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百多年來,中國對英詩的譯文幾乎都是自由體詩,英語詩歌原有的格律韻味全都消失了。這反映出詩歌譯者們未能領會好、解決好詩歌翻譯的原則問題:要依據(jù)原作的典型修辭風格(音節(jié)、韻式等)和深刻內(nèi)涵來進行翻譯,而不只是依據(jù)其格律詩的表面字詞的意思隨便地、全部地翻譯成自由體。詩歌的翻譯也有其靈活性,將自由體英詩譯成“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也可以嘗試,但這種方法的采用不是隨意的,要遵循詩歌的主要翻譯原則:以譯出詩中深刻內(nèi)涵為其要義。
關鍵詞:格律詩 翻譯 狄金森 翻譯原則
一、漢語格律詩的特點簡述
漢語格律詩自古有之。《詩經(jīng)》中最早的詩歌寫于西周初年,人們寫詩時就已經(jīng)創(chuàng)立并遵守押韻等詩作規(guī)則了。至少在商朝,人們已經(jīng)在寫格律詩了。甚至于說,當人類開始出現(xiàn)文化的跡象之時,比如在堯舜禹時代,人們就在自覺地寫格律詩了。因為他們知道,要把幾句話寫成一首歌曲一樣,念起來動聽,有樂感,那就是詩。只是那個時代的詩歌沒有流傳下來而已。因此,有樂感的、念起來朗朗上口的、意思連貫的幾句話,就是格律詩。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
每行字數(shù)多少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相等字數(shù),或四個字,或五個、七個字;或者是字數(shù)有規(guī)律的變化,如宋詞。詩歌押韻只是次重要的規(guī)則,其字數(shù)和行數(shù)是不確定的。每首詩可用一個韻,或者兩個韻,甚至兩個以上的韻,也允許換韻。既可在偶數(shù)句上面押韻,也可奇數(shù)句和偶數(shù)句上都押韻,這樣的押韻方式就會很靈活。
詩歌發(fā)展到了唐朝,迎來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歲月里,詩人們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就有五六十個。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詩人們把詩歌主要固定在了絕句和律詩兩種形式上。在這個時期,除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涌現(xiàn)了很多成就卓著的詩人。他們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以邊塞詩聞名的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煥等;中唐時期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元稹等。他們都以高超的智慧和能力,把漢字在詩歌中運用得非常自如和超凡,極大地提高了漢字的表現(xiàn)力,而又遵守著詩歌的格律規(guī)則,使后人難以企及和超越。
這些規(guī)律簡述起來就是:形式上的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平仄或輕重音、用韻和對仗等等。比如,在律詩中連續(xù)兩行詩的漢字要遵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規(guī)律等等。具體的格律形式還是很復雜的,但還有更重要的寫詩規(guī)則,那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要有思想和道德深度,要有同情心。否則,只是符合平仄變化要求的填詞,那是生硬、空洞的,不會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流傳。南宋詩陸游有言:“汝要學詩,功夫在詩外?!彼^“詩內(nèi)功夫”,是指格律詩的所有規(guī)范、規(guī)則;所謂“詩外功夫”,是指做人、修身和正己。
二、英語格律詩的特點簡述
詩歌語言的共同特點:語言是形象的、富有音樂性的。它是人類早期的音樂,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優(yōu)美悅耳的韻律。英語格律詩也一樣。
英文格律詩的具體特點是指它的格律詩、無韻詩和自由體三種形式。英文格律詩的節(jié)奏感也很強,它主要靠重音低音的出現(xiàn)頻率(稱為“格”)來體現(xiàn)節(jié)奏的快慢。常見的格有七種,最常見的格只有兩種:即在一個音步(foot)中有兩個元音:1.一輕一重的音步叫“輕重格”或“抑揚格”;2.一重一輕的音步叫“重輕格”或“揚抑格”??梢愿鶕?jù)詩行中輕重音出現(xiàn)的規(guī)律和音步的數(shù)目判斷它的格律,即所謂的“格律分析”或“音步劃分”。這樣,某詩的格律形式就會是“五音步抑揚格(iambic pentameter)”,或“五音步揚抑格(trochaic pentameter)”,或“四音步抑揚格(iambic trimeter)”,或“四音步揚抑格(trochaic trimeter)”等等。
“音步”和“格”是詩行中的節(jié)奏和韻律(rhythm)。就像漢詩中的“平仄”一樣,這是英詩中最難掌握的規(guī)則。著名詩人如“彌爾頓、雪萊、濟慈、朗費羅”等等都常?!斑`規(guī)”??梢姡词购車揽恋囊?guī)則,也是可以突破的。
所謂押韻或韻式,是指相同或相似的音節(jié)讀音依照規(guī)律出現(xiàn)在兩個或更多詩行的相應位置上??蓜澐譃槿?、近似韻(也稱“有缺陷的韻”)、尾韻、行內(nèi)韻、詞首韻、男韻和女韻等。
全韻是最嚴格的韻,是指元音和元音后的輔音完全相同。如“cloud—crowd;trees—breeze;know—oh;me—be”等等。
因為壓全韻很難做到,所以就不得不以近似韻代替之。近似韻有三種情況:1.最后的輔音相同,但前面的元音相似而不相同,如“stone—one”。2.元音相同,后面的輔音不同,叫“諧元韻”,如“l(fā)ake—fate”。3.元音不同,所有的輔音都相同,叫“諧輔韻”,如“black-block; reade-ride”。
