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文解字》同形復體字按是否充當部首字而分為兩類,其結(jié)構(gòu)方式和表義特點在總體上沒有區(qū)別,其差別在于有無統(tǒng)屬字。隨單體歸部的同形復體字沒有統(tǒng)屬字,充當部首的同形復體字至少有一個統(tǒng)屬字。有無統(tǒng)屬字是許慎確定部首的一個基本原則,同形復體字單獨立部的原因是其另有統(tǒng)屬字。
關(guān)鍵詞:同形復體字 部首 歸部 立部 統(tǒng)屬字
同形復體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構(gòu)件相疊加而成的漢字,王筠稱為“疊文”[1](P349)。學術(shù)界普遍關(guān)注的是這類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形義關(guān)系,一般將其納入“六書”會意一類,視作同體會意字,而對同形復體字在《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出現(xiàn)的歸部與立部的不同及原因認識不夠。有關(guān)著述,多對《說文》同形復體部首持懷疑或否認態(tài)度,如認為同形復體部首是“繁瑣、重復、低能的部首”[2],提出同形復體部首應并入獨體部首之下[3](P58)。同屬同形復體結(jié)構(gòu),為什么有的在《說文》中隨單體部首歸部,而有的卻作為部首另立一部?另立一部是否必要?本文以大徐本《說文》正篆字頭為線索,對同形復體字進行全面統(tǒng)計和分析,考察其歸部與立部的特點,并揭示同形復體字立部與否的原因。
一、同形復體字的形義特點
《說文》正篆共有同形復體字104個,其單體部件都是部首字,但是其中只有47字隨單體部首歸部,另外57字作為部首字而分別立部。它們在結(jié)構(gòu)和意義上的共同特點是:
(一)所有的同形復體字都是同一單體構(gòu)件的疊加
如“從”“吅”“畕”“垚”分別是二“人”、二“口”、二“田”、三“土”疊加。也有同一個形體或相背、或相對、或相倒、或相承疊加者,如“舛”從“夊、相背”(,從反夂),“”從“二”相對,“化”從“匕、人”(匕,從倒人),“夅” 從“夂、相承”。從構(gòu)件數(shù)量來看,有二度、三度、四度疊加。二度疊加者,《說文》主要以“從重某”“從并某”或“從二某”說解,如“林”字“從二木”;三度疊加者,《說文》一般以“從三某”來說解,如“惢”字“從三心”;四度疊加者,《說文》一般以“從四某”來說解,如“茻”字“從四屮”。
(二)所有的同形復體字都和單體字的意義有密切聯(lián)系
同形復體字的表義類別大致有四:1.表復數(shù),如“雥”,《說文》:“群鳥也,從三隹”,指隹(鳥)聚成群。2.強化信息,如“譶”,《說文》:“疾言也,從三言”,即語言迅疾,強調(diào)言不止。3.表派生新義,如“鱻”,《說文》:“新魚精也,從三魚”,鮮美之義是由“魚”的味道體現(xiàn)出來的。4.表關(guān)系位,如“竝”,《說文》:“并也,從二立”,由二人并肩而立,體現(xiàn)“并列”之義。可見,同形復體字的意義都與復疊之前單體的意義密切相關(guān),復體的字義是由單體會合而來的。
正因為同形復體字無論從結(jié)構(gòu)和意義上都與單體部首相關(guān)聯(lián),所以按照“據(jù)形系聯(lián)”“形義相依”的漢字分部和歸部原則,《說文》在一般情況下,是將同形復體字隨單體字(也是部首)歸部的,如“驫”歸《馬部》、“?”歸《瓜部》等。但是不完全如此,另有一部分同形復體字卻是單獨成部的,如“蟲”與其復體“?”“蟲”分立為《蟲部》《?部》《蟲部》三部,“艸”從二屮、“茻”從四屮,而《屮部》《艸部》《茻部》分立。對同樣結(jié)構(gòu)和意義類型的同形復體字作不同的處理,應該另有原因(詳見后文)。
二、同形復體字的歸部特點
如前文所說,《說文》對同形復體字的歸部有兩種作法,一是歸入單體部首,一是另立一部。兩種情況也各有特點,分別討論如下。
(一)隨單體歸部的同形復體字
據(jù)統(tǒng)計,《說文》中不作部首、隨單體歸部的同形復體字共有47個,除“森”歸《林部》、“卉”歸《艸部》之外,都是按疊加前的單體部首歸部的,如“祘”從二示(表示“明示以筭之”),歸入《示部》;“磊”從三石(表示“眾石”),歸入《石部》。
