓短語,屬于“誰(賓語)+為”的結(jié)構(gòu),也就是將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為”前面的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在上古漢語中是一種常見的形式,但是到了唐代,這種形式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度圃姟分锌梢詫ⅰ罢l為”理解為“用什么”的用例極少。
此外,《全唐詩》中還有幾個可以將“誰為”理解為“為什么”的用例,即:沈佺期《獨(dú)不見》“誰為含愁獨(dú)不見”(為什么含愁卻偏偏不見),徐凝《玩花》“誰為蜀王身作鳥”(為什么蜀王身為鳥),周曇《春秋戰(zhàn)國門·卞和》“磷磷誰為惑溫溫”(磷磷之石為什么誤以為潤澤之玉)。這幾個例子中的“誰為”雖然可以用“何以”替換,但是這種“何以”不是表示方式的,而是表示原因的。
另外,還有兩個表示對象和一個“為”字作為動詞的“誰為”用例:駱賓王《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思君誰為言”(思君向誰說),駱賓王《在獄詠蟬》“誰為表予心”(向誰表白我的心情),韓愈《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歸來辛苦欲誰為”(歸來辛苦要做什么)。這些用法即使在唐代也是比較特殊的,更不要說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了。
二、誰為塵識昏
“誰為塵識昏”出自皎然《禪思》,意思是“哪能(怎么能)被塵垢之見所蒙蔽”。此句也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
先看“誰”?!罢l”在此既不指人,也不指物,而是表示不可能,意思是“哪能(怎么能)”。從句法功能上看,不是作主語,而是作狀語。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1]提到了這種用法,該書寫道:
“誰”猶“何”也;“哪”也;“甚”也。與指人者異義。岑參《獻(xiàn)封大夫破播仙凱歌》:“漢將承恩西破戎,捷書先奏未央宮。天子預(yù)開麟閣待,只今誰數(shù)貳師功?!薄罢l數(shù)”,猶云“哪數(shù)”也,言漢將之功勞哪足數(shù)也。……
但這樣的用例在古今漢語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誰”的這種用法是由表示不可能的“誰為”演變而成。在唐詩中,“誰為”有時可以理解為“誰能”“何能”“哪能”。如劉長卿《晚桃》“無言誰為傳”(“無言何能傳達(dá)”)、李賀《七月一日曉入太行山》“越衾誰為熟”(“溫暖的絲綢棉被中哪能熟睡”)。在唐詩中,“為”又常常用在謂語動詞或形容詞之前,表示強(qiáng)調(diào)語氣,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他把杯子給打壞了”中的“給”的用法,如梁锽《觀王美人海圖障子》“誰為覓湘娥”,柳宗元《巽公院五詠芙蓉亭》“造物誰為工”。如果表示不可能的“誰為”發(fā)生重新分析,“為”被看作與謂語動詞或形容詞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表示強(qiáng)調(diào)的語氣詞,原來由“誰為”表示的意義全部落到“誰”的身上,那么“誰”的意義就演變?yōu)椤澳哪埽ㄔ趺茨埽薄?/p>
再看“為塵識昏”。這是一個被動式?!盀椤辈皇莿釉~和系詞,也不是介詞和語氣詞,而是被動標(biāo)記,相當(dāng)于“被”。“為”字被動式是漢魏南北朝時期漢語的主要有標(biāo)記被動式,但是到了唐代,它的使用頻率大幅降低,明顯低于“被”字被動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為”字被動式已不常用。“塵識”是一個名詞性的偏正短語,意思是“塵垢之見識”。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rèn)為“塵”是不凈和能污濁人們真性的事物,但是將“塵”與“識”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塵識”這樣的短語,卻十分罕見?!盎琛被钣脼榧拔飫釉~,意思是“蒙蔽”。這種用法可以在皎然的其他詩歌作品中看到,例如《酬烏程楊明府華將赴渭北對月見懷》中的“邊塵昏玉帳”和《酬薛員外誼苦熱行見寄》中的“毒霧昏性情”。但是總起來看,“昏”本用為形容詞,很少用作動詞,尤其是及物動詞。
三、朱紫誰為號
