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集中分析了在報刊新聞語篇中的英漢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里表可理解性的詞語“no wonder”和“難怪”。文章在功能語法理論指導下,從語言學視角,對二者進行了句法特征、語義關系、語用功能比較分析。從可比性語料庫中選取報刊新聞語篇的語料,探究了二者的共性和差異,并歸納出一些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與英漢自身的語言特點有關。
關鍵詞:no wonder 難怪 句法特征 語義關系 語用功能
一、引言
原蘇榮(2013:2)在《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比較研究》一書中提出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對比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研究不管是對英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和啟示作用。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存在著許多共性與差異。但由于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詞類,其個體詞匯的比較研究并沒有得到全面覆蓋。本文選取了該書中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的篇章銜接功能類型表中的表示可理解性的詞語“no wonder”和“難怪”進行比較研究,旨在語言學視角下、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的指導下探究報刊新聞中的“no wonder”和“難怪”的句法特點、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
本研究使用的可比性英漢語料庫分別為“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和“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在這兩個語料庫中分別選取報刊新聞中的相關語料,對“no wonder”和“難怪”進行比較分析。
二、研究現(xiàn)狀
原蘇榮(2013:3)認為在副詞到連詞間存在一個連續(xù)統(tǒng),即有一類副詞語既有修飾功能,也有連接功能,比較靠近連詞,實際上是兩個詞類之間的“過渡地帶”,稱為“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該著作概述了趙元任(1979)、范開泰(1981)、邢福義(1991)、張誼生(2000)、房玉清(2001)等人的有關研究和觀點,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同時歸納了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韓禮德和哈桑(Halliday,M.A.K Hasan,R.)(1976:23)提出連接副詞(conjunctive adverbs)起銜接作用,能夠起到連接作用的特殊語義關系。而拜伯(Biber,D.et al.)(2000:558)把這種詞定義為連接副詞(linking adverbs)。國內外學者對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的研究有些成果。中國學者針對“難怪”進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數量,謝曉明(2009:31~35;2010:31~69)研究了“難怪”的語法化以及“難怪”的語義研究,薛艷(2013:33~34)研究了“難怪”的語用特點,王峰(2007:38~41)探討了“難怪/原來”與“因為/所以”的語義對比,他們對漢語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的研究有一定貢獻,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因為他們只在一種語言下研究該詞,并沒有人對漢語中的“難怪”和英語中的“no wonder”進行比較研究。
三、“no wonder”和“難怪”
“Wonder”作為名詞有“驚訝”或者“驚奇”義,在前面加上否定詞“no”,“no wonder”成了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表示對一件事情或觀點不感到驚訝或者奇怪。二者搭配在一起已經形成固定用法。例如《牛津高階英語詞典》中的例句:
(1)No wonder you’re tired, you’ve been working for hours.
例句中的“no wonder”也有表示“理解”義,由于“你”長時間工作,所以對于結果“你”感到疲憊并不覺得奇怪,而是明白和理解“你”累的原因。本文將英語中的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no wonder”與其相對應漢語“難怪”進行比較研究。
“難怪”的連用現(xiàn)象始于宋元時期,最初是有形容詞“難”和動詞“怪”組合構成,原本“難怪”是一個動詞性的偏正結構,表示“不應該責怪”,后接賓語成分。句子的賓語成分一般由人稱代詞充當。例如:
(2)媳婦也是龍子龍孫,豈肯反落魚蝦之手?(老龍云)唗,你看他,我面前尚然門強,難怪我小龍兒也。(《全元曲》·雜劇2)
隨著“難怪”的普遍應用,其語義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漸漸地作為副詞來使用,副詞“難怪”的語法化過程經過“間接虛化”。謝曉明(2009:31)認為,副詞“難怪”的產生是發(fā)生在句法層面上的,經常用于因果關系復句當中,對以既存事實不感到奇怪或者驚訝,有表諒解意或頓悟意?!半y怪”應用于連接事實現(xiàn)象表示難以責怪的原因,有其表理解性的作用。一般在前句或者后句有對結果解釋原因。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對難怪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動詞,表示不應該責怪;另一種是副詞,表醒悟,即明白了原因,就不覺得奇怪。在口語中,“難怪”有著歷時性的發(fā)展,也有著新的用法,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新聞語篇當中“難怪”作為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的用法和功能。
四、“no wonder”和“難怪”的句法特征比較
根據韓禮德(Halliday,M.A.K.)(1994:34)的功能語法理論①,其研究是以小句作為意義研究的單位,本文依據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同樣是以小句為基礎單位來分析“no wonder”和“難怪”在復句/語篇中的位置。我們分別在“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和“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中檢索“no wonder”和“難怪”在句中的位置。本文所研究的“no wonder”和“難怪”的句法位置可以分為句首、句中、句末以及獨用。英漢兩種語言中大部分句子都是“主謂賓”結構,為了闡述簡便,下文標題中將使用“○”代表“no wonder”和“難怪”,“S”代表主語,“V”代表謂語,“◇”代表出現(xiàn)在“no wonder”和“難怪”附近需要研究的成分,“+”代表各成分的劃分范圍,“C”代表小句。