其他43個同形復體字的歸部情況如下:《示部》“祘”(從二示),《止部》“歰”(四止),《言部》“譶”(從三言),《又部》“友”(從二又),《臣部》“臦”(從二臣相違),《玄部》“茲”(從二玄),《人部》“從”(二人),《東部》“?”(二東),《生部》“甡”(從二生),《貝部》“賏”(從二貝),《部》“”(從二),《朿部》“棗”(從重朿)、“棘”(從并朿),《瓜部》“?”(從二瓜),《白部》“皛”(從三白),《兂部》“兓”(從二兂),《先部》“兟”(從二先),《頁部》“”(從二頁),《卪部》“”(二卪),《石部》“磊”(從三石),《豕部》“豩”(二豕),《?部》“?”(從二?),《馬部》“驫”(從三馬),《兔部》“”(從三兔),《犬部》“猋”(從三犬),《赤部》“赫”(從二赤),《夫部》“?”(從二夫),《水部》“淼”(從三水),《魚部》“鱻”(從三魚),《龍部》“龘”(從二龍),《至部》“臸”(從二至),《耳部》“聑”(從二耳),“聶”(從三耳),《女部》“奻”(從二女),“姦”(從三女),《土部》“圭”(從重土),《斤部》“斦”(從二斤),《車部》“轟”(從三車),《川部》“州”(從重川),《戈部》“戔”(從二戈),《夂部》“夅”(從夂相承),《可部》“哥”(從二可),《匕部》“化”(從匕人),《余部》“”(二余)《八部》“仌”(從重八)。①
隨單體部首歸部的同形復體字有兩個特點:
1.都是單體部首字的重疊,單體部首同時也是復體的直接表意成分。如:《玄部》:“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曰玄?!薄靶敝畯腕w“茲”正是“黑”的意思?!盾嚥俊罚骸败?,輿輪之總名。”“車”之復體“轟”《說文》:“群車聲也”,由群車發(fā)出的聲響得義。
2.沒有充當部首再統(tǒng)帥另外一個字。個別復體盡管可以充當另外某個字的表義偏旁,但是因為參構(gòu)字的字義所重在另外一個表義偏旁,所以《說文》按字義所重將其歸入它部,如《先部》:“兟,進也。從二先,贊從此?!盵4](P407)《貝部》:“贊,見也。從貝,從兟?!薄抖巫ⅰ罚骸爸^彼此相見必資贊者,……鍇曰:進見以貝為禮也?!盵5](P280)由于“贊”字表意的重點在“貝”不在“兟”,故“贊”字歸入《貝部》。
(二)充當部首的同形復體字
《說文》有57個同形復體字被列為部首。充當部首的同形復體字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特點與第(一)類無別,但是沒有歸入相應的單體部首,而是另立一部,如“艸”從二“屮”,《說文》另立《艸部》;“沝”從二“水”,《說文》另立《沝部》。為便于考察,特列表如下:
同形復體部首具備以下特點:
1.都以單體部首的意義為直接表意成分,從意義層面看不出單獨立部的必要性。如《艸部》:“艸,百艸也。從二屮?!薄镀煵俊罚骸捌煟娖H也。從四屮?!薄跺俊罚骸板?,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逼渫螐腕w字“艸”為“百艸”之名、“茻”為“眾艸”之名,皆與表示初生之草的“屮”字意義相關(guān)聯(lián),按照“凡從某之字皆從某”的歸部體例,將“艸”“茻”二字歸入《屮部》未嘗不可,但是許慎卻另立《艸部》《茻》。又如《麤部》:“麤,行超遠也。從三鹿。”董蓮池:“鹿喜群處,食時相背,性好驚躍,一有動靜便群體向遠方跨奔。所謂‘行超遠’,因群體而跨奔,故從三‘鹿’。”[6](P271)“麤”由“鹿”復疊會意,“鹿”為其直接表意成分,《說文》卻分立《鹿部》《麤部》兩部。
2.都是單體字的復疊而沒有歸入單體所屬之部,而是另外立部。如:“雔”和“雥”都是“隹”的復疊,許慎沒有將其歸入《隹部》,而是另立《雔部》和《雥部》?!皡А薄啊薄啊比志伞坝帧睆童B而來,卻未歸入《又部》,而是分立《収部》《部》《部》三部。
3.都另有統(tǒng)屬字。即同形復體字又作為一個完整的結(jié)構(gòu)表義部件構(gòu)造了新字,成為另外一個或多個字的部首。如:“林”從二木,而“林”又統(tǒng)領了“橆鬱楚棽楙麓棼森”等8字,故立《林部》。表示“木多”之義的“森”(《說文》從林,從木),沒有參與構(gòu)字,故根據(jù)意義所重而歸入《林部》。同形復體部首至少統(tǒng)屬一字,如《步部》《毳部》等,最多者如《艸部》統(tǒng)屬444字。
可見同形復體字是否作部首關(guān)鍵在于有無統(tǒng)屬字,不作部首者,無統(tǒng)屬字;作部首者,至少統(tǒng)屬一字。如果只著眼于同形復體字的結(jié)構(gòu)及其與單體字的意義關(guān)系,為了減少部首的數(shù)量,倒是可以將(一)、(二)兩類作一致性處理,統(tǒng)統(tǒng)歸入相應的單體部首之下,如,可以將“吅”“品”“?”歸入《口部》,“雔”“雥”都可歸入《隹部》等。學術(shù)界也的確有人認為同形復體字沒有獨立立部的必要,提出“許多同形復體部首可以并入同形單體部首之下。”[3]然而,從《說文》同形復體字單獨立部的情況看,有無統(tǒng)屬字是要區(qū)別對待的。
