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平
(南京曉莊學院生命科學系,江蘇南京 210017)
明代相關(guān)史料對“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國”說的否定
陳平平
(南京曉莊學院生命科學系,江蘇南京 210017)
文章通過對明代相關(guān)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認為鄭和于宣德五年奉詔,六年冬率船隊離開祖國;宣德七、八年,并未親自出使古里國,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鄭和無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鄭鶴聲、鄭一鈞提出的《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國之說》應(yīng)予以否定。
明代史料;否定;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國說
鄭和卒年卒地,正史無載,曾諸說紛紜。1985年鄭鶴聲,鄭一鈞在《中華文史論叢》該年第三輯,發(fā)表了《鄭和史事新證》,文中提出了“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國”之說(以下簡稱:“鄭說”)。[1]近三十年以來,贊同者多,置疑、反對者少?,F(xiàn)已成為主流看法,并被視為定論,見諸報刊、銘刻、廣播、電視等。鑒于“鄭說”界定了鄭和的卒年卒地,對鄭和研究的發(fā)展,業(yè)已有所影響,對其如何死于古里國的研究,已涉及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質(zhì)與結(jié)果的認識。而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已不容視而不見,為認知“鄭說”的可靠與可信度,筆者數(shù)年來對“鄭說”的依據(jù)與論述,逐一進行了核查與考析,對相關(guān)的明代史籍與考古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結(jié)果是否定的?,F(xiàn)將之整理成文,闡述于下。
[明]鞏珍《西洋番國志》卷首敕書三、宣德五年五月初四日?!半罚耗暇┦貍涮O(jiān)楊慶、羅智、唐觀保,大使袁誠。今命太監(jiān)鄭和等往西洋忽魯謀斯等國公干,大小舡六十一只,該關(guān)領(lǐng)……等物,敕至,爾等即照數(shù)放支與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監(jiān)洪保等,關(guān)領(lǐng)前去應(yīng)用,不許稽緩”。[2]《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七,五年六月戊寅條:“遣太監(jiān)鄭和等赍詔往諭諸番國。詔曰:朕恭膺天命祗嗣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統(tǒng)。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于庶類。已大赦天下,紀元宣德,咸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赍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凡所歷忽魯磨斯,錫剌山、古里、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朿、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鞠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采幣有差”。[3]顯然,宣德五年鄭和、王景弘等已奉皇命,赍詔往諭諸番國,是為第七次下西洋。詔書中還指出了諸番國的名稱,其中含有古里國。
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春朔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jiān)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左少監(jiān)張達等,所立的《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番事跡記》稱:“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jīng)七次”,“宣德五年冬復奉使諸番國,艤舟祠下,官軍人等瞻禮勤誠,祀享絡(luò)繹。神之殿堂,益加修飾,弘勝舊規(guī)。復建岨山小姐之神祠於宮之后,殿堂神像,粲然一新”。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所立的《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yīng)記》稱:“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今年春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而又發(fā)心施財,鼎建三清寶殿一所於宮之左,雕妝圣像,粲然一新,鐘鼓供儀,靡不俱備”,“宣德六年仍統(tǒng)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舶茲港,等候朔風開洋”。鞏珍在《西洋番國志》自序中述及:“宣宗章皇帝嗣登大寶,普赍天下。乃命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兼督武臣,統(tǒng)率官兵數(shù)萬,乘駕寶舟百艘,前往海外,開詔頒賞、徧諭諸番。