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科學
【摘 要】《愛彌兒》是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盧梭的一部代表作,作者通過敘述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整個受教育過程,塑造出一個獨特的教師形象。這部著作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主要建樹在于自然主義教育哲學,本文主要通過對《愛彌兒》閱讀,得出一些對當今教師的啟示。
【關鍵詞】愛彌兒;盧梭;教師;家長;啟示
《愛彌兒》被歌德稱為“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保持十幾年的定時散步習慣,因閱讀此書入迷而被打破。席勒則稱盧梭為新的蘇格拉底。該書當時在法國雖然被禁,但不久卻流行于世界各地,正如《社會契約論》成為法國革命家的政治手冊一樣,《愛彌兒》被廣泛閱讀,為盧梭贏得了巨大聲譽。盧梭苦心構思二十年、用三年時間寫成這部不朽之作,其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教育學原理都在這本書中提出了;還有人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縱使其他教育著作被毀也無防。這可能有些夸張,但確實道出了《愛彌兒》的重要價值。
序 言
盧梭在序言中就給出了寫作動機“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
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就愈走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們還沒成人哩....因此,就從你們的學生開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你對他們是完全不了解的”盧梭在《愛彌兒》的序言中就曾說到“盡管有許多人著書立說,其目的,據(jù)說,完全是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yè)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業(yè),卻被人忽視了?!?/p>
第一卷 嬰兒期(0-2歲)
這一時期教師應該作為陪伴者的形象出現(xiàn)。盧梭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師生平等相處的重要性,比如,當愛彌兒想要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或別人準備拿給他東西時,教師最好是把他抱到他想要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教師如果表現(xiàn)不當就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自己,孩子如果對教師產(chǎn)生過多的依附感,就會完全喪失獨立性。又如,當愛彌兒哭的時候,教師如果采用嚴厲的手段,則孩子容易養(yǎng)成奴性,所以要辨別他哭聲的意圖,并及時找到對策。這個例子表現(xiàn)出教師如果想一味的壓制孩子,也會造成師生關系的不平等。
啟示:聯(lián)想到我國目前的嬰兒教育,孩子從出生到成人,一家老少圍著孩子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嬰兒從剛剛出生,厚厚的衣服、帽子、手套把嬰兒包裹著,嬰兒哭不得,餓不得,冷不得。這樣的孩子以后長大也是體弱多病,嬌生慣養(yǎng)。通過對愛彌兒的閱讀,我非常贊同盧梭的嬰兒教育觀。嬰幼兒的教師是作為陪伴者,教師陪伴嬰幼兒不是管教,也不是保姆式的看護,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相處。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孩子已經(jīng)具備一些自主能力,不能事事包辦,使他們喪失獨立性,教師也不能把孩子擺在高于自己的位置,孩子要什么給什么,指什么拿什么,使自己成為孩子的奴隸;教師應該尊重孩子,不能壓制他們,使孩子成為教師的奴隸,簡而言之,教師與嬰幼兒的平等相處的含義就是相信孩子和尊重孩子。
第二卷 兒童期(2-12歲)
盧梭在這一卷開頭就寫道“我們都有好為人師和自炫博學的癖好,總是會教授那些單靠孩子自己就可以學會的東西…” [1],盧梭反對教師滔滔不絕式的教導,提倡教師把為人的觀點放在首位,作為兒童的教師榜樣的作用更加重要。
例如,盧梭在描述愛彌兒摔倒時,從文中愛彌兒摔倒這個事例可以得出教師如何做榜樣。當愛彌兒摔倒時,教師鎮(zhèn)定地注視著他,平靜地待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如此態(tài)度,他也平靜地對待摔倒這件事,不慌不忙地站起來。[2]這個例子表明愛彌兒的教師不是“跟我說”、“跟我做”式的榜樣。教師如果期待學生養(yǎng)成何種習慣,他不必用過多的語言和行動表現(xiàn)期待,只需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盧梭期待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給學生潛默式影響,不妄說,不妄為。
