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顧炎武《音論·唐宋韻譜之異》一文集中論述了他關(guān)于《廣韻》體例的看法,主要包括《廣韻》之韻目及目次、“同用”“獨用”之注、平聲之分卷、某韻因字少而附于他韻等幾個問題。其中論斷多得本旨,然亦有個別疏失。
關(guān)鍵詞:顧炎武 《音論》 《廣韻》體例 得失
漢語音韻學(xué)之古音研究能走上科學(xué)的道路,并在清代結(jié)出累累碩果,顧炎武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顧炎武之音韻學(xué)成就集中體現(xiàn)在其《音學(xué)五書》中,而《音論》乃五書之旗幟。顧炎武說:“此書(指《音學(xué)五書》)為三百篇而作也,先之以《音論》何也?曰審音學(xué)之原流也。”[1](P4)《音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集中展示了顧炎武對漢語音韻學(xué)上的十五個重大問題的認(rèn)識。在《音論》卷上《唐宋韻譜之異》一文中,顧氏將《廣韻》作為唐韻的代表,將成書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的《禮部韻略》和成書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的《古今韻會舉要》作為宋韻的代表,比較了唐宋韻書在韻譜上的不同。其中就顧炎武對《廣韻》體例的認(rèn)識而言,有得亦有失。茲略論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顧炎武關(guān)于《廣韻》韻目及目次之觀點
顧炎武曰:“(《廣韻》)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此唐與宋初人遵用之書。意所謂‘一東二冬三鐘’者,乃隋唐以前相傳之譜,本于沈氏之作。”[1](P19)要言之,顧炎武關(guān)于《廣韻》韻目的觀點有二:其一,今《廣韻》二百六韻乃“唐與宋初人遵用之書”。其二,今《廣韻》二百六韻之次乃“隋唐以前相傳之譜,本于沈氏之作”。
顧炎武的上述論斷一方面正確反映了今《廣韻》之部目是在南北朝以來韻書的基礎(chǔ)上逐步形成的這一事實;另一方面,顧炎武又錯誤地認(rèn)為它“本于沈氏之作”,乃“唐與宋初人遵用之書”。
秀水朱彝尊《重刊廣韻序》曰:“聲韻之學(xué),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聲,而學(xué)者言韻,悉本沈約,顧其書,終莫有傳者。……近有嶺外妄男子偽撰沈約之書以眩于世,信而不疑者有焉。幸而《廣韻》僅存,則天之未喪斯文也。”[2](P1)既然沈約之書“終莫有傳者”,那么顧炎武所言《廣韻》之目次“本于沈氏之作”就是不確鑿的。
《廣韻》之韻譜究竟從何而來呢?茲分以下三步來討論。
第一,隋陸法言《切韻》部目的形成。
隋代陸法言《切韻》形成的基礎(chǔ)是六朝以來的南北韻書,《切韻》之分部,亦本諸六朝韻書。
周祖謨說:“南北朝時期,聲韻之學(xué)大興,分別紐韻、區(qū)分四聲的韻書相繼產(chǎn)生。到了隋代統(tǒng)一南北后,陸法言根據(jù)顏之推、蕭該、魏彥淵、薛道衡等人的討論,參酌南北韻書,編定為《切韻》五卷。”[3](P11)
王國維《六朝人韻書分部說》:“魏晉六朝所撰韻書……分部概無可考,唯內(nèi)府藏《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平聲一目錄‘冬’下注云:‘無上聲。陽與鐘、江同;呂、夏侯別。今依呂、夏侯。’‘脂’下注云:‘呂、夏侯與微大亂雜;陽、李、杜別。今依陽、李?!妗伦⒃疲骸畢闻c文同;夏侯、陽、杜別。今依夏、陽、杜。’‘臻’下注云:‘無上聲。呂、陽、杜與真同;夏侯別。今依夏?!福核茀?、夏侯、陽、李、杜,即陸氏《切韻序》所舉之呂靜、夏侯詠、陽休之、李季節(jié)、杜臺卿五家之書也。著此五家與《切韻》異同,必陸法言《切韻》目錄下原注?!盵4](P172)