時愚年甫出幼,備數(shù)部伍,拔擢從事于總制之幕。往還三年”,而占城國條述及:“占城國,即釋典所謂王舍城也。在廣東大海之南。自福建長樂縣五虎門開船,往西南行,好風十日可至”。將上述記載,與[明]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之里程相對照:“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龍灣開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門,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到福斗山,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可知鄭和、王景弘等於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從南京起航,二十一日到劉家門,在劉家港修建殿堂神像,進行祀享,集結(jié)船只,補充給養(yǎng)、貨物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等;駐舶茲港、等候朔風開洋;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駛往占城國。
《前聞記下西洋》述及宣德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十月十日開舡,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十日開舡,十八日到古里國,二十二日開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魯謨斯,八年二月十八日開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船隊去程,于宣德七年十一年十八日到古里國,二十二日開船,共停留了約四五日;返程,于宣德八年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共停留約九或十日。宣德七年(1432)、八年(1433),正使太監(jiān)鄭和是否曾親自出使古里國?如果去了,具有死于古里國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去,那就根本無死于古里國的可能性。
馬歡《瀛涯勝覽》(1416初稿,1451定稿)、費信《星槎勝覽》(1436)、鞏珍《西洋番國志》(1434),是今人所見鄭和下西洋原始資料中三部重要的基本文獻。馬歡以通事身份參加第四、第六、第七次,費信以通事身份參加第三、第四、第七次,鞏珍以總制之幕身份參加第七次下西洋。馬歡、費信、鞏珍三人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參加者和見證者,他們的記述,是第一手可靠可信的史料。鞏珍的《西洋番國志》完成的時間,由其書的自序文末所署:“時大明宣德九年歲在甲寅孟春之月吉旦,養(yǎng)素生金陵鞏珍寓金臺之館舍謹志”,可知為1434年春,距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八年夏結(jié)束不到一年,有關(guān)記述當清晰無誤。
《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三書古里國條中,均無第七次下西洋時鄭和出使至古里國與和死于古里國的記載。[4]《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天方國條的記載,均表明了第七次下西洋時,鄭和并未去古里國?!跺膭儆[·天方國》稱:“宣德五年,蒙圣廷命差內(nèi)官太監(jiān)鄭和等往各番國開讀賞賜,分舟宗到古里國時,內(nèi)官太監(jiān)洪等見本國差人往天方國,就選差通事等七人,赍帶麝香、磁器等物,附本國船只到彼。往回一年,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并畫天堂圖真本回京。其天方國王亦差使人將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貢獻于朝庭?!薄段餮蠓瑖尽ぬ旆絿贩Q:“宣德五年,欽奉朝命開詔,徧諭西海諸番,太監(jiān)洪保分舟宗到古里國。適默伽國有使人來,因擇道事等七人同往,去回一年。買到各色奇貨異寶及麒麟、獅子、駝雞等物,并畫天堂圖回京奏之。其國王亦采方物,遣使隨七人者進貢中國”;“天方國,即默伽國也”。[5]所述之事實情節(jié)相同,鞏珍之述更為清楚。表明宣德年間是洪保率分舟宗前往古里國開詔宣諭的,還擇通事等七人去天方國采買奇貨異寶獸禽等,而鄭和并未親自去古里國。
2010 年出土的《大明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公壽藏銘》,證實宣德七、八年,鄭和未親至古里國。2010年6月,在南京祖堂山南麓南京市祖堂山社會福利院相關(guān)工地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明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保墓,爾后出土了《大明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公壽藏銘》。銘文中有:“壽藏銘者,太監(jiān)洪公存日而作也。公名保,字志道”;“至宣德庚戍,升本監(jiān)太監(jiān),充正使使海外。航海七度西洋,由占城至爪哇,過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及柯枝,古里,直抵西域之忽魯謨斯、阿丹等國。及聞海外有國曰天方,在數(shù)萬余里,中國之人古未嘗到,公返旆中途,乃遣軍校諭之。至則遠人駭其猝至,以親屬隨公奉□□效貢”,“宣德九年歲次甲寅孟冬六日立,四明胡彥訚鐫。”[6]洪?!秹鄄劂憽匪浻嘘P(guān)史實,與《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不僅雷同,而且十分明確的闡明了宣德庚戌(五年,1430),洪保升本監(jiān)太監(jiān),充正使使海外。他率領(lǐng)分舟宗到古里國,是充正使前往開讀賞賜的。證實第七次下西洋時,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并沒有親至古里國,而是副使太監(jiān)洪保充正使前往執(zhí)行使命的。