(一)句首
1.○+ S + V
(3)我也看見了!在水濕的小泥坑里有個活物在撲動,身上沾滿污泥,把羽毛染成了灰黑色,幾乎看不出本來面目,難怪我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它呢。(《作家文摘》1997B)
(4)It grew over most of New Zealand and during all seasons. No wonder the Maori had a saying, “The digger of fern-root has an abundance of food, but the parrot snarer will go hungry.”(NaturalHist, 2011)
以上兩個例句表明“no wonder”和“難怪”不管是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的句首時,后面的主語主要為人稱代詞,同時還可以是限定詞或指示代詞+人稱名詞,例如“people,woman,boy,girl”等等。通過在“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中檢索報刊新聞中“no wonder”處于句首位置,后接人稱代詞使用頻率從高到底排列為下表:
當主語為人稱代詞時,其句法結構明顯為主謂結構。當主語為“it”時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作為主語指代前文或后文中已經出現(xiàn)過的主語,通常以被動語態(tài)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將在下文討論。當主語為名詞時,通常還會形成主系表結構。英文中常常出現(xiàn)“no wonder+ it be”的句型以及“no wonder”的句型。
(5)觀眾趙小姐說,愛爾蘭人似乎有著天生的節(jié)奏感,歡快的音樂讓她有種跳踢踏舞的欲望?!半y怪愛爾蘭的踢踏舞如此精彩,原來節(jié)奏感也有民族性?!彼f。(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6)I've long been a Pussycat Dolls fan, but I had no idea Nicole was a classically trained opera singer. No wonder her voice is so amazing! (Shape,2012)
例(5)中的主語是愛爾蘭的踢踏舞,其結構是主系表結構。例(6)主語是“her voice”,其語法結構和例(5)是一樣的。當“no wonder”后面接“it”時,主系表結構出現(xiàn)頻率相較于其他人稱代詞高一些。例如:
(7)Affected by years of war. And mines everywhere. No wonder it’s so poor.(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4)
“No wonder+there be”句型通常表示對既存事實明白原因后的頓悟?!癟here be”小句在此處一般是對已經存在的現(xiàn)象進行的描述。
(8)Are our children getting a slanted view on everything? No wonder there is so much home schooling today. (Atlanta Journal Constitution,2001)
2.○+◇+ S +V
(9)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霧淞雨淞、碧霞佛光等風景,是泰山享譽世界的奇觀。加上森林蔥郁,山勢雄偉,難怪2000多年前孔子登臨至海拔1545米高的玉皇頂時,會發(fā)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邁感慨。(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10)“身體健康,沒有非典”是最多人的新年愿望,反映了香港市民因經歷了非典的緣故,較以往更珍惜健康。難怪當被問及新年愿望時,陳先生和陳太太都表示,希望非典不要再來,他們都認為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身體健康。(新華社 2004年新聞稿)
(11)歐錦賽開賽僅10天,10個賽場僅啤酒消費就有10萬升。難怪西班牙隊和英格蘭隊被東道主淘汰出局后,許多旅店和酒店老板抱怨他們的球隊踢走了幾千萬。(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12)Bush projects an image of American ideals, but his use of power is no different than his Russian counterpart, Vladimir Putin. No wonder when Bush looked into Putin’s eyes, he was not scared. (Houston Chronicle,2007)
以上漢語例句中結構為“難道+狀語+主語+謂語”,這種結構在英文新聞報刊語篇中并沒有相對應的格式。例(9)中的“2000多年前孔子登臨至海拔1545米高的玉皇頂時”描述了當時的時間以及地點的狀態(tài),若還原為第一種“○+S+V”句法格式,其語義可以表達為“難怪孔子會發(fā)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邁感慨”。例(9)中的◇所表示的成分應該是狀語。例(10)也同樣可以還原成“難怪陳先生和陳太太都表示希望非典不要再來”,原句中的“當被問及新年愿望時”也同樣是狀語。例(10)“難怪”后直接連接的是被動句,其主語在后一句子中出現(xiàn)。而例(11)與例(9)和例(10)有一定的區(qū)別,因為在例(9)和例(10)中的兩個小句的主語是一致的,而例(11)中“難怪”之后接的是小句的主語,與其真正邏輯主語是不一致的。例(11)真正要表達的語義應該是“難怪許多旅店和酒店老板抱怨他們的球隊踢走了幾千萬”,而前面的“西班牙隊和英格蘭隊被東道主淘汰出局后”,這里的主語是“東道主”,整個語句的邏輯主語應該是“酒店老板們”,繼這件事情發(fā)生后產生的結果。前句有闡述其原因,所以對最后一個小句中的結果有一定的解釋,從而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例(12)中也有插入成分,“when Bush looked into Putin’s eyes”是作狀語的,還原句法結構可以這樣說:“No wonder he was not scared when Bush looked into Putin’s eyes.”這里為了不造成歧義,我們置換例句中兩個小句的主語,變成“No wonder Bush was not scared when he looked into Putin’s eyes.”