黃典誠說:“自序(指陸法言《切韻序》)提到呂、夏侯、陽、李、杜五家的分合情況和《切韻》跟他們的關(guān)系,……陸法言和他的同道,以呂靜《韻集》為古典韻書的代表,夏侯詠《韻略》為南方方音的代表,陽休之《韻略》、李季節(jié)《音譜》、杜臺卿《韻略》為北方方音的代表,因而進行了‘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討論,是者、通者依之,非者、塞者違之?!盵5](P34)
張世祿說:“六朝諸家的分部與注音,各自依據(jù)各時各地的方音,以致不免有相乖忤。陸法言所謂‘取諸家音韻,古今韻書,以前所記者定為《切韻》’,就是依據(jù)顏之推、蕭該等人的旨意,‘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把六朝諸家薈萃綜合起來,纂成《切韻》?!盵6](P16)
以上諸家之論述皆說明,陸法言在編定《切韻》目次時,以呂、夏侯、陽、李、杜五家韻書之目次為參照,在斟酌了各家韻目的分合情況后定出了《切韻》之目次?!肚许崱分磕顺辛崟鴣恚稄V韻》又以《切韻》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來。因此,顧炎武所言《廣韻》之韻目乃根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韻書的觀點是正確的。
然而,《廣韻》之韻數(shù)以及目次并非如顧炎武所認(rèn)為的“隋唐以前相傳之譜”。
王國維在《書巴黎國民圖書館所藏<唐寫本切韻>后》一文中說:“先儒以《廣韻》出于陸韻,遂謂陸韻部目及其次序與《廣韻》不殊,此大誤也?!盵4](P175)王國維根據(jù)自己親眼所見的三種唐寫本《切韻》殘卷,考訂出陸法言《切韻》共193韻,其韻部之?dāng)?shù)量以及排列次序皆與《廣韻》不同。
第二,唐孫愐《唐韻》部目的形成。
據(jù)王國維考訂,《唐韻》有開元、天寶二本。開元本《唐韻》共有195韻,與陸法言《切韻》之193韻相比,多了上聲儼韻和去聲釅韻。天寶本《廣韻》乃孫愐之作,共205韻。孫愐《唐韻》與陸法言《切韻》相比,平聲增加了“諄、桓、戈、栘”四韻,上聲增加了“準(zhǔn)、緩、果”三韻,去聲增加了“稕、換、過”三韻,入聲增加了“術(shù)、曷”二韻。與今《廣韻》206韻相比,孫愐《唐韻》在數(shù)量上多了“栘”韻,而少了“儼、釅”二韻;在目次上,平聲和入聲方面都有不同,而入聲上的不同尤為明顯。[4](P179)
一般人都以為,《唐韻》部目乃承《切韻》而來,《廣韻》部目又承《唐韻》而來。然而,從王國維的考訂可以看出,天寶本《唐韻》的部目在數(shù)量上雖然與《廣韻》極為接近,但在次序上卻差別較大。故斷言《廣韻》部目乃承《唐韻》而來似乎不妥。
第三,宋陳彭年《廣韻》部目的形成。
王國維說:“以余曩日所考,則《廣韻》部目韻次并出李舟,而《切韻》《唐韻》則自為一系?!盵4](P176)王國維還在《李舟<切韻>考》一文中考訂出,李舟乃唐人,生于孫愐之后,其《切韻》大致作于唐代、德二宗之間。“其書唐時不顯,至宋初而始見重。有宋一代韻書部次,皆自李舟出也?!迫隧崟?,以部次觀之,可分為二系:陸法言《切韻》、孫愐《唐韻》及小徐《說文解字篆韻譜》、夏英公《古文四聲韻》所據(jù)韻書為一系;大徐《改定篆韻譜》與《廣韻》所據(jù)者為一系?!崟运逯劣刑浦腥~,固未有條理秩然之部次如今所見之《廣韻》者。惟大徐《改定篆韻譜》,除增‘三宣’一部外,其余部次與《廣韻》全同。大徐于雍熙四年作《韻譜后序》,云:‘又得李舟《切韻》,殊有補益。其間疑者,以李氏為正?!谴笮旄挠嗧嵶V多據(jù)李舟?!⌒煸静看闻c《唐韻》同,大徐改本與《廣韻》同,而大徐本所據(jù)為李舟之《切韻》,然則謂《廣韻》部次即李舟《切韻》之部次,殆無不可也?!盵4](P185)正因為徐鉉《改定篆韻譜》與《廣韻》為一系,而徐鉉之韻目次序又依據(jù)的是唐李舟之《切韻》,所以王國維說:“謂《廣韻》部次即李舟《切韻》之部次,殆無不可也。”[4](P185)