關(guān)于充正使,在此之前已有先例。如《西洋番國志·阿丹國》稱:“永樂十九年上命太監(jiān)李充正使,赍詔敕往諭旨。李□到蘇門答剌國,令內(nèi)官周□□□等駕寶舡三只往彼”。太監(jiān)李、馮承鈞云疑似太監(jiān)李興。永樂十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睹魈趯嶄洝肪?33述及:“永樂十九年正月癸巳,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賜鈔幣表里,復遣太監(jiān)鄭和等赍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卷256述及:“永樂二十年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番國還,暹羅、蘇門答剌、哈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期,《明太宗實錄》卷236記載:“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災(zāi)……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隱,庶圖悛改,以回天意?!惫糯饨孕胖辽?,三大殿的火災(zāi),被認為是上天下降的懲罰,翰林院侍讀李時勉等極言下西洋之弊,朱棣不得不勉強聽從下罪已詔,其中有:“下番一應(yīng)買辦物件并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暫停,往諸番國寶舡及迤西北等處買馬等暫行停止?!?983年10月在江蘇省太倉縣城廂公園“樹萱齋”西壁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明武略將軍太倉衛(wèi)副千戶尚侯聲遠墓志銘》。周聞(1385—1470)本名為聲遠,曾連續(xù)參加了鄭和船隊第三至第七次下西洋,因功由衛(wèi)百戶升任副千戶。其墓志銘拓片中記有:“辛丑繼往,而中道取回”[7],辛丑繼往,即永樂十九年之行,為中途折回。明皇朝自詡為天朝上國,朱棣自詡為圣明天子,金口御言。永樂十九年令鄭和船隊第六次下西洋,將十六國使臣送還,不可能言而無信,將未送還的使臣中途帶回或撂下。故鄭和率部分船隊與人員如周聞等中途折回,而李興充正使率部分船隊與人員如內(nèi)官周等,仍繼續(xù)在海外執(zhí)行任務(wù)。宣德七年,由于需要,依先例,以洪保充正使,出使海外。
3.1 健康的原因
第七次下西洋時,副使太監(jiān)洪保充正使出使古里國,正使太監(jiān)鄭和為何沒去?2002年9月,浙江省平湖市在維修報本塔時,發(fā)現(xiàn)了一卷明代用金粉書寫的《妙法蓮花經(jīng)》,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有《鄭和發(fā)愿文碑畫像》:“發(fā)愿文: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fā)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永遠長生供養(yǎng)。所冀見生之內(nèi),五福咸臻;他報之中,莊嚴福壽。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8]從發(fā)愿文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fā)愿是希望祈求福壽。表明此時的鄭和已是積勞體衰,且身心不適,可能已患有航海人的某些易患病,所以才虔誠的發(fā)下此愿。據(jù)《前聞記下西洋》:“宣德七年正月十一日由占城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六月二十七日到舊港,七月八日到滿剌加。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十月十日開舡?!笨梢娻嵑托缕吣昃旁鲁跞獬鲈诖牳鞣种圩?,含洪保分舟宗離開蘇門答剌之前。表明鄭和因身心不適,不宜再率領(lǐng)船隊遠航,由副使太監(jiān)洪保充正使率分舟宗出使古里等國,鄭和本人則留駐在船隊設(shè)置在南洋的官廠。
官廠乃鄭和船隊設(shè)置的海外基地。從向達整理的《鄭和航海圖》看,鄭和船隊在滿剌加、蘇門答剌,設(shè)有官廠。[9]《西洋番國志·滿剌加國》述及:“永樂七年己丑歲欽奉上命遣使往諭諸番,到于本處,宣布詔旨。特恩賜其地主以雙臺銀印冠帶袍服,主國封王、建城豎碑。遂以諸番為敵體,而暹羅莫敢侵犯”;“中國下西洋舡以此為外府,立擺柵墻垣,設(shè)四門更鼓樓。內(nèi)又立重城,蓋造庫藏完備。大舟宗寶舡已往占城、爪哇等國,并先舟宗暹羅等國回還舡只,俱于此國海濱駐泊,一應(yīng)錢糧皆入庫內(nèi)□貯。各舡併聚,又分舟宗次前后諸番買賣以后,忽魯謨斯等各國事畢回時,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遲早不過五七日俱各到齊。將各國諸色錢糧通行打點,裝封倉舟者,停候五月中風信已順,結(jié)舟宗回還。其國既受皇恩深重,其年乃攜妻子赴闕謝恩。又賜造完大舡令其乘駕歸國守土。自前至今方物不缺進貢?!薄段餮蠓瑖尽ぬK門答剌國》述及:“其國乃西洋總路頭”、“永樂十三年太監(jiān)正使等到,為發(fā)兵擒獲蘇干剌送京,王子位始固,以此感恩意義,常貢方物”、“此處是總路頭,所以番舡多經(jīng),物貨皆有?!闭驗槿绱?,下西洋船隊在二國建有官廠。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鄭和發(fā)愿時,身心不適,可能留駐在船隊設(shè)置于南洋滿剌加或蘇門答剌的官廠主持相應(yīng)的工作。