啟示:每每想到中國的家長教育感到害怕,孩子摔倒了或者磕倒了,全家跟丟了魂一樣趕緊上前去撫慰,甚至當著孩子面,使勁跺上幾腳地面或者絆倒他的東西,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平息兒童的怨氣,直到兒童不哭。而盧梭面對愛彌兒摔倒,磕了腦袋,甚至鼻子出血時候,只是安詳?shù)卣驹谀抢?,傷痛已?jīng)發(fā)生,他就必須忍受。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或者老師急忙慌張的樣子,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小孩子一點痛一點傷都受不了,長大后怎么能應付各種失敗和傷痛。當然家長也要為兒童消除潛在危險,比如暖壺,電源插座,鋒利的刀具等等。我們的家長和教師想有效地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不一定要隨時灌以滿滿的語言和行動表現(xiàn),只需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不要僅僅關注學生行為上表現(xiàn)出的道德,更要讓學生是真正發(fā)自內心地去進行道德實踐。
第三卷 少年期(12-15歲)
少年期在盧梭看來是一個教師要著重把握的階段,文中提到愛彌兒 12歲前是不被要求看書和寫字的,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教師主要進行知識選擇和同學生的問答交流兩個方面的教育活動。盧梭在這一部分不再要求教師像孩子早期階段的陪同角色,而是從愛彌兒的特殊生理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入手,以此確定教師在這一階段作為疏導者的角色定位。[3]
啟示:當你某個雙休日站在馬路上駐目張望時,在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多少父母與孩子往返奔走于各個輔導站與“培優(yōu)班”;當你去考察家庭教育市場,你會發(fā)現(xiàn)多少父母鐘情于“零歲方案”、“大才方案”,迷戀于“哈佛女孩”、“北大男孩”的成功之道,并樂此不疲……[4]我們要“保持自己和學生的頭腦清醒”,作為教師要認清知識的無窮性和智能的有限性。教給學生什么樣的知識,什么樣的知識才是最有用,作為教師必須要考慮好這個問題,《愛彌兒》中描述道:“問題不在于他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的的知識都是有用” [5]。因此我們教師對施教的內容和時間必須得進行選擇。
第四卷 青年期(15-20歲)
進入青年期的愛彌兒,求知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盧梭認為,求知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應該越來越被重視,并鼓勵學生進入獨立求知階段,逐步養(yǎng)成自發(fā)性與獨立性并重的學習態(tài)度。這一階段中家長和教師所應具備的條件是要全心全意地鼓舞其信心,適時地提出建議,并在合適的情況下與學生共同去體驗某一經(jīng)歷某一過程。[6]
啟示:作為一名老師,可謂“良師”易成,“益友”難為。想想現(xiàn)在有多少老師樂于和學生交談呢,下課鈴一響,腳已出門,教師不愿意和學生交談,認為和學生走的太近,不利于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在我看來還是教師主體觀在作祟。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教過的高三畢業(yè)學生中,學生印象最深,最難忘的不是因為我曾經(jīng)幫他們解答過某個難題,而是僅僅是某一次的無意的交談,細微的關心和鼓勵。教師與學生有效的談話也可為一種教學方式,與此同時,教師應該通過談話來傾聽學生的心聲,更應以一個朋友的身份來了解青少年心中的所想所愛所思。
結 論
愛彌兒是一本難得好書,作為一個剛過一歲的孩子的父親,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見到此處真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讀完愛彌兒,自己的家長觀、教師觀都得到一次洗禮。盧梭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借鑒的思想還有很多,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理論知識不夠扎實,也僅就引起本人共鳴的部分作一闡述,沒能進行深入剖析。在以后生活、教育教學中將進一步進行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2][3][5]盧梭.愛彌兒(精選本)[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鄒強.中國當代家定教育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1983:1-7.
[6]劉瓊.盧梭《愛彌兒》教師角色觀[D].中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