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 趙麗麗 冷融
【摘 要】 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 TF)又稱凝血因子III,主要作用為啟動凝血過程。近年來許多研究分析表明組織因子與惡性腫瘤有密切關系,參與惡性腫瘤的血管生成及侵襲轉移,并且TF有望成為預測惡性腫瘤的預后標志及新的治療靶點。
【關鍵詞】組織因子;惡性腫瘤;血管生成;侵襲轉移
【中圖分類號】R7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49-01
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 TF)又稱凝血因子III, 主要功能是通過與FⅦ/Ⅶa結合而啟動血液凝固級聯(lián)反應。近年來研究證實TF在許多腫瘤組織中有高表達,并且參與腫瘤血管的生成、侵襲轉移,而且以TF為靶點治療腫瘤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本文就以上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 TF的結構、功能及分布
TF又稱凝血因子Ⅲ,定位于染色體1p21-1p22,是一個由263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跨膜單鏈糖蛋白,分子量約為47 kDa,其中219個氨基酸殘基位于細胞膜外,緊隨其后的23個氨基酸殘基則穿過細胞膜,其余21個氨基酸殘基位于細胞質內,所以TF具有三個區(qū)域-胞外、跨膜、胞內[1]。TF啟動血液凝固的過程是,當細胞表面的TF暴露于血漿蛋白時,TF就會與其有高親和力的因子Ⅶ/Ⅶa相粘連,形成TF/Ⅶa復合物,進一步激活X因子和IX因子,使凝血酶原轉為凝血酶而激活凝血過程。
TF主要位于血管壁外膜,正常情況下組織因子不存在或少量存在于血液中,但TF在某些組織中有特異性表達,如大腦、心臟、胎盤、腎臟、皮膚等。在機體處于病理狀態(tài)下,如炎癥、損傷或腫瘤時,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VEGF等刺激下可表達一定量的TF。在許多腫瘤組織中TF呈高表達狀態(tài),如結直腸癌、胰腺癌、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2】等。
2 TF與惡性腫瘤的關系
2.1 TF與惡性腫瘤的臨床病理關系密切 Regina S等[3]通過PCR技術測定53例非小細胞肺癌組織發(fā)現(xiàn),T3-T4期肺癌組織TF基因表達高于T1-T2 期(P=0.04),III-IV期肺癌組織TF水平高于I-II期。關亞偉[4]的一項基礎研究顯示結直腸癌患者血清TF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與年齡、組織學分級無關(P>0.05),與淋巴結轉移及術后復發(fā)、轉移有相關性(P<0.05)。乳腺癌中,血漿TF表達與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及TNM分期有相關性(P<0.05),其高表達參與了乳腺癌的生長和轉移[4]。
2.2 TF參與惡性腫瘤血管生成 目前研究證實, TF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機制參與腫瘤血管的生成: (1)TF通過與其配體FⅦa結合,激活細胞內外信號傳導,影響腫瘤微血管的形成過程。TF通過與其配體FⅦa結合而形成的復合物不僅能啟動凝血途徑,而且能激活PARs尤其是PAR-2介導的信號傳導。TF/Ⅶa復合物主要激活PAR-2介導的信號傳導途徑。有研究表明,TF/Ⅶa復合物通過激活PAR-2誘導IL-8的產生。而IL-8是一個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它可以促進腫瘤細胞新生血管的形成。(2) TF刺激腫瘤細胞上調VEGF的轉錄和合成,從而促進內皮細胞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而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在前列腺癌中TF的表達與VEGF的表達呈正相關,TF的表達能增強VEGF對血管生成的作用。
2.3 TF促進惡性腫瘤的侵襲轉移 侵襲和轉移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四種擴散方式: 直接蔓延侵襲至相鄰器官、淋巴結轉移、血行播散及種植轉移。在惡性黑色素瘤中已經被證實發(fā)生轉移的腫瘤細胞比未發(fā)生轉移的TF含量高1000倍。TF促進惡性腫瘤侵襲轉移的機制可能有: 第一,通過細胞內TF胞質域介導的信號傳導,TF/FVIIa激活PAR-1和PAR-2。第二,TF/FVIIa能增強細胞粘附基質的固定,激活凝血酶介導的途徑來支持腫瘤細胞粘附和轉移。第三,TF/FVIIa的蛋白酶活性促進凝血酶和纖維蛋白的生成,包括血小板、PAR通路激活和纖維蛋白沉積來導致轉移。纖維蛋白的沉積在體內腫瘤的轉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使腫瘤栓子在血管內穩(wěn)定和生存。
2.4 TF與惡性腫瘤的靶向治療 TF在絕大多數(shù)腫瘤中均有高表達, 針對這一現(xiàn)象使TF成為治療惡性腫瘤新的靶點。人源化抗人TF抗體可抑制人乳腺癌的生長和轉移。Yu YJ等[5]通過PCR技術對人胃癌細胞SGC7901(轉染TF-載體pcDNA3、轉染空載體pcDNA3)采用奧沙利鉑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TF可以提高胃癌細胞在體外侵襲的能力,其TF表達增加可能會降低奧沙利鉑的侵襲抑制和誘導凋亡作用。
3 結論
綜上所述,TF與惡性腫瘤的臨床關系密切,在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TF有望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新的靶點。但目前TF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的確切作用機制仍未完全明確,因此針對以TF為靶點的抗腫瘤治療仍在繼續(xù)研究當中。
參考文獻
[1] Mackman N. Alternatively spliced tissue factor-one cut too many [J]? Thromb Haemost, 2007, 97(1):5-8.
[2] Hahn N, Heiden M, Seitz R, et al. Inducible 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 in small-cell lungcancer: impact on morphology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secretion[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2, 138(4): 695-703.
[3] 關亞偉, 李世擁, 安萍, 等. 結直腸癌患者血清中組織因子含量與臨床意義的研究[J]. 華北國防醫(yī)藥, 2009, 21(2): 1-3.
[4] 段朝霞, 劉鋒, 馮云, 等. 組織因子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劑-1 2與乳腺癌的相關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0, 39(1): 7-9.
[5] Yu YJ, Li YM, Hou XD, et al. Effect of tissue factor on invasion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ducing effect of oxaliplatin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J].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5): 1845-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