鄭和出生年月日,正史無載,也是諸說紛紜,推算不一,有待研究。一般認為第七次下西洋時鄭和已年近花甲。鄭和少年時被閹為奴,身心受到摧殘。長為朱棣近侍,鞍前馬后參加其奪取皇位的戰(zhàn)爭,屢次立功。朱棣稱帝后升賞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司宮庭有關(guān)事宜。永樂時期二十二年間鄭和六下西洋。古代乘木質(zhì)帆船遠航,如鞏珍《西洋番國志·自序》所述:“往還三年”“經(jīng)月累旬、晝夜不止”、“事大責重,豈容怠忽”、“趨事人眾,紛匝往來,豈暇停憇。缺其食飲,則勞困勿勝。況海水鹵咸,不可入口”、“至于當洋正行之際,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甚多艱難困苦。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海海域,主要在赤道附近南北回歸線間的熱帶,氣溫高,濕度大,悶熱多雨,常發(fā)生風暴。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艱苦,人體消耗大,休息睡眠很難保證,容易暈船、中暑。十五世紀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海上航行,容易患壞血病、夜盲癥等維生素缺乏營養(yǎng)不良癥,瘧疾、痢疾、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寄生蟲病。鄭和一生勞累過度,第七次下西洋時業(yè)已進入晚年,身體不好,免疫力下降也很自然?!跺迍儆[·蘇門答剌國》述及:“其國四時氣候不齊,朝熱如夏,暮寒如秋,五月七月間再有瘴氣”;《西洋番國志·蘇門答剌國》也述及:“其國四時氣候不齊,朝熱如夏,暮寒如秋,五七月間亦有瘴氣”。所謂瘴氣,從字面上看是指熱帶亞熱帶山林中的濕熱氣體,從其內(nèi)在的含意上看乃是流行于這些濕熱地區(qū)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及其病源。惡性瘧疾、痢疾等流行于當時南洋的廣大地區(qū)。鄭和出航后到達滿剌加或蘇門答剌國時,被瘧疾蚊叮咬患上惡性瘧疾,或吃了不潔被蠅類污染過的食物而患上痢疾,不宜繼續(xù)遠航而留駐在相應(yīng)的官廠,也是合乎情理的。[10]
前已述及,永樂十九年三大殿火災(zāi)后,朱棣下了罪已詔,下西洋事受到群臣非議,這對鄭和當然是重大的打擊,從此失寵,心理壓力很重。永樂二十二年(1424)朱棣去世,朱高熾明仁宗即位后即宣告停罷下西洋活動?!睹魅首趯嶄洝肪砥呤黾埃骸昂槲踉甓挛焐?。命太監(jiān)鄭和領(lǐng)下番官軍守南京,於內(nèi)則與內(nèi)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觀保協(xié)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昕商議的當,然后施行”,受到冷落。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去世。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史稱宣宗。宣德年間,鄭和遭遇更為不好。《明宣宗實錄》卷十六載:“宣德元年四月壬申,上諭司禮監(jiān)官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預期朝庭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責。其遣人諭和謹守禮法,毋窺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陳請。”對太監(jiān)鄭和以工部郎中馮春修南京宮殿請賞賜之事,予以了斥責,疑其不軌,窺伺朝庭。[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二欽錄集,宣德三年(戊申)載有:“三月十一日敕太監(jiān)鄭和等:‘南京大報恩寺,自永樂十年十月十三日興工,至今十六年之上,尚未完備。蓋是那監(jiān)工內(nèi)外官員人等,將軍夫、人匠役使占用,虛費糧賞,以致遷延年久。今特敕爾等即將未完處所用心提督,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遲誤了時,那監(jiān)工的都不饒’?!庇栒]之語,十分嚴厲。宣德五年下詔第七次下西洋。為利用鄭和永樂時期先后六次下西洋,在海外已有的聲望、人脈關(guān)系和經(jīng)驗,仍任命鄭和為正使太監(jiān)。同時,王景弘亦被任命為正使太監(jiān)。表面上似乎是為了照顧?quán)嵑偷纳眢w健康,減輕其負擔,實際上是宣宗對和有疑,以王景弘為正使分權(quán),掌控船隊。第七次下西洋前宣宗朱瞻基《賜太監(jiān)王景弘詩》中有:“昔時命將爾最忠”、“命爾奉命繼前功”、“爾往撫諭敕朕衷”。[11]可見朱瞻基對王景弘的親信程度高于鄭和。鄭和深知利害,故在《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yīng)記》里表達了忠心:“人能竭忠以事君,則事無不立,盡誠以事神,盡禱無不應(yīng)。和等上荷圣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之厚,統(tǒng)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敢不竭忠於國事,盡誠於神明乎!師旅之安寧,往迴之康濟者,烏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併記諸番往迴之歲月,以貽永久焉。”鄭和晚年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精神負擔沉重,心情不愉快,長期郁悶,對其身心狀況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對神經(jīng)、循環(huán)、免疫等系統(tǒng),造成損害。
