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 在新課標下的今天,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取代,探討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逐漸成為教師備課過程的主要任務. 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新目標. 數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不僅僅能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推理、運算,還可以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是科技進步的基礎. 數學是人類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化,它同樣承載著人類智慧的結晶,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愛上數學,學好數學,學會數學.
【關鍵詞】 興趣;熱愛;引導;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在21世紀的今天,學生已經成為學習的主體,數學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培養(yǎng)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 不拘一格育“鳴鳳”就是要從多個方面教會學生學習數學.
一、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是一門十分抽象的學科,它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其內容很枯燥,如果有了這樣一位好老師、好伙伴,學生還會覺得學習數學很痛苦嗎?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的運用,老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適宜地添加一些場景進去,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加法應用題時,幻燈片打出一群小朋友在野外郊游的畫面,問一共有幾人. 看到這個有趣的畫面,學生就極其自然地進入情景,加上他們細心地觀察、饒有興趣地討論,有了多種結果:一種是菜園的8名同學加上水果園的7名同學,一共有15人;另一種是10位女生加上5位男生;戴紅領巾的9人加上沒戴紅領巾的6人;拿籃子的加上不拿籃子的;蹲著采摘的加上站著采摘的.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學習的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日益培養(yǎng)起來.
二、因材施教
長期以來,數學課堂教學幾乎是一個模式,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承受“一刀切”的形式——一個班級的學生同時學習一個例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 這種機械式教育忽略了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智力的差異,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了“優(yōu)生 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教學事倍功半”的現(xiàn)象.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提倡因材施教.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平時關注每一名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生調整教學計劃,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名學生的智慧潛能.
我們不妨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將全班學生分成優(yōu)、中、差或(A、B、C)三 類:A 類學生,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成績優(yōu)秀;B 類學生,基礎比較扎實,智力水平一般,成績中等;C 類學生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較差,接受能力不強,成績欠佳. 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我采用隱形分層,老師心里知道哪些學生屬于 A 類,哪些學生屬于 B 類,哪些學生屬于 C 類,而不告訴學生. A、B、C 三類不同層次的人數比例約為 1 ∶ 2 ∶ 1,開始安排座位時,A 類學生一組,B 類學生兩組,C 類學生一組,排列順序是 A C B B ,后進生坐在中間方便輔導,經過一個星期上課發(fā)現(xiàn),C 類學生由于基礎不扎實,上課聽不明白,經常與別人說話、開小差,影響其他學生. 后來把 A 類學生與 C 類學生各拆一半 重新組合成 BB AC CA BB 桌學習.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相互幫助,各取所長,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三、實踐得真知
馬芯蘭老師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現(xiàn)代教學論也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 動手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和想象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具體體現(xiàn). 動手操作可以將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全方位立體地認識、思考問題.
例如,在教學“比多少的數的應用題”時先讓學生采用“擺一擺”的方法,第一行擺(5個),第二行要求擺的△比 ○ 少2個,在擺的時候,要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讓學生把自己擺的結果到展示臺上展示. 老師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圖形:
○○○ ○○
△△△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多種形式,可以一眼看出擺出來的3 個△,是由與○同樣多的3 個△和比○少2個合起來的. 這種具體與抽象相結合,能使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圖和數的配合,有進一步的認識.
每名學生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他們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任務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孩子們培養(yǎng)成才. 當然,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努力,但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將數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黃芳.聽亦有道——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傾聽策略[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
[2]張華.珍惜生命:關注孩子的模仿心理[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
[3]張峰.用心關愛學生 用情教育學生[J].新課程(下),2011(5).
[4]趙裕春,朱法良.《小學生數學能力測驗》的編制與研究方案(草案)[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下)[C].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