由是,則《廣韻》在平上去入四聲相配上秩然不紊、科學(xué)嚴(yán)密之格局,并非承“隋唐以前相傳之譜”而來,乃承唐李舟之《切韻》而來。
綜上所述,對于顧炎武“《廣韻》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此唐與宋初人遵用之書。意所謂一東二冬三鐘者,乃隋唐以前相傳之譜,本于沈氏之作”的觀點,可以這樣認(rèn)識:
首先,顧炎武將《廣韻》部目之源頭回溯到南北朝的觀點是正確的。正是在呂靜、夏侯詠、陽休之、李季節(jié)、杜臺卿等五家韻書的基礎(chǔ)上,陸法言才寫出了《切韻》;在陸書的基礎(chǔ)上,才又有了孫愐之《唐韻》、李舟之《切韻》;在李書之基礎(chǔ)上,最終產(chǎn)生了《廣韻》。其次,顧炎武認(rèn)為今《廣韻》之目次“本于沈氏之作”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沈氏之作”至今未見,且今《廣韻》之目次與緊承六朝韻書而來的隋代《切韻》亦不相同。再次,顧炎武以為今之《廣韻》的部目次序乃“唐與宋人遵用之書”“隋唐以前相傳之譜”的觀點不夠準(zhǔn)確。從陸書到天寶孫愐《唐韻》,再到李舟之書,最后至《廣韻》,無論是在韻數(shù)上,還是在次序上,亦或平上去入之搭配上,韻譜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二、顧炎武關(guān)于《廣韻》“同用”“獨用”之觀點
顧炎武于《唐宋韻譜之異》中還指出,《廣韻》韻目下“小字注云‘同用、獨用’,則唐人之功令也?!盵1](P19)果誠何如呢?
隋陸法言《切韻序》曰:“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這表明陸法言關(guān)于《切韻》之用途的定位有二:一為屬文,二為審音。若目的是審音,則每一韻的清濁、輕重都要辨析得很清楚。若目的為屬文,則音近之韻的清濁、輕重就不必分得很清楚,可以通用。至于誰可以與誰通,《切韻》并無記錄。可見,陸法言之《切韻》雖未有“同用、獨用”之注,然在屬文時是有“同用、獨用”之例的。
唐封演《聞見記》云:“隋朝陸法言與顏、魏諸公定南北音,撰為《切韻》,凡一萬二千一百五十八字,以為文之楷式。而先仙、山刪之類分為別韻,屬文之士共苦其苛細(xì)。國初許敬宗等詳議,以其韻窄,奏合而用之,法言所謂‘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者也?!盵7](P425)據(jù)此,則韻窄合用者,乃唐人許敬宗所奏請,并且在屬文實踐中已經(jīng)被普遍認(rèn)可。至于“韻窄合用者”是哪些韻,依然不得而知。
近人馬宗霍作《唐人用韻考》,說:“至‘同用、獨用’例,雖許敬宗嘗有奏定之事見于封演《聞見記》,而其目不詳?!稄V韻》所注,以唐人用韻較之,不合之處甚多,必非許氏之舊。又考《唐書·選舉志》,曰:‘永隆二年(681),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進士試雜文一篇,通文律者然后試策?!^‘文律’即詩賦之聲律。而《舊唐書·許敬宗傳》曰許敬宗薨于咸亨三年(672)。是則以詩賦為試,尚在許敬宗死后九年,亦不得謂許敬宗定韻為選舉之功令也?!盵8](P9)
由此可見,顧炎武所主張的《廣韻》“同用、獨用”之注“則唐人功令”的說法,是缺乏充分依據(jù)的。