3.2 工作需要,留駐南洋,主持官廠整修,協(xié)調(diào)國際關(guān)系
(1)主持海外官廠的整修。永樂十九年北京皇宮三大殿發(fā)生火災(zāi),被視為天譴。朱棣下罪已詔,下令暫行停止下西洋活動;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逝世。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元年下詔罷下西洋諸事。不久逝世。朱瞻基即位,是為宣宗。鄭和在南京任守備太監(jiān),并負責修繕皇家宮室、監(jiān)造大報恩寺等事務(wù)。宣德五年,因踐祚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遂命鄭和等行第七次下西洋。下西洋活動已停止多年,重新啟動并非易事,需要調(diào)集、組織、培訓數(shù)萬人員;大修、補充準備好上百艘各型船艦;備足賞賜、交易、數(shù)年出使的各類裝備和物資;還需要修復港口、碼頭、船塢;在劉家港、長樂等地還須修復佛宇神宮等,供祭祀和誓師之用。
(2)協(xié)調(diào)國際關(guān)系。洪熙元年鄭和船隊停航之后,中國對海外的影響減弱,海外國際間的矛盾趨向尖銳,東南亞多國之間關(guān)系緊張,需要鄭和代表大明王朝出面調(diào)停,這也是第七次下西洋的重要的任務(wù)。例如《明宣宗實錄》卷七六,宣德六年二月壬寅條稱:“滿剌加國頭目巫寶赤納等至京,言國王欲躬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暹羅素欲侵害本國,本國欲奏,無能書者。今王令三人潛附蘇門答剌貢舟來京,乞朝廷遣人諭暹羅王無肆欺凌,不勝感恩之至。上命行在禮部賜赍巫寶赤納等遣附太監(jiān)鄭和舟返國,令和赍敕諭暹羅國王曰:朕主宰天下,一視同仁,爾能恭視朝廷,屢遣使朝貢,朕用爾嘉。比聞滿剌加國王欲躬來朝,而阻于王國,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遠慮,阻絕道路,與鄰邦啟釁,斯豈長保富貴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鄰通好,省諭下人,勿肆欺侮,則見王能敬天事大,保國安民,和睦鄰境,以副朕同仁之心?!鼻耙咽黾啊段餮蠓瑖尽M剌加國》條載:永樂七年鄭和船隊曾至此,宣布詔旨,賜印封王,助其立國,使暹羅莫敢侵犯。第七次下西洋時,鄭和前往暹羅宣諭,講究策略,僅責“王左右之人”,調(diào)解暹羅與滿剌加之間的矛盾,緩和兩國間的關(guān)系,加強中國與暹羅、與滿剌加的關(guān)系。鄭和忠實地執(zhí)行了明初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進行了斡旋,說服暹羅放棄了侵犯滿剌加的計劃,穩(wěn)定了局勢。
雖然《前聞記下西洋》行程中沒有寫明暹羅國,然而《西洋番國志》中明確記有暹羅國。鞏珍在其自序中清楚寫道:“所歷番邦二十余處”,“凡所記各國之事跡,或目及耳聞,或在處詢訪,漢言番語,悉憑通事轉(zhuǎn)譯而得,記錄無遺”??梢娝请S船隊到過暹羅的。鄭和執(zhí)行皇命去過暹羅,完成調(diào)停使命后,留駐在船隊設(shè)置在南洋的官廠,主持工作,有利于東南亞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
3.3 按照計劃和分工,鄭和不是去古里,而是去東非
第七次下西洋使團船隊規(guī)模巨大,人員眾多,前往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航線有多條,有大“舟宗”也有分“舟宗”活動。有嚴密的組織系統(tǒng),計劃和分工,開展相應(yīng)的政治、外交、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工作。在實際情況有所變化時,有多種可供應(yīng)用的預案,能及時作出有效的調(diào)整。
(1)鄭和此次出使不去古里?!睹魇贰ね鈬鴤鳌ぬ旆健份d有:“宣德五年,鄭和使西洋、分遺其儕詣古里”。其儕乃是洪保等。由洪保《壽藏銘》可知,其分舟宗的國外行程是: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忽魯謨斯、阿丹等。從忽魯謨斯去阿丹(亞?。?,當經(jīng)過祖法兒。而在古里,還曾派人去天方。洪保以副使充正使,行宣詔,出使多國,責任重大。[12]
(2)鄭和此次出使是去東非等地。鄭和身體狀況略有改善,在南洋的相關(guān)工作安排就緒后,當按計劃和分工去東非等地?!睹魇贰ね鈬鴤鳌M剌加條》有載:“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宣德六年遣使者來言:‘暹羅謀侵本國,王欲入朝,懼為所阻,欲奏聞,無能書者,令臣三人附蘇門答剌貢舟入訴’,帝命附鄭和舟歸國。因令和赍敕諭暹羅,責以輯睦鄰邦,毋違朝命”。表明鄭和去了滿剌加,暹羅。
《明史·外國傳·蘇門答剌》有載:“在滿剌加以西,順風九晝夜可至”,“宣德元年遣使入貢,五年帝以外番貢使多不至,遣和及王景弘遍歷諸國頒詔曰:‘朕恭膺天命,祗承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大統(tǒng),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赦天下,紀元宣德。爾諸番國,遠在海外,未有聞知。茲遣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赍詔往諭,其各敬天道,撫人民,共享太平之?!?。凡歷二十余國,蘇門答剌與焉。明年遣使入貢者再,八年貢麒麟”。表明鄭和去了蘇門答剌。
《明史·外國傳·錫蘭山》有載:“自蘇門答剌順風十二晝夜可達”,“宣德五年,鄭和撫諭其國?!薄睹魇贰ね鈬鴤鳌げ回萃邸酚休d:“與木骨都朿接壤。自錫蘭山別羅里南行,二十一晝夜可至。永樂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凡四入貢,并與木骨都朿偕。鄭和亦兩使其國。宣德五年、和復往使。”
