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莉
摘 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習不是單純地接受,更多的是自覺得到。新課改理念下的中學化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關鍵詞: 新一輪課程改革 現(xiàn)狀分析 自主探究學習
呂叔湘說:“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給他一把鑰匙,他拿了這把鑰匙能夠自己開箱子、開門,到處去找東西。”教育現(xiàn)狀是:一是接受學習過多,主動學習太少。二是教學結構稍顯呆板單一,缺少靈活性,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不到位。三是教學關系擺得不正,開放程度淺,學生被動學習、應付學習、低效學習,能力偏低。四是學生思考少、聽得多;學生動手做得少、看得多。五是學生思維定勢不活躍。六是學生合作互助機會少,缺少充分合作和交流?,F(xiàn)狀帶來的后果是學生素質能力普遍下降,適應不了社會需要,甚至影響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昌盛。這種教育現(xiàn)狀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有很大關系,這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差甚遠。如何在新課程指導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急需探索出一種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學習方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可以歸納出如下做法。
一、引導學生“課前看”
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課標要求設計學習指導。引導學生課前學習、思考,在先學中走向知識,習得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消化一部分教學內容,減輕課堂上的學習負擔;使學生課前自學、思考時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知道怎么學、學什么,降低自主學習活動中的盲目性,提高自主學習效率,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使知識、經驗、個性等方面有差異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個人的實際學習能力調控學習時間;使課堂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落實,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發(fā)揮、張揚個性的舞臺。
二、引導學生“勇敢說”
讓學生盡可能地“說”,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說”,可以了解他們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具體實施可以采用“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快速組織語言能力。無論學生說得怎樣,教師都應給予積極評價,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引導學生“真實做”
創(chuàng)設學生分組實驗,學習者在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問題的實驗情境中,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猜想和推測、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搜集證據(jù)、對問題作出解釋、得到初步結論之后評價、表述和交流,從而獲得知識、技能的全面發(fā)展。這樣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及分析》這節(jié)課中,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這樣有利于學生認識容量瓶,并學會使用方法;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理解,能說出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并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有利于學生學習根據(jù)實驗步驟選擇實驗儀器的思維方法;最終學生能熟練記住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且能進行簡單的實驗誤差分析。
四、引導學生“積極想”
作業(yè)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目前學生作業(yè)的布置存在量大、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問題,大多數(shù)為機械重復的抄寫,學生缺乏興趣。教師應該研讀課程綱要,根據(jù)教學重點、難點編寫課時訓練。教師必須先下題海,精心選題、審題、編題,更加關注學生、關注問題細節(jié),使作業(yè)變得精練有效。這樣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減負,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救出來,另一方面,通過精心設計作業(yè),分層布置作業(yè),分類評價作業(yè),實現(xiàn)作業(yè)的優(yōu)化,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五、引導學生“自覺改”
在教學過程中,常見到以下現(xiàn)象:
現(xiàn)象一:某些教師批改完一次作業(yè),挑出出錯學生的本子,讓學生逐個上前狠批一頓,或在班級集體訓斥:“給我好好去想想,重新再做!”
現(xiàn)象二:某些教師批改完一次作業(yè),對學生的錯題不分析、不講解,只是貼出標準答案,讓學生把錯題的答案再抄一遍。
現(xiàn)象三:某些教師批改完一次作業(yè),就把學生的錯誤一一記下,在課堂上反復講演,最后讓學生再做一遍。
上述現(xiàn)象都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對待作業(yè)中錯誤的觀念,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葉圣陶提出:“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呢?假如著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學生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yǎng)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蔽覀兛梢試L試留給學生自主修改的空間,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還可以進行合作討論,再由老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六、引導學生“大膽疑”
設疑是探索科學原理的向導,是催生學生積極思維的源泉,科學研究、探索活動需要質疑。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高質量的質疑藝術呢?首先要分析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層次,聯(lián)系自然、生產、生活實際和學生的已有經驗,創(chuàng)設學習需要的問題情境;其次是疑問的隱蔽性和梯度,不能與結論太直接,也不能太難,要讓學生在解疑時有一定的切入點,順藤摸瓜,才能順理成章地解決疑問。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分析、大膽懷疑,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知識,充分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因此,要在課堂上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敢于質疑。
《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這一單元的內容復雜、層次多樣,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遇到較多疑問。例如:①電解CuCl溶液時,為什么是Cu和Cl放電?電解飽和食鹽水時,為什么是H和Cl放電?可以引導學生對溶液中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和溶液的pH變化提出質疑。②鋅與稀硫酸的反應既可以設計成原電池,又可以設計成電解池。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化學反應原理用這樣兩種裝置發(fā)生各有什么特點和值得注意的地方。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弊灾魈骄繉W習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明確教師“科學指導”的同時,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重視學生共性發(fā)展的前提下,更強調了個性的發(fā)展、潛能的開發(fā)。經過“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學會了質疑→思考→探究的思維方式,掌握了學會學習、學會求知的學習方式,為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學會學習是新世紀合格人才的必備素質。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本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