實際上,韻書一開始就是為著審音和屬文的雙重目的的。從審音的角度看,分韻不可不細(xì);從屬文的角度看,韻窄者又不得不合而用之。故自陸氏作《切韻》時,用韻上就存在著同用之現(xiàn)象,唐代如是,宋代亦如是。只是由于缺乏充足的材料,我們無法知道隋唐兩代“同用、獨用”的確切情況,也就不能肯定地說《廣韻》“同用”“獨用”之注出自于唐人之手,更何況以唐人的實際用韻來驗證《廣韻》“同用”“獨用”之注,不合之處甚多。例如,史存直曾著《從唐七家詩的用韻看<切韻>的性質(zhì)》一文,選取了唐代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韋應(yīng)物、白居易、柳宗元等七家詩作為考察對象,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廣韻》206韻在這些人的詩作中存在一般性通押的韻部有九類,它們是:東冬(賅上去,下同)通押,支微通押,魚虞通押,佳灰泰通押,真文元通押,寒刪先元通押,蕭肴豪通押,庚青通押,覃鹽咸通押。[9](P182)拿這些通押之韻與《廣韻》“同用、獨用”之注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上九類通押的韻部在《廣韻》中沒有一類是注明“同用”的??梢?,今《廣韻》“同用、獨用”之注與唐人之用韻實際是不吻合的,因此也就不能斷言《廣韻》韻目下“小字注云‘同用、獨用’,則唐人之功令也?!?/p>
三、顧炎武關(guān)于《廣韻》平聲分上下卷之觀點
顧炎武曰:“《廣韻》凡五卷,平聲以字多分上下二卷。又按:宋魏了翁曰:‘《唐韻》于二十八刪、二十九山之后,繼之以三十先、三十一仙?!瘛稄V韻》二十七刪、二十八山,未知鶴山所見《唐韻》于何處多添一韻?!种芄对茻熯^眼錄》云:‘吳彩鸞書《切韻》一本,其書一先二仙為廿三先廿四仙。’據(jù)此,似唐人無上下平之分,或雖分上下,而不別起一二之序。然皆不可知矣。其曰平聲上、平聲下,不過卷帙繁重而分之。……昔人以上平為宮,下平為商,竊恐未然。至以上平始東終山,取日升于東末于山;下平始先終凡,取先輩傳于后輩者,尤穿鑿可笑?!盵1](P20)
簡言之,顧炎武關(guān)于《廣韻》平聲分上下卷的觀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分卷之原因在于字多卷繁;其二,疑“唐人無上下平之分,或雖分上下,而不別起一二之序”;其三,“未知鶴山所見《唐韻》于何處多添一韻?!毕旅娣侄鲋?。
第一,《廣韻》平聲分上下卷之理由。
顧炎武認(rèn)為,《廣韻》平聲分為上、下二卷,不過是因為“卷帙繁重”。這是符合實際的。以今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版《宋本廣韻》觀之,在分量上,平聲(合上下平)共占全書的2/5,上聲、去聲、入聲各占1/5。平聲之分量正好約為上、去、入各聲的兩倍?!稄V韻》若僅依調(diào)類之不同分為四卷,則平聲之卷確實過于繁重。故《廣韻》平聲分上下卷之理由實在是由于“卷帙繁重”。
其實不僅《廣韻》如此,《唐韻》《切韻》均如此。王國維在《書巴黎國民圖書館藏<唐寫本切韻>》中說:“巴黎國民圖書館藏敦煌所出《唐寫本切韻》凡三種……第三種僅存平聲上下二卷、上聲一卷、入聲一卷?!盵4](P174)說明《切韻》之平聲已分上下二卷。王國維在《書<式古堂書畫匯考>所錄<唐韻>后》一文中又說:“壬戌秋,讀卞令之《式古堂書畫匯考》,中錄明項子京所藏《唐韻》五卷……其部目都數(shù),計平聲上二十六韻,平聲下二十八韻……。”[4](P178)說明《唐韻》之平聲也已分上下二卷。故《廣韻》平聲分上下、全書共五卷之格局,在陸氏《切韻》時已定型了。
第二,顧炎武“唐人無上下平之分,或雖分上下,而不別起一二之序”之疑。
顧炎武據(jù)宋魏了翁語而疑曰:“唐人無上下平之分,或雖分上下,而不別起一二之序?!鄙衔囊炎C明,《切韻》《唐韻》皆分上下平,故顧炎武所疑“唐人無上下平之分”的可能不存在。
唐時韻書雖分上下平,那么是否“別起一二之序”呢?王國維說:“魏鶴山《唐韻后序》云:‘其部序于一東下注云:“德紅反,濁、滿口聲?!弊源酥寥姆匀?。于二十八刪、二十九山之后,繼之以三十先、三十一仙,上聲去聲亦然?!瘎t似魏氏所藏《唐韻》平聲不分上下卷。余謂魏氏所謂‘部序’,蓋于每卷首分目之外,別為一總目,其下分注清濁,以明所以分析之故。其平聲本是同類,故二十八刪、二十九山之后繼之以三十先、三十一仙。至于本書,則分卷仍與陸《韻》同,自當(dāng)云一先二仙,不得云三十先三十一仙也?!盵4](P182)