又《明史·外國傳·小葛蘭》有載:“自錫蘭山西北行,六晝夜可達?!薄睹魇贰ね鈬鴤鳌つ竟嵌紪c》有載:“自小葛蘭,舟行二十晝夜可至”、“宣德五年,鄭和撫諭其國”。
又《明史·外國傳·溜山》有載:“自錫蘭山別羅里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自蘇門答剌過小帽,西南行十晝夜可達”,“宣德五年,鄭和復使其國”。溜山國,今馬爾代夫,位于錫蘭山別羅里往東非不剌哇的途中。鄭和船隊到達不剌哇后,可派遣分舟宗去竹步。也可沿東非海岸北上去木骨都朿。
前已述及永樂十九年三大殿火災(zāi)后,仁宗、宣宗時,鄭和晚年的境遇不佳,身體狀況也不太好,可謂身心疲累。他在《長樂碑》中,誠恐惶恐的表述了對宣宗的忠心。第七次下西洋使團船隊鄭和一行,按計劃和分工,前往東非,除了赍詔往諭外、還有搜求珍禽異獸的特殊任務(wù)。中國古代以麒麟為祥瑞,象征著圣王主世。明代認為原產(chǎn)非洲的長頸鹿(祖拉法)為麒麟。外國貢麒麟,為朝中之盛事,文武百官稽首并著詩文為畫祝賀?!睹魇贰ね鈬鴤鳌ぐ窀鹄酚休d:“永樂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來謝,貢麒麟名馬方物?!边@是長頸鹿首次來到中國的記錄?!睹魇贰ね鈬鴤鳌ぢ榱帧酚休d:“麻林,去中國絕遠。永樂十三年遣使貢麒麟?!甭榱?,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附錄地名索引》,“作麻林地,即今非洲東岸怯尼亞(Kenya)之Malindi”。這是長頸鹿直接從非洲國家來中國的首次記錄。長頸鹿原產(chǎn)于非洲。索馬里語稱之為“Giri”,語音與“麒麟”相合,外形獨特,中土未見。被認為它的出現(xiàn),顯示圣王主世,王道推行,將之視為國家太平盛世、百姓吉祥如意的象征。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隊,前往東非尋求麒麟獻給宣宗,當然是重要的任務(wù)。
《前聞記下西洋》述及船隊在忽魯謨斯于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開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五月十日到昆侖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開舡,三日到外羅山,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口奇頭洋,十五日到碗碟嶼,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關(guān)賜獎衣寶鈔。”前已述及鄭和此次沒有出使古里國,因而宣德八年(1433)鄭和根本沒有死于古里國的可能。鄭和是否有可能死于滿剌加,蘇門答剌,或者傳說中的爪哇,或途中的某處海域,還是活著回到了祖國?
4.1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的記載
該書卷四《盛事述四·中貴人歷中外任》記有:“其次則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鄭和,以永樂四年率師二萬七千人。駕海舶赍敕諭金帛行赍西洋,瑣里、暹羅等三十余國皆隨使入朝,所奉獻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寶以巨萬計。凡一破國都;再夷逆命王,一擒大盜酋,凡二十年。而首命提督南京守備。至宣德八年,復赍詔由陸路諭西番諸國。今西南夷及世所稱‘三寶太監(jiān)’者,鄭和也?!盵13]王世貞(1526—1590),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主張“史貴實,修史貴據(jù)事直書”?!稄m山堂別集》(1590)一百卷,是其重要的著作。核查此條下西洋與為南京守備諸事,均為史實,真實可靠。此條明確記載了鄭和在宣德八年(1433)“復赍詔由陸路諭西番諸國”。從《前聞記下西洋》行程看,宣德八年七月六日船隊到京,二十一日關(guān)賜獎衣寶鈔。下半年,鄭和復奉詔去西番,在時間銜接上沒有問題。這表明了宣德八年七月,鄭和是活著回京的。至于是否年內(nèi)成行,或后來是否成行,則應(yīng)當作別論,另作研究。王世貞的記載并非孤證。
4.2 朱偰撰《金陵古跡圖考》的記載
《金陵古跡圖考》(1936)在述及祖堂山的幽棲寺和花巖寺時說:“又寺東下里許有碑,隱叢木中,述鄭和下西洋及烏斯藏取經(jīng)事,蓋花巖寺碑也。”[14]西番,包括烏斯藏所在今之西藏等地區(qū)。表明鄭和下西洋之后,還有烏斯藏取經(jīng)事。與前述王世貞《弇山堂別集》的記載,兩相對照,可以作為其佐證。朱偰注重實地考查,他在該書凡例中寫道:“本書研究方法,以實地調(diào)查為主”,“敘述方法,亦以實地調(diào)查所得為本,‘知者以為知,不知者以為不’,凡所敘述,皆所親覽;凡有主張,皆有根據(jù)”,“本書調(diào)查所及梵剎,凡九十有三;其有遺跡可尋或碑碣足證者,凡八十有六寺”。朱偰曾親自見過述鄭和下西洋及烏斯藏取經(jīng)事之花巖寺碑。表明王世貞之說是可靠可信的。如此,宣德八年,第七次下西洋船隊歸來,鄭和是活著回到祖國的。否則,怎么能有“宣德八年,復赍詔由陸路諭西番諸國”;“述鄭和下西洋及烏斯藏取經(jīng)事”。
洪保《壽藏銘》述及:“永樂丙戌,復統(tǒng)領(lǐng)官軍鐵騎,陸行使西域臨藏、管覺,必力工瓦,拉撒、烏斯藏等國?!庇罉繁旒从罉匪哪辏?406),烏斯藏即烏思藏,今西藏中部地區(qū)。王世貞所述為鄭和,時間為宣德八年,去處為西番諸國,人名迴異,時距二十七年,地名亦有所不同。朱偰《金陵古跡圖考》書末附有《金陵附郭古跡路線圖》,圖中繪有牛首山和祖堂山,清楚的標明了花巖寺、幽棲寺的位置。表明朱偰的實地調(diào)查是認真的、科學的。寺下里許,當在500m之上:隱叢木中,非特別仔細者難以發(fā)現(xiàn);述鄭和下西洋及烏斯藏取經(jīng)事,此指碑文所述;蓋花巖寺碑也,顯然碑上刻有寺之名稱,非妄自猜測。將王世貞之文與朱偰所見之碑與碑文內(nèi)容相鏈接,應(yīng)無將洪保誤為鄭和,與將永樂四年誤為宣德八年,將中剎幽棲寺或小剎海寧寺碑與名稱迥異,又有相當距離的花巖寺碑混淆誤認的可能??上е靷漠斈晡丛粝麓吮耐仄?jù)《金陵梵剎志》卷四十三中剎獻花巖花巖寺條稱:“成化間,僧古道、德達建寺,請今額?!贝吮斚得鞔苫鲬椬?,1465-1487)年間建寺時所立。