3.省略主語○+ V / ○+◇
“難怪”出現(xiàn)在句首時,其句法結構不一定完整,會產生一些成分的省略?!皀o wonder”在句首時也會發(fā)生形式主語的省略現(xiàn)象。
(13)七天假期里天天看碟、上網,變成非凌晨不睡的“夜貓子”,常常拖到中午才起床,今天一下子恢復早晨7時趕班車上班的老習慣,難怪才工作到上午10時就受不了。(新華社 2004年新聞稿)
(14)No wonder that some of the area’s earliest visitors were inclined to tell tall stories about what they had seen. (NBC_Today,2007)
例(13)中,主語在前后文都沒有出現(xiàn),依照語境判斷這句話的主語應該是“上班族”,漢語是意合語言,注重隱性連接,所以整句話中沒有出現(xiàn)主語,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語境以及詞語間的邏輯關系找出主語。漢語的這個例句展示了“○+V”的結構。例(14)中的“no wonder that”其實等于“it is no wonder that”這種主語從句的形式, 不過在例句中省略了形式主語“it”,其真正的主語是后面的從句,是為了避免頭重腳輕的結構,所以用“it”引導主語從句。因為語言的經濟性原因,在報刊新聞的口語表達中也有省略“it”的現(xiàn)象,但在正式的英文書面語體中“it”作為形式主語是不能省略的。所以英語的這兩個例句結構可以表達為省略形式主語的“○+◇”結構。
(二)句中
S+V+○+◇+C / S +◇+○+C/ ◇+○+C
當“no wonder”和“難怪”在小句的句中位置時,其用法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
(15)產量大于銷量25292輛,5月當月新增庫存9351輛。這也難怪6月16日兩個大眾同時宣布全線降價。(新華社 2004年新聞稿)
(16)It is no wonder that his daughter has the off-putting aura of someone only intermittently aware. (The Massachusetts Review,2012)
(17)The environment really means chemical pollution and hospital waste washing up on the shore, and the ozone layer. There 's no wonder that we humans are getting concerned about that. If there’s a hole in our roof, we’ll fix it, right?(CNN_King,1992)
在例(15)中,“難怪”處于句中位置,出現(xiàn)在“難怪”前的詞為“這”“也”和“這也”?!斑@”相當于形式主語,“也”在句中是副詞表示轉折或讓步,相當于英語中的“even”。例(15)前句闡述原因,“生產大于銷量”,所以,“宣布降價這件事”并不奇怪。而英語“no wonder”處于句中時,有一定的句法規(guī)律。一般為“It be+no wonder+ that”句型,有時也會有“There be+no wonder+that”句型。例(16)是“It be+no wonder+that”的主語從句,有時“that”可省略。例(17)為“There be+no wonder+that”句型。這兩種句型都可以找到它們在漢語中的對應式“這也難怪”。在英語到漢語的轉化中形成了二對一,這是由英漢語言的特征決定的,英語更加注重外在結構,相對于漢語有其固定搭配或用法,英語中“no wonder”在句中時只有“S+V+○+C”構式,即“It be+no wonder+that...”和“There be+no wonder+that...”句型。而漢語中“難怪”在句中時,除了可以出現(xiàn)“S+◇+○+C”,也可以是省略主語的“◇+○+C”結構,即“這也難怪……”和“也難怪……”。不管是英語還是漢語,在“no wonder”和“難怪”前的“S”都是形式主語,真正的主語在小句后半部分出現(xiàn)。
(三)句末
“no wonder”和“難怪”出現(xiàn)在句末的現(xiàn)象也不少,通常在前后文中道出前因后果。
(18)不過這也難怪,布朗和阿里納斯都是2001年進BA的。布朗是新秀狀元,但也還只拿著一年300多萬的薪水。(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19)The cattle were nervous and hard to handle, and no wonder, he said: “They lived day and night with their owners and now were being roped and tackled by white men wearing khaki and reeking of unfamiliar soaps and deodorants.”(New York Times,2011)
當“no wonder”和“難怪”在句末時,“no wonder”前面經常出現(xiàn)“and,but,therefore”等連詞。漢語中的“難怪”與英語的用法類似,但在其之前偶爾也會出現(xiàn)轉折連詞“不過”“可是”等詞。
(四)獨立使用
