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波 許曉鋁
[摘 要] 學習“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時,筆者以此單元例題教學的前后順序為線索,收集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并通過統(tǒng)計、訪談等方式對不同的錯因提出了不同的干預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錯例分析;干預措施
■ 緣起
計算教學是支撐小學數(shù)學的最基本框架,占據(jù)著小學數(shù)學一半以上的教學時間,“筆算除法”是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時,時常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例,有些錯誤即使教師一再強調,學生還是照樣出現(xiàn),更為奇怪的是,幾乎每屆的學生都會犯此類相同的錯誤.
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克服筆算除法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筆者對學生在學習“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中面臨的困難、計算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據(jù)這些錯因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合理、有效干預”的措施,從而實現(xiàn)有效教學.
■ 錯例、成因和干預措施
(一)“直接口算”(如教材最先安排的兩個例題)
例題1?搖 42÷2?搖?搖?搖?搖 52÷2
典型錯例 (如圖1和圖2)
錯因分析?搖?搖(1)計算結果比較容易得到
要求學生先嘗試計算42÷2時,很多學生能夠用口算的方法直接找到計算的結果21,于是認為不需要通過筆算除法的方法得到結果,也就是說,學生認為,與其用筆算除法進行計算,不如用口算得到21,所以學生所寫的豎式只不過是口算結果的表達.
(2)受表內(nèi)除法筆算方法的負遷移
學生嘗試計算42÷2時,它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是三上的“有余數(shù)除法筆算方法”. 有余數(shù)的豎式筆算只需一步就可以了,即先確定商,再用除數(shù)和商相乘,最后相減. 而42÷2需要兩步才能完成,即先要把十位上的4個十平均分成2份,分完后再分個位上的2個一. 學生不明就里,直接得出結果21也是情有可原. 但他們會把這種經(jīng)驗推廣到52÷2.
(3)算理不明,算法不清
學生只是套用筆算除法的形式,對于筆算除法的算理不清,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沒學會”. 由于學生根本沒有弄明白這樣計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確,從而導致計算錯誤.
教學干預策略:調整教學順序,感悟必要性,減少錯誤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筆算除法的過程、理解每個步驟的算理,還要體會規(guī)范豎式的優(yōu)勢,基于學生以上的典型錯例,我覺得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可以:
(1)讓學生感悟到“筆算除法分兩步算”的必要性
改變例題1中“42÷2”和“52÷ 2”的先后順序. 從學生的訪談中可知,由于學生能夠一眼看出42÷2的結果,所以學生無法感悟到兩步的必要性和優(yōu)越性.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先教學“52÷2”. 雖然有一部分學生也能通過口算得到結果,但很多學生無法直接得到,此時教師提供操作材料“52根小棒(5捆+2根)”,讓學生操作. 分法一,有的學生先分2根,再分4捆,最后拆開1捆,分3步得到結果26;分法二,先分4捆,再拆開1捆變成10根,并和2根合在一起成為12根,只需2步便得到結果26. 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這兩種分法,讓他們在交流中取得共識——分法二中的“1捆變成10根,并和原來的2根合起來后再分”比較簡單. 最后,讓學生根據(jù)分法二的步驟寫一寫筆算除法的步驟.
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為什么要從高位除起的原理,又讓學生感悟了除法筆算中分步“算”的必要性. 經(jīng)過上述過程,再一次嘗試“42÷2”時,直接寫出得數(shù)的人數(shù)就大大減少了.
(2)在操作中感悟“分兩步算的算理”
從知識角度來看,除法豎式是一個抽象的計算過程,學生需要按照“商、乘、減、比”等一系列程序步驟后才能完成,這個過程本身的難度會導致學生對筆算除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 根據(jù)布魯納的認識表征理論,學習者學習時需要經(jīng)歷“動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號性表征”,因此初次學習“52÷2”時,需要學生對分的步驟進行操作:第一步,將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還剩一捆;第二步,把剩下的1捆小棒打開,并和2根合在一起成為12根,接著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把2捆和6根合起來是26根. 上述由操作步驟過渡到分圖形,再抽象成豎式的步驟,形成了“動作—圖形—符號”之間的轉換,達到了以動作感悟、圖形內(nèi)化、符號抽象的教學目的.