4.3 《妙法蓮華經(jīng)·鄭和發(fā)愿文》補寫的日期
前已述及,2002年浙江省平湖市報本塔維修時,發(fā)現(xiàn)了其中有一卷明代經(jīng)書《妙法蓮華經(jīng)》,卷末有序和鄭和發(fā)愿文。序為時任僧錄司右善世圓瀞(字心源)法師所撰,鄭和發(fā)愿文當然是鄭和本人的意愿。文末署有“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據(jù)仔細察看過該卷經(jīng)卷實物者稱:“發(fā)愿文末句‘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中,‘九·初三·意’這四個字是后來補寫的?!摺忠矐?yīng)是補寫的?!编嵑椭谱鹘饡睹罘ㄉ徣A經(jīng)》,是為祈求菩薩保佑第七次下西洋船隊平安完成使命歸來。前已述及鄭和健康狀況不佳,發(fā)愿也是為自己奉佛祈壽。宣德八年,如王世貞、朱偰所述,鄭和平安回到了祖國。爾后,遂在發(fā)愿文末補上了發(fā)愿時的日期,這是合情合理的。
1985年,鄭鶴聲、鄭一鈞提出《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國說。其主要依據(jù)是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二南里人羅懋登《新刻全像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附錄之《非幻庵香火圣像記》,如圖1所示。[15]據(jù)核查,作為明代史料的孤證,此為來歷作者不明,年代內(nèi)容有誤,有多處殘缺錯亂,查無實據(jù)的殘篇。其關(guān)鍵詞句:“時有太監(jiān)鄭和等。”“和”為小號字,非正文、乃小注。明文無標點符號,等字右下側(cè)出現(xiàn)的圈或句號,顯為后人所添加,故不足為憑?!班嵳f”抄錄之引文,對照明刻本影印件,有多處重大差異?!班嵳f”錯將其關(guān)鍵詞句“時有太監(jiān)鄭和等?!钡男√栕帧昂汀?,抄錄為大號字“和”,將小注訛為正文,并據(jù)此立說,犯了史家之大忌。作為立說史料依據(jù)的《非幻庵香火圣像記》不具備可靠性,不具備可信性,又怎么能夠?qū)㈥P(guān)鍵字由“和”改為“和”,將小注作為正文來立新說?史料根據(jù)必須保持原真,不得有誤。
圖1 明刊《非幻庵香火圣像記》中含關(guān)鍵詞句之頁復印件
《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yīng)記》、《前聞記下西洋》、《西洋番國志》等,表明宣德六年冬,鄭和率第七次下西洋船隊離開了祖國。
《瀛涯勝覽》和《西洋番國志》天方國條表明,《大名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公壽藏銘》證實,宣德七、八年,鄭和本人并未親自出使古里國,而是副使太監(jiān)洪保充正使率分舟宗出使古里國執(zhí)行使命的,不存在《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的可能性。
《妙法蓮華經(jīng)·鄭和發(fā)愿文》、《前聞記下西洋》、《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明宣宗實錄》等,表明宣德七、八年,鄭和先是因健康原因和工作需要,留駐在船隊設(shè)置于南洋的官廠。《明史·外國傳》表明,后是按照計劃和分工,前往東非。
《弇山堂別集·中貴人歷中外任》、《前聞記下西洋》、《金陵古跡圖考·花巖寺碑》、《妙法蓮華經(jīng)·鄭和發(fā)愿文》等,表明宣德八年七月,鄭和活著回到了祖國。
“鄭說”的明代史料依據(jù)明刊《非幻庵香火圣像記》,關(guān)鍵詞“時有太監(jiān)鄭和等?!逼洹昂汀睘樾√栕?,非正文、乃小注,不足為憑?!班嵳f”將小號字“和”改為大號字“和”,將小注作為正文立論,乃是失誤。
歷史研究,重在證據(jù),貴在真實?!多嵑?433年死于古里》國之說,與明代相關(guān)史料表明的史實不符,立說之依據(jù)失誤,應(yīng)予以否定?,F(xiàn)有關(guān)于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國的文字、銘刻等,均應(yīng)修正,以免誤導。
[清]張廷玉《明史·宦官傳·鄭和》述及:“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踐祚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于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稱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睹魇贰返淖髡邆兦宄年U述了第七次下西洋,鄭和與王景弘是活著回來的,鄭和后來才老且死。不僅如此,他們還是勝利完成使命后凱旋而歸的,因而才可以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并以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為明初盛事?!睹魇贰返目捶ǚ厦鞔嚓P(guān)史料的記載,是清人研究的成果,比較合情合理,并不是杜撰。而“鄭說”不僅稱鄭和:“是于公歷1433年4月初旬逝世”,且進而稱“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以身殉職”。2005年出現(xiàn)一文“提出可能死于與古里王的沖突”。若依此說,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和七下西洋豈不是以失敗告終,以鄭和戰(zhàn)死結(jié)束?盛稱和以夸外番,以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為明初盛事豈不是妄語?鄭和下西洋謀求和平發(fā)展,宣德化而柔遠人,共享太平之福的路線,鞏固與發(fā)展中國與西洋各國睦鄰友好關(guān)系,下西洋的和平性質(zhì),和諧與和平的精神,豈不是都被一一的否定了?幸而明代的馬歡、鞏珍、費信、洪保、鄭和留傳下的文字材料,已足以否定“鄭說”。實事求是《明史·鄭和傳》并未貽誤后人幾百年,反倒“鄭說”誤導了今人三十年。[16]