“朱紫誰為號”出自龐蘊(yùn)《呈石頭和尚偈》。人們往往在“朱紫誰為號”后面加上問號,將這個句子視為疑問句,這是不妥的。這個語句并不表示疑問,因為它的意思是“大夫和諸侯,什么都是虛名”。這句話的難點(diǎn)不在于“朱紱”“紫綬”和“號”的意義?!爸旒洝笔恰跋涤〉闹焐z繩”,“紫綬”是“系印的紫色絲繩”,均是高官才用(白居易《輕肥》:“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疤枴钡囊馑际恰懊Q”“標(biāo)識”。這句詩的難點(diǎn)主要在于“誰”的用法。這個“誰”既不是表示人物,也不是一般地表示事物,而是表示任指?!叭沃浮笔菍θ魏稳嘶蛉魏问挛锏闹阜Q,表示在所指的范圍內(nèi)沒有例外。如“他什么都不怕,就只怕人說他不夠朋友”?!罢l”的這種用法在古代非常罕見。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2]中寫道:
“誰”“什么”“怎么”“哪兒”等詞平常稱為“疑問指稱詞”,因為它們的主要用途是詢問人、物、情狀等疑點(diǎn)。可是這些詞也可以不作疑問用:“誰”可以代表不知或不論是誰的一個人,“什么”可以代表不知或不論是什么的一件東西。這種用法可以稱之為“無定指稱詞”。無定指稱詞用途有二:表不論的可稱為任指;表不知的可稱為虛指。文言的疑問指稱詞里只有“何”字有非疑問的用法,而在通用的文言里也不常見。
呂叔湘在這里并未提到“誰”在古代也有此用法,可見“誰”的這種用法非常特殊。
四、誰為晚達(dá)心
“誰為晚達(dá)心”出自張喬《送許棠及第歸宣州》?!罢l為晚達(dá)心”其實(shí)是“難為晚達(dá)心”之誤。理由如下:
1.從句子的意義上來說,“誰為晚達(dá)心”令人費(fèi)解,而“難為晚達(dá)心”則明白易懂,意思是“難禁晚年顯達(dá)的激動心情”。另外,從詩歌的上下文來看也十分通順。這句詩既承接了上文的“雅調(diào)一生吟”(高雅的韻調(diào)一直吟誦),構(gòu)成一個并列復(fù)句,又引出了下文“傍人賀及第,獨(dú)自卻沾襟”(別人在為他慶祝及第,而是他自己卻獨(dú)自流淚)。
2.從近體詩的格律要求來看,此句的平仄屬于“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須為“平”(平聲),否則就是“犯孤平”。所謂“犯孤平”是指格律詩的一個句子中,全句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犯孤平是律詩的大忌。
3.從字形上看,“誰”和“難”的繁體寫法分別是“難”和“誰”,十分接近,在字跡模糊的情況之下容易造成誤讀、誤抄。
4.再從句法搭配上看,“難為”與“心”“情”“思”相組合的用例并不少。唐代以前的如陳琳《游覽詩》“羈客難為心”,閻贊《在懷縣作》“戀本難為思”,南朝民歌《秋歌》“征人難為思”;唐代的如劉長卿《逢郴州使因寄鄭協(xié)律》“難為江上心”,劉長卿《送友人東歸》“此別難為心”,李端《送郭補(bǔ)闕歸江陽》“難為欲別心”,崔峒《送薛良史往越州謁從叔》“難為欲別心”,白居易《讀史》“此去難為心”,李白《三五七言》“此時此夜難為情”,張喬《送人歸江南》“難為去國情”,楊?!端蛣⑸T賦得陳思王詩明月照高樓》“對此難為情”,武元衡《石州城》“萬古難為情”,杜荀鶴《館舍秋夕》“燈前孤客難為情”。
除了“誰為晚達(dá)心”,文字有誤的還有孟浩然《賦得盈盈樓上女》“誰為報金徽”?!罢l為報金徽”的意思令人費(fèi)解?!敖鸹铡睉?yīng)是“金微”之誤?!敖鹞ⅰ笔墙鹞⑸剑唇癜柼┥?,是漢朝征戰(zhàn)匈奴的重要戰(zhàn)場之一。范曄《后漢書·孝和孝殤帝紀(jì)》寫道:“二月,大將軍竇憲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單于于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閼氏。”“誰為報金微”容易理解,意思是“誰替我報知遠(yuǎn)在金微山的心上人”?!敖鹞ⅰ痹诠旁娭胁环ζ淅?,如南朝陳沉炯《賦得邊馬有歸心》“束舌下金微”,唐代盧照鄰《王昭君》“形影向金微”,崔泰之《奉和圣制送張尚書巡邊》“烽火映金微”,崔湜《早春邊城懷歸》“旌節(jié)下金微”,張說《破陣樂詞》“漢兵出頓金微”,徐九皋《戰(zhàn)城南》“當(dāng)遂勒金徽”,徐彥伯《閨怨》“征客戍金微”,李白《從軍行》“逐虜金微山”,沈佺期《送盧管記仙客北伐》“馬首向金微”,虞世南《從軍行》“烽火發(fā)金微”。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項目“杜甫詩歌歷史句法研究”[項目編號:2013-GH-49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xiàn):
[1]張相著.詩詞曲語辭匯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呂叔湘著.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張延俊 河南信陽 信陽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