三、同形復體字單獨立部的原因
盡管作部首的同形復體字與不作部首的同形復體字其結(jié)構(gòu)和造意特點高度一致,但是在有無統(tǒng)屬字上有明顯區(qū)別。整體關(guān)照《說文》部首系統(tǒng),不難看出同形復體以外的許多部首,也只統(tǒng)屬一字或數(shù)字,由此推斷,同形復體字單獨立部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字另有統(tǒng)屬字,其“作為部首,部下又統(tǒng)帥了其他的字,并沒有從屬于基本部首之下”[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同形復體字的立部原因有所交代,如《說文》:“玨,二玉相合爲一玨”。段注:“因有‘班’‘’字,故‘玨’專列一部,不則綴于《玉部》末矣。凡說文通例如此”[5](P19)。又如《說文》:“,二魚也?!倍巫ⅲ骸岸~謂連行可觀,……所以不并入魚部必立此部者,以有字從也。”[5](P582)段氏揭示出“玨”不歸入《玉部》、“”不歸入《魚部》而另立一部的原因正是因為它們各自另有統(tǒng)屬字。可見有無統(tǒng)屬字是許慎確定部首的一個基本原則。
鄭樵《六書略》言:“許氏作《說文》,定五百四十類為字之母,然母能生而子不能生?!盵7]強調(diào)了《說文》540部首作為字之“母”的地位,也就是說某字只要有“子”便成“母”,便是部首字。如《說文》部首字“止”指人之足,作為母字,有13個從“止”之字作為子字歸入其下。另外6字(步癶走此正辵)也都從“止”,但并未將歸入《止部》,而是分別立部。《走部》統(tǒng)屬84字,《癶部》《此部》各統(tǒng)屬2字,《步部》《正部》各統(tǒng)屬1字,《辵部》統(tǒng)屬117字??梢姟安健薄鞍h”“走”“此”“正”“辵” 6字獨立立部的原因在于它們各有統(tǒng)屬字,具備“母”的特質(zhì),成為部首。
《說文》540部各部統(tǒng)屬的字量多寡固然反映出部首構(gòu)字與統(tǒng)字能力的強弱,但是數(shù)量的多寡或能力的強弱并非許慎立部與否的準則?!墩f文》540部首統(tǒng)攝了9350個正篆,每部字量在9字以下的部首就有396個[8],其中統(tǒng)字只有一兩個的部首就有幾十個,可見,部首之立,只在乎有無構(gòu)字統(tǒng)字的能力而不在乎能力的大小與統(tǒng)字的多寡。就同形復體部首來看,既有統(tǒng)字較多的部首如《艸部》,又有統(tǒng)字量很少的部首,其中只統(tǒng)一個字的復體部首就有23個,均合許慎立部的原則。
許慎首創(chuàng)540部首,按照“據(jù)形系聯(lián)”“以類相從”編排原則將近萬個正篆歸入各部。雖然部首及其所屬字的結(jié)構(gòu)、意義特點是系聯(lián)、立部與歸部的重要參數(shù),但不限于此。在確立部首時,許慎其尤為注重的是有無統(tǒng)字能力,一個字只要有統(tǒng)屬能力,無論統(tǒng)字多寡都獨立立部,同形復體字的歸部與立部情況就是明證。對同形復體部首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其不必另行立部的觀點,顯然與許慎的意圖和立部原則相違。
注釋:
①《說文》重文中有15個同形復體字,即“槑”(古文“某”)、
“夶”(古文“比”)、“”(古文“宜”)、“”(古文“堯”)、“”(古文“?”)、“”(古文“業(yè)”)、“”(古文“爲”)、“”(古文“絕”)、“”(古文“多”)、“卝”(古文“卵”)、“”(籀文“誖”)、“”(籀文“”)、“”(籀文“乃”)、“”(籀文“”)、“”(楊雄說廾從兩手),其結(jié)構(gòu)表義特點與正篆中同形復體字形同。因《說文》的歸部依正篆而不以重文,與本文要討論的問題無關(guān),故不作統(tǒng)計分析。
參考文獻:
[1]王筠.說文釋例[M].武漢市古籍書店影印,1983.
[2]申婧.試論《說文解字》中的疊形和反形部首[J].劍南文學,
2013,(7).
[3]王平.《說文》研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新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7]鄭樵.六書略[M].臺北:藝文印書館,1935.
[8]王巍.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研究[J].語言研究,2013.
(趙艷 劉忠華 徐涵 陜西漢中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