“no wonder”和“難怪”獨立使用時,在句法結構上相對獨立,但其作用卻有一定的限制。在例(20)中,“難怪”在復句中獨立使用有表感嘆的作用,表示“哦,原來是這樣”,有表頓悟的作用。或者有些話不能直截了當地講出來,而省略了“難怪”引導句子后面的內容,表示說話者已經清晰地明白了原因,可又不好直言。當英語“no wonder”獨立使用時,和漢語中的“難怪”起到了一樣的作用,或者是“no wonder”句子后的內容太長,在此處先斷開,使結構更加明確。它們起到了語篇銜接的作用,同時也對上下文中陳述的原因起到了表示理解的作用。
(20)難怪,院領導來看望這些殘疾女孩,發(fā)現(xiàn)她們干凈了,長胖了,臉色紅潤了。(1994年報刊精選)
(21)The great prophets of the Bible were considered unpatriotic by many of their day. No wonder . In two of Israel’s most cataclysmic wars -- one in the eighth century B.C. and one in the sixth B.C. -- both Amos and Jeremiah had the unmitigated gall to tell the Hebrew people that God was not on their side! (USA Today,2008)
(22)村民們都說,原來搞階級斗爭,整天清理階級敵人,人斗人,難怪不亂,難怪不窮,現(xiàn)在搞經濟治窮致富,先要齊心協(xié)力,先要穩(wěn)定,萬萬不能再亂了。(1994年報刊精選)
有一種現(xiàn)象需要特別提出,漢語中有“難怪”復用的現(xiàn)象,例(22)中“難怪”出現(xiàn)了兩次,起到增強語氣的作用,而在檢索英語語料庫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此現(xiàn)象。所以英語與漢語的復用方式并不對應。這也和英漢語言的特點有關,漢語的排比句當中經常用一個重復的詞或結構,英語語言比較靈活,喜歡用不同的詞展示其語言和詞匯的豐富性。
五、“no wonder”和“難怪”的語義關系比較
因為“no wonder”和“難怪”是具有連接作用的副詞,有其表理解性的作用,理解之原因必在復句前后出現(xiàn),兩個詞經常用于因果關系句中,可以從此角度觀察此特點。所以將語義成分分為“因”和“果”,分別以“X”和“Y”來表示。由于是在因果關系句中,所以常出現(xiàn)的關聯(lián)詞語也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例如“原來”“因為”“所以”等。
(一)先因后果
“先因后果”分以下幾種情況,分別是:X,難怪Y;原來X,難怪Y;X,所以難怪Y。
1.X,難怪Y
語義形式是“難怪”單獨使用,不與其他關聯(lián)詞語搭配。
(23)新的俱樂部杯賽如果開辦,會使賽事纏身的歐洲隊伍雪上加霜,而國際足聯(lián)卻可以乘機大賺一筆,難怪歐洲足聯(lián)會大嚷不干。(新華社 2004年新聞稿)
(24)For the first time in Internet history, you can now listen to any track, any album, right now, legally, no charge. No wonder it took a while to persuade the record companies. (New York Times,2011)
2.原來X,難怪Y
(25)原來卻是一位放牛娃,難怪有人至今還稱他是從苗嶺山寨走出來的苗家“布衣”省長。(《人民日報》1994,第3季度)
(26)哦,原來這是謝添的家,難怪那么窮?。ā蹲骷椅恼?997D)
3.X,所以難怪Y
(27)長輩往往直呼其名,外人并不以為怪,這孩子染此惡習,在中國家庭中便難以容忍,雖經反復教育,仍時有忘記,所以難怪老爺子貼小字報。(《作家文摘》1995B)
(二)先果后因
“先果后因”也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難怪Y,X;難怪Y,因為X;難怪Y,原來X。
1.難怪Y,X
(28)難怪球迷已將他視作范巴斯滕的當然繼承人。2003年,舍甫琴科率領AC米蘭隊捧得冠軍聯(lián)賽冠軍獎杯,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該項賽事冠軍獎杯的烏克蘭人。(新華社 2004年新聞稿)
(29)No wonder so many college students are taking specialized majors— 70 to 80 percent of college freshmen list the following as their reasons for attending college: earning more money, finding a job, and preparing for a career.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11)
2.難怪Y,因為X
(30)難怪布什總統(tǒng)和克里都不急于談論這個問題,因為誰也沒有想出一個能避免這種兩難局面的令人信服的計劃。(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3.難怪Y,原來X
(31)有位西歐外交官夫人試用后逢人就說:“難怪東方人皮膚這么細嫩,原來是用這種潤如脂、白如雪的祖?zhèn)髅厮 保?994年報刊精選)