(3)在比較溝通中明確“分兩步算”的算法
①正確計算方法和錯誤計算方法之間的對比
■
學生出現(xiàn)以上錯誤,主要原因是很多學生能夠用口算的方法直接找到計算的結果21,所寫的豎式只不過是口算結果的表達,所以學生就直接一步到位,根本不知其中之算理——先分十位上的數(shù),再分個位上的數(shù).
②“52÷2”與“42÷2”正確算法之間的對比
■
以上兩個筆算的相同之處都是分兩步進行計算,先算十位,再算個位,不同的是,“42÷2”的十位沒有余數(shù),算完十位后直接算個位就可以了,而“52÷2”的十位上有余數(shù),所以應該把十位上余下的數(shù)和個位合起來繼續(xù)算.
(二)“試商錯誤”(如教材安排的例3)
例題2?搖 238÷6
典型錯例
■
錯因分析?搖 筆算238÷6時,有一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上面的豎式形式,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上的試商錯誤呢?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乘法口訣掌握得不夠熟練,以及沒能很好地掌握“余數(shù)小于除數(shù)”的知識點.
教學干預策略:夯實基礎,增強記憶,減少錯誤
(1)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熟練地記憶乘法口訣
表內(nèi)乘法口訣是解決“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中試商的基石,因此,在開學初我就進行“重過表內(nèi)乘法口訣關”的數(shù)學活動,采用教師抽查、同桌互查的方法,讓每個孩子對每句口訣都能達到脫口而出的狀態(tài),保證在試商時提取“數(shù)字性事實”的最大可能.
(2)多做“( ?搖)里最大能填幾”的練習
采用“(?搖 )里最大能填幾”的練習,能幫助學生在試商中靈活地提取“數(shù)字性事實”,解決試商的困難. 在試商教學中,教師要溝通與“(?搖 )里最大能填幾”之間的練習,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 如“477÷9”,試商十位時,其實就是在解決(?搖 )×9<47,因此,在學習“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這一單元伊始,每節(jié)課的前3分鐘我都會讓學生快速地計算6道類似的試題.
在“重過口算關”和“( )里最大能填幾”兩類數(shù)學活動中,筆者特別重視與6,7,8,9這4個數(shù)字相關口訣的練習,因為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學生特別容易弄錯與這4個數(shù)字相關的口訣. 通過這種方式,能達到夯實基礎、增強記憶、減少錯誤的目標.
(三)“有關0的錯誤”
1. 商中間有0的錯誤(如教材的例6和例7)
試題3?搖 309÷3 ?搖832÷4
典型錯例?搖 (如圖8)被除數(shù)中間有0,商中間也有0:
■
(如圖9)被除數(shù)中間沒有0,商中間有0:
■
錯因分析?搖 產(chǎn)生圖9錯誤的原因是沒有解決好圖8中的試題,所以,要特別重視圖8試題的干預. 下面以圖8試題的錯例分析和干預為主.
(1)自認為可以不寫“0”:學生覺得“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shù)都得0,所以計算時可以省略”,所以把103寫成了1□3,但其實他們知道“1□3”代表103.
(2)漏寫“0”:有一部分學生知道算法,但在具體操作中卻忘了“商”上要補“0”. 這部分學生當知道錯誤后,會馬上知道錯在哪兒. 另外,計算“832÷4”時,學生很容易忘記3÷4不夠除,需用“0”來占位.
(3)不知道怎么處理“0”:當除到309的十位時,由于百位剛好除盡,看到被除數(shù)十位上是“0”,他們不知道怎么處理了,直接跳過了十位,去除個位. 這部分學生大多不理解算理,他們覺得1□3就等于13.