押韻也是英漢詩歌中的重要一環(huán)。正如高東山所說:“巧妙的用韻不僅是聲音的共鳴,也含有語義和邏輯的聯(lián)系,能使人產(chǎn)生喜怒哀樂的聯(lián)想。”[1](P15)
總而言之,英語和漢語的格律詩規(guī)則都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長時間學習才能掌握。但第一重要的寫詩原則是:表現(xiàn)人們鮮活的、生動的、正義的、有價值的、有道德的思想。第二重要的原則:漢字數(shù)目(以及英詩中的音節(jié)數(shù)目)是相等的,或者有規(guī)律的變化。第三重要的原則是押韻。第四重要的才是“平仄”“音步”或“格”。
三、英詩漢譯的理論思考
正因為漢英格律詩的寫詩規(guī)范都是非常復雜的,而且又都只是表面的現(xiàn)象,是次要的因素,其詩歌內(nèi)涵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英詩漢譯時,首先應該把精力用在吃透原詩的內(nèi)涵上面,力求傳達出原詩的深刻內(nèi)涵。其次是外形方面。對于英語格律詩,應將其翻譯成“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并將英語自由體詩翻譯成漢語的自由體詩;反之亦然。但例外還是有的:即,如果英語格律詩無法翻譯成“仿漢語格律詩”,那就只能翻譯成漢語自由體詩;英語自由體詩也是可以翻譯成“仿漢語格律詩”的。
為什么說是“仿漢語格律詩”呢?因為中國古詩所包含的幾項原則,如平仄變化、押韻等規(guī)律沒法符合英詩的要求。比如,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的行數(shù)少,字數(shù)也少,而英詩的詩行會更多一些。又因為英語的一個音節(jié)相當于一個漢字的位置,而英詩的每一詩行都會超過五個或七個音節(jié),每首詩都會超過四個、八個詩行等等。另外英詩中的“抑揚格”或“揚抑格”更是難以翻譯。
尤其是漢字的“平仄”發(fā)聲,這是古人確定的讀聲規(guī)則,我們現(xiàn)在也難以把握。我們聽不到古人發(fā)音的錄音,但是一句“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說明,古人的“鄉(xiāng)音”也就和現(xiàn)在同一地方的方言是一樣的,從古到今沒有多大變化,但它和普通話有很大的區(qū)別。
古漢字的平仄是以哪個地區(qū)的方言為基礎來確定的?在相當長的古代時期,文化的繁榮之地位于長安到洛陽一線的中原地區(qū)。那么,平仄的確定是以西安話還是以河南話為基礎的?而現(xiàn)代普通話,卻是以中原以北的北京等地的方言為基礎方言重新確定的。
有人研究證明:普通話中的一、二聲,相當于“平”聲,三、四聲相當于是“仄”聲。這只能是個大概的說法。既然如此,在這方面追求和古詩的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符合部分規(guī)則,只能譯成“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
四、譯例的理論分析
1.采取“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進行翻譯時,只能取其有利于英詩的幾項因素。如模仿漢語詩中的押韻,模仿其整齊緊湊、意思濃縮、對仗和節(jié)奏感;尤其要體現(xiàn)出一定的韻式和節(jié)奏,因押韻而產(chǎn)生的樂感是格律詩中的重要因素。如果個別英詩無法這樣翻譯,也可采用漢語自由體詩的形式去翻譯。反之,對于個別英語自由體詩難以譯成飽含詩意的漢語自由體時,也可采用“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進行翻譯。
現(xiàn)列舉美國詩人狄金森女士(EmilyDickinson[1830~1886])的一首小詩進行點評分析,以實例詮釋英詩漢譯的翻譯原則。
狄金森是美國早期的傳奇女詩人。一生未嫁的她在孤獨中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篇,是她留給世人最好的禮物。在她有生之年,其作品未能出版,這卻絲毫沒有折損她豐富的詩歌創(chuàng)作天分和深刻的詩意內(nèi)涵。據(jù)統(tǒng)計,狄金森為世人留下了1800多首詩。狄金森去世后,她的親友曾編選出版了她的部分遺詩,于19世紀末出版了三本詩集。
狄金森的短詩在形式上富于獨創(chuàng)性,大抵應該算是美國自由體詩歌的創(chuàng)始人,且詩作價值很高。尤其是她通過短小的詩歌而超前反映了個人的幻想、想象、思考和心理活動,其獨創(chuàng)性功勞和價值是很豐富的。由于她的詩歌在生前未能出版,根據(jù)著作權法,自由體詩歌的創(chuàng)始之功便由惠特曼(Whitman[1810~1892])獲得了。
美國現(xiàn)代詩歌興起之后,她便作為現(xiàn)代詩的先驅(qū)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對她的研究成了美國現(xiàn)代文學評論中的熱門題材。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三本詩歌集和三本書信集,從而奠定了她作為女詩人在美國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
2.狄金森寫詩時非常隨意,好像是信手拈來。她既不給詩歌起標題,也不給它署寫作日期,有時押韻,有時不押韻。因此,后人整理詩作時在時間排序上是無能為力的。標題的使用上也統(tǒng)統(tǒng)使用原詩的第一詩行作為標題,且很多字母都保留第一詩行的寫法,沒有大寫;或者用編號作為詩作的標題。例如詩作I’m nobody! Who are you?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
汪義群翻譯了該詩,孫梁校對。他們將標題譯為“我是無名之輩”,將作者譯為“愛米麗·狄更生”。譯文如下: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你也是無名之輩?