在以上語義形式中,漢英相對應的只有“先因后果”的“X,難怪Y”以及“先果后因”的“難怪Y,X”。究其原因是因為漢英語言各自的特點造成的。漢語的副詞共現(xiàn)或復用現(xiàn)象在數量上和多樣性上都遠遠勝過英語。英語重形式,漢語重意義的表達,漢語在副詞使用方面通常利用共現(xiàn)以及復用的方式來表達其情感態(tài)度,所以從另一角度也體現(xiàn)了漢語的情態(tài)值比英語的高。通過以上例句不難發(fā)現(xiàn),在“難怪”表理解性因果復句中,不管是原因還是結果,都是已經發(fā)生或已經存在的事實或者現(xiàn)象。不能通過說話者或作者通過主觀臆想出來的事情。有時這種因果復句中的“果”也可以是尚未發(fā)生但是必然發(fā)生的事。原因必先存在于結果,在復句中原因不能是說話者或作者對未發(fā)生事情做出的預測或預判,在原因復句中不能出現(xiàn)表預測或表推測性的詞語。需要指出的是,句子的主語限定了句子的語義形式。當主語是第一人稱時,其結果不能是“我”可控制的。因為如果“我”可以控制原因和結果的話,那么原因和結果對“我”來說都是已知成分。用“難怪”連接這樣的因果句時,在語義上并沒有體現(xiàn)該詞表示理解性的地方,所以句子語義破格就使得該因果復句在語義上不成立。但是當主語換成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時,其結果對于說話者和作者來說都是不可控的,因此可以使用“難怪”連接這樣的因果復句。
六、“no wonder”和“難怪”的語用功能比較
薛艷(2013:34)總結“難怪”的語用功能有以下6種:頓悟性、主觀性、已然性、肯定性、合理性、信息凸顯性。本研究根據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討論焦點標記功能和主觀化功能。
(一)焦點標記功能
語言是有其信息結構的,信息的焦點可以通過語音層面來反映,可以通過語音語調的變化來定位信息的焦點。當然,這是在口語交際中判斷信息焦點的方式,如果在書面語中,沒有語篇標記語和語境的幫助,信息焦點是很難判定的。例如:
(a)難怪她罵他(不是別人罵)
(b)難怪她罵他(他應該被罵)
(c)難怪她罵他(不是罵別人)
當沒有上下文語篇的幫助,推斷信息焦點時可能會因為語義指向的原因造成語用歧義。一般來說,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作為語篇標記,其指向的信息就是信息焦點。例如:
(32)女隊的輕松獲勝,與中國女隊4日3:2險勝日本隊形成鮮明對照,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女隊對日本隊時表現(xiàn)欠佳,難怪中國隊總教練蔡振華對她們的表現(xiàn)不滿意。(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33)但是張澤群后來告訴我說,其實他和他的同事們誰也沒聽懂我的話。這也難怪,兩個完全不同的文明,要想立刻了解對方,本來就是不可能的。(新華社 2004年新聞稿)
(34)It's amazing that the film got made at all. When either one started an anecdote, a stopwatch came out. It couldn't last longer than a minute. It's no wonder Tom was forced into a position of muteness with Geoffrey and Colin in the same room. (USA Today,2010)
(35)We were at a small table that couldn't comfortably hold the hot pot, utensils and oversize plates that accompany that and other main courses. No wonder servers remove the bread plates with the appetizer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2011)
根據這些例句中的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和語境,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它們的焦點指向:在例句(32)中指的是“不滿意”,例句(33)中指的是“聽懂”,例(34)中指的是“forced”,例(35)中指的是“remove”。這些例句的焦點指向都是動詞。在例(33)和例(34)中都出現(xiàn)了形式主語后接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漢語是為了語言的經濟性以期表達的簡潔,英語則是為了避免頭重腳輕的結構。根據韓禮德的功能語法中的主位結構分析,例(32)和(34)都是人際主位+主題主位+述位的結構,例(33)是語篇主位+情態(tài)主位+述位,例(35)是語篇主位+主題主位+述位。根據韓禮德(1994:49)的觀點,副詞變成主位的一部分時,講話者表明自己對事情的態(tài)度,這里的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no wonder”和“難怪”都表明了理解的態(tài)度。而例(32)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成為述位的一部分,這樣便更加隱蔽地表達了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以上例句中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的位置對于句子的意思影響不大,“no wonder”和“難怪”因果句中的信息焦點一般是謂語動詞,而非主語。