教學策略:嘗試體驗,對比辨析
(1)在錯誤與正確的對比中理解算理
①先嘗試解決309÷3.
②整體呈現(xiàn)正確和錯誤的解題方法.
■
■
③學生交流.
(估算并判斷哪些是錯誤的,你是怎么判斷的)
生:商是13的這些題肯定錯了,因為309÷3≈100.
(圖10與圖11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結果是相同的,過程不同. 圖10有十位0÷3=0這個過程,而圖11的豎式中卻沒有.
師追問:為什么可以省略呢?
生:因為0÷3等于0.
師追問:過程可以省去,但十位上的商怎么辦?
生:過程可以省,但十位上的商不能省,如果省了,就會變成13.
師:這么一討論,我們知道了正確的計算方法,那你知道圖13錯在哪兒了嗎?
生:圖13把十位上0÷3的過程省略了,也把商0的過程省略了.
(教師讓學生訂正圖12和圖13中的錯誤)
④得出結論:除到哪一位,商寫在那一位上. 如果是“0”就用“0”占位.
?搖(2)尊重規(guī)律,包容差異
在學生開始學習除法豎式計算的一段時間內(nèi),分拆的策略還不穩(wěn)固,分拆的過程還不是非常熟練,特別是商中間有0的筆算除法的簡化寫法(如圖11),它是在圖10的基礎上簡化而來的,所以學生要把這種簡化的規(guī)則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是一個逐步建構的過程,而且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過程存有差異,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出現(xiàn)這些類似的看似煩瑣卻合理的計算過程. 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有的學生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教師一味地追求形式簡潔,很可能會造成學生建構過程中某個部分的缺失或不正確.
(3)加強商的估算意識和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可用估算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判斷商是幾位數(shù),商大概等于多少. 有了這種意識和能力,出現(xiàn)“309÷3=13”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小.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意識和能力. (解決圖9中錯誤的方法基本與上述相同,此處不再累述)
2. 商末尾有0的錯誤(如教材例6安排的第二個例題)
試題4?搖 420÷3 310÷8
典型錯誤
■
錯因分析?搖 對于圖14,被除數(shù)是三位數(shù),最后一位是0,當除到被除數(shù)的十位正好除盡時,不再往下除了. 此題錯在商沒有寫完整,當十位除盡時,個位如果是0,就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 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當被除數(shù)某一位上的數(shù)是0時,且前面沒有余數(shù)時,除到這位時商要用0占位. 對于圖15,受圖14思維的負遷移,不管十位除后有沒有余數(shù),直接在個位上寫上0.
教學干預:自我辨析,對比錯誤
學生已經(jīng)有了“商中間有0”的學習經(jīng)驗,對于這一類錯誤的糾正,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辨析. 教師應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通過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糾正,步驟如下:
(1)提供錯例.
(2)快速判斷正確與否. (讓學生感悟用估算方法進行判斷的優(yōu)越性,以此培養(yǎng)其估算意識)
(3)自己做一做這個題目,與它對比一下.
(4)集體交流這個題目錯在哪兒.
■ 兩點感悟
1. 計算錯誤是好的教學資源
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很正常,因為它們是學生在學習“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中一個積極思考的表現(xiàn). 這些不成熟的思維或行為中存在很多積極的因素. 教師需要做的工作是根據(jù)學生的這些錯誤,通過統(tǒng)計、調查、訪談等方式找到真實的錯因,根據(jù)這些錯因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有效的效果.
2. 不同的錯因要有不同的干預策略
不同錯因引發(fā)的錯題要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比如,錯題是因為基礎不扎實、經(jīng)驗負遷移且錯誤人數(shù)很多等所引起的錯誤,可以采用提前干預的策略,因為首次成功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教學. 而對于常犯的錯誤,可以采用適時干預、對比感悟的方式,因為訂正錯誤僅僅靠教師正面示范是不夠的,需要學生一個自我否定的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