那么,咱倆是一對——且莫聲張!
你懂嘛,他們?nèi)莶坏迷蹅z。
做個名人多無聊!
像青蛙——到處招搖——
向一洼仰慕的泥塘
把自己的大名整天宣揚
3.點評:該詩是一首用詞簡單的自由體,但也有“frog”和“bog”壓全韻,“somebody”和“day”壓近似韻,音節(jié)數(shù)基本相稱;其含意則頗為深刻。此詩的寫作時間較早,應該是她投稿的幾首詩遭到拒絕之后寫出來進行自我安慰的。因此,詩中的“你”不是指她的朋友,而是指“被拒絕發(fā)表的詩歌”,進而指她的所有詩歌。詩人表示,自己和“你”都被世人所拋棄了,即“他們?nèi)莶坏迷蹅z”,但是無所謂,我們倆相依為命就可以了。這勝過那些沽名釣譽的名人和大眾,他們是青蛙和泥塘的關系。
如果根據(jù)詩歌的一般翻譯原則的話,就這樣一首短詩而言,汪義群的譯文很不符合中國人的讀詩習慣,形似而神損。既然譯詩的要旨是保留其深刻的內(nèi)涵,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堅持保留其表面的詩作結構,故應模擬中國古詩形式翻譯之。
4.筆者將標題譯為“默默無聞”。因此語言更濃縮一些,詩味更濃厚一些。譯文如下:
默默無聞欲問卿,
我倆竟是相同命。
成雙相伴別顯示,
任憑眾人把我摒。
成名立家多無聊!
像只青蛙四處跳。
整日對著爛泥塘,
來把你的臭名叫。
因篇幅所限,筆者沒有詳細分析狄金森的個性和寫詩風格。但筆者是在對詩人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來翻譯這首小詩的。這樣翻譯標題,是因為標題的翻譯歷來都是很靈活的意譯,成功的譯例也很多。
詩作反映的是詩人愿意獨處的人生觀,這也符合身為基督徒的她修學基督教義的要求,她就像是在家修學的修女;同時她也對另一種人生觀表達了輕蔑的態(tài)度。這就是她立志不嫁、不投稿、不發(fā)表詩作,并愿意獨處的理念依據(jù)。在翻譯時,譯者要將這個理念滲透在字詞之中。因此,從筆者的譯文中,讀者不難看到該詩流露出的輕蔑口氣。依據(jù)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來翻譯,用“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來表達,不拘泥于原詩的表面單詞,樂感更強,文字更濃縮、更緊湊,從而更像是押韻的(格律)名詩。譯文中的很多漢字都不是原詩表面所有的,但都是符合原文內(nèi)涵的。
五、結語
上文已經(jīng)詳細探討了詩歌的理解和翻譯原則問題。汪義群對原詩理解得比較好,只是翻譯方法上太過直譯,以至于漢字根本就不象是詩歌語言,難以入詩。對于像中國這樣的詩歌王國而言,讀者也很難把它看作是“名詩”。根本原因是因為譯者對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理解得不夠深刻,最后不得不直譯。而直譯后的漢語顯得平淡無奇。
美國的文學歷史很短,狄金森的詩歌當然是不能和某些英國詩歌相比的,更不能和中國古詩相比。但既然美國人喜歡,認為它很重要,我們翻譯時就要考慮它的國別價值所在,從而要把它翻譯為一首有水平的漢語詩歌。于是在這里就要打破一下常規(guī),改變一下角度,用“仿漢語格律詩”的形式來翻譯這首英語自由體詩。只有改變用詞用語的角度,依據(jù)原詩的深度內(nèi)涵來翻譯,才能譯成仿格律詩。
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說的“仿漢語格律詩”形式就是指“仿漢語古詩”的部分表面形式,而不能完全符合漢語的格律詩要求。有些譯者可能認為,既然不能譯成絕對正確的漢語格律詩,就索性將英語古詩都翻譯成了漢語自由體。這種做法是不妥當?shù)?。這樣的譯文必然會破壞原詩中的一些要素。所以,翻譯時要顧及原詩的背景和表意的需要,不能過分追求譯者的自由表達和自我表現(xiàn),但也不能追求絕對的滿意和正確的古詩形式。
參考文獻:
[1]高東山.英詩格律與賞析[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2]Bode,Carl.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Washington D.C.:English Language Program Division,1987:92.
[3]孫梁.英美名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1:341.
(羅長斌 廣東佛山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外語系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