(二)主觀化功能
“no wonder”和“難怪”因果復句是說話者或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對自己以外的客觀存在的事物的主觀態(tài)度或評價。這個過程是對說話者或作者自己而言的,是一個主觀化的過程。所以“no wonder”和“難怪”這兩個副詞表達了講話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它們所處的語篇中表達了說話者或作者的對事情結果的理解程度,有時也可以表示對事情事與愿違的感嘆。
(36)更糟糕的是,如果放任情報官員涂改的話,幾乎整個報告的一半都會遭到涂改,而不是目前公布的15%。難怪有的參議員憤怒地說,這簡直就是對他們的侮辱,因為不少涂改的地方根本不是什么機密。(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37)不遠處的一個角落里,兩輛汽車追尾,兩個男人站在車旁談論著什么。也難怪,樂極總會生悲。(新華社2004年新聞稿)
(38)The Pentagon said that it does not discuss rules of engagement. No wonder . For the rule makes no sense on its face. (Chicago Sun-Times,2006)
我們認為主觀化功能涵蓋了薛艷(2013:34)提到的頓悟性、已然性、肯定性和合理性。主觀化表達了情感,理解是一種情感,對結果的原因明了(已然性),所以對結果表示理解(頓悟性)/(肯定性)。因果復句之中有因有果,所以這個理解的過程也是自然而然有其合理性的。在例(36)中原因是幾乎整個報告的一半都會遭到涂改,結果參議員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侮辱,這一過程就像前文中總結的一樣。而例句(37)中的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更多的作用是對發(fā)生結果的感嘆。例(38)結構有所不同,原因放后對結果進行解釋?!皀o wonder”和“難怪”因果復句的結果一般是帶有消極性的,所以原因一般是導致后面發(fā)生的不好的結果找一些客觀或主觀存在的不好因素。
六、結語
本文基于語料庫,以功能語法為理論依據,從語言學視角對“no wonder”和“難怪”這一對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進行了比較研究,探究了二者的異同:1.在句法方面,漢語的句法形式更加多變,而英語中“no wonder”因果復句有一定的構式。2.在語義方面,漢語的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的共現(xiàn)和復現(xiàn)比英語的頻率要高,這和英漢語言特點有關。3.在語用方面,文章從功能語言學角度重點比較探究其焦點標記功能和主觀化功能,發(fā)現(xiàn)二者在語用功能上有它們的共性特點。
注釋:
①功能語法是語篇分析法,小句是最小單位,本研究是在因果復句
即語篇層面上進行的。
參考文獻:
[1]BiberLeech 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2]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6.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4]范開泰.關聯(lián)詞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英]韋邁爾.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六版)[Z].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4.
[8]王峰.談“難怪/原來”與“因為/所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
究版),2007,(9):38~41.
[9]謝曉明,左雙菊.“難怪”的語法化[J].古漢語研究,2009,
(2):31~35.
[10]謝曉明.“難怪”因果句[J].語言研究,2010,(2):
64~69.
[11]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薛艷.副詞“難怪”的語用特點[J].語文學刊,2013,(1):
33~34.
[13]原蘇榮.漢英副詞性關聯(lián)詞語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
店,2013.
[14]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15]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桂嚴捷 原蘇榮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