王國維認(rèn)為,魏鶴山所謂“二十八刪、二十九山之后,繼之以三十先、三十一仙”乃《唐韻》書前所列總目中的排序,至于各韻在每卷內(nèi)部之目次,下平聲仍然是以“一先二仙”為序的。不過這也僅僅是王國維的一種推論,事實究竟是怎樣的,仍有待進一步論證。
第三,顧炎武“未知鶴山所見《唐韻》于何處多添一韻”之疑。
今《廣韻》上平聲二十七刪、二十八山,而魏鶴山則說《唐韻》二十八刪、二十九山。故顧炎武曰:“未知鶴山所見《唐韻》于何處多添一韻?!逼鋵?,答案就在魏鶴山《唐韻后序》中。魏鶴山說:“此書別出栘、臡二字為一部,注云:陸與齊同,今別?!盵4](P182)可見魏鶴山所見《唐韻》多出來的一個韻部是“栘、臡二字為一部”,而以《廣韻》為代表的切韻系韻書則將它們放在了“齊”韻中。
四、顧炎武關(guān)于《廣韻·鐘韻》“恭”字之注的一大發(fā)現(xiàn)
顧炎武曰:“《廣韻》三鐘部中恭字下注曰:‘陸以恭、蜙、樅等入冬韻,非也?!w謂陸法言《切韻》若此,則孫之與陸頗有不同。而冬之與鐘又必不可以相雜,乃今人則全不知之矣。……二冬三鐘在平聲為二韻,在上聲則并為一韻,以字少故也?!稄V韻》二腫部湩字下注曰‘此是冬字上聲’。”[1](P20)
顧炎武詳審《廣韻·鐘韻》“恭”字之注后發(fā)現(xiàn),《廣韻》存在著一韻因字少而并入他韻的現(xiàn)象。這一發(fā)現(xiàn)的意義在于使人們能進一步深入了解《廣韻》的收字體例,真正分清各韻之間的界線,不至于誤將此部之字視為彼部,也不至于將二韻誤合為一韻。
綜上所述,就《廣韻》的體例而言,顧炎武正確地認(rèn)識到了《廣韻》之韻譜源自于六朝之韻書,《廣韻》平聲分為上下兩卷僅僅是因為卷帙繁重,《廣韻》存在著某韻因字少而附于他韻的現(xiàn)象。同時,顧炎武所認(rèn)為的《廣韻》之韻譜乃隋唐以前相傳之譜、《廣韻》“同用、獨用”之注出自于“唐人之功令”,又是缺乏充分論據(jù)的。那么,顧炎武為什么要在《音論》中討論《廣韻》的體例并提出上述論斷呢?其目的是為他的“欲審古音,必自《廣韻》始”[1](P28)這個基本觀點提供證據(jù)。顧炎武在其《音學(xué)五書序》中指出,古音至漢時“已漸戾于古”,自漢至六朝“今音行而古音亡”。如何才能探求到古音之面貌呢?答案即“欲審古音,必自《廣韻》始?!鳖櫻孜湔J(rèn)為,六朝之韻書的直接繼承者是《廣韻》,因此《廣韻》之體例乃承六朝韻書而來。
(本文為甘肅省高??蒲许椖俊邦櫻孜洹兑粽摗费芯俊盵項目編號:2013B-08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陳彭年等.宋本廣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2.
[3]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王國維.觀堂集林(第2版)[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黃典誠.切韻綜合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1994.
[6]張世祿.中國音韻學(xué)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
[7]封演.封氏聞見記(四庫全書第862冊)[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
館,1986.
[8]馬宗霍.音韻學(xué)通論[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1.
[9]史存直.漢語音韻學(xué)論文集[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高天霞 甘肅張掖 河西學(xué)院文學(xué)院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