鄭和卒年不是1433年4月,而是其后的某年某月;鄭和卒地不是古里、爪哇,而是國內(nèi)某地,有可能是南京。鄭和卒年卒地,仍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種種的推測,仍然屬于假說。真正地解決有待于鄭和真實墓葬及其墓志銘、神道碑或確切可靠的有關(guān)史料的發(fā)現(xiàn)。謹以此文紀念鄭和下西洋610周年。
[1]鄭鶴聲,鄭一鈞.鄭和史事新證三·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J].中華文史論叢,1985(3):63-71.
[2][明]鞏珍.西洋番國志[M].向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宣宗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2.
[4][明]馬歡原.明鈔本《瀛涯勝覽》校注[M].萬明校注.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明]費信.星槎勝覽(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4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陳大海.南京祖堂山明代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保墓考古發(fā)掘的主要收獲及認識[J].鄭和研究,2010(3):6-10.
[7]吳聿明.周聞夫婦墓志銘[J].文物,1985(6):86-88.
[8]江蘇省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籌備領(lǐng)導小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9][明]茅元儀.鄭和航海圖(武備志卷二百四十)[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M].何孝榮點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1]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中冊(下)[M].濟南:齊魯出版社,1983.
[12][清]張廷玉.明史外國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3][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四·盛事述四·中貴人歷中外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9冊)[M].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4]朱偰.金陵古跡圖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明]二南里人(羅懋登).新刻全像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陳平平.《鄭和1433年死于古里》說的考訛證誤[J].南京曉莊學院報,2014(2):114-120.
Ming Historical Materials’Repudiation of Zheng He’s Death in Guli in 1433
CHEN Ping-ping
(Dept.of Life Science,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Nanjing 210017,China)
Based on the collection,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related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concerning the Ming Dynasty,this article holds that being conferred the imperial edict in the 5th year of Xuande,Zheng He’s fleet set sail in the 6th year of Xuande.However,in the following two years,Hong Bao served as an envoy to Guli instead of Zheng He.There is no possibility that Zheng He died in Guli.Therefore,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repudiate Zheng He-sheng and Zheng Yi-jun’s opinion that Zheng He died in Guli in 1433.
Ming historical materials;Repudiation;Opinion that Zheng He died in Guli in 1433
K248.105
A
1671-9891(2014)03-0063-08
10.3969/j.issn.1671—9891.2014.03.017
2014-08-09
陳平平(1935—),男,江蘇南京人,南京曉莊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