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永
中國石油大學期刊社,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長江西路66號 266580,E-mail:xhy7714@upc.edu.cn
中國綜合性科技類高校學報(以下簡稱高校學報)是體現(xiàn)學校教學水平和科研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反映學校科研、教學活動及其前沿成果的一面鏡子。高校學報具有學術性、內向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學術性主要體現(xiàn)在學報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和實踐性3個基本方面。內向性是指學報文章的作者和讀者大都是本校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者及在讀研究生這一特性;綜合性是指由于我國高校大多是由多個學科門類專業(yè)組成,學報的文章具有多學科性。但是,事物的兩面性決定了學報在自身特點優(yōu)勢的前提下也存在著明顯的自身缺陷。如學報的內向性的特點決定其發(fā)文作者多是讀者熟悉的人,有利于相互借鑒并形成良好的學術競爭機制[1],另一方面卻也不利于把握國內外、校內外的科學研究動態(tài)及了解和滲透交流各類研究信息[2-3]。因此,內向性應該發(fā)揚還是回避常常困擾著不同的高校學報。高校學報的內向性決定了高校學報與高校各學科科研機構的關系類似“大樹”和“樹藤”的關系,學報比喻為“樹藤”,高校各科研機構的總和比喻為“大樹”,樹藤依靠大樹的養(yǎng)分,其生長高度和強弱往往取決于大樹的高度和強弱。
對于內向性的取舍需要對自身學報水平及特點要有清晰的認識,就必須分析所依附高校的整體科研活躍度及其與學報質量的關系。目前,對于科技類高校學報質量的評價標準一般有兩個:一個是學報各評價指標的對比和排名[4-8],如影響因子指標等;另一個就是高校學報即時入選的檢索系統(tǒng)及相關部門評價并給出的統(tǒng)計源目錄分類[9-11]。據此,結合自身編輯工作實踐,以《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例,通過統(tǒng)計的手段試圖探索一些新方法來評價各類科技高校學報及其所依附的高??蒲袡C構水平和更細致地分析二者之間的相關性,進一步研究提高高校學報水平的方法,從而對一般的高校學報提出借鑒和指導。
研究對象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相關數(shù)據,數(shù)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平臺(http://www.cnki.net/)提供的相關檢索數(shù)據及各年度的《中國期刊引證報告》。
文獻計量法是一種基于數(shù)學和統(tǒng)計學的定量分析方法,它以各種科學文獻的外部特征為研究對象,以輸出量化的信息內容為主要特點[12]。國內很多學者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理論方法及計量指標體系來探究學科發(fā)展的趨勢、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期刊的質量評價等問題[13-14]。本次研究利用文獻計量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系列指標進行定量分析《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近年來整體論文水平變化趨勢和不同時期影響期刊質量的主控因素。
如前所述,依據高校學報即時入選的檢索系統(tǒng)及相關部門評價給出的統(tǒng)計源目錄分類,某高校學報可以依據自身學報所處的期刊類別定位分別統(tǒng)計高校學報主辦院校在相同及以上級別期刊發(fā)表的文章總數(shù)、高校學報發(fā)稿量、學報自稿數(shù)量這3類數(shù)據為基礎數(shù)據。
(1)高校學報主辦院校在相同及以上級別期刊發(fā)表的文章總數(shù)(P總):是指在統(tǒng)計年中來自某主辦高校的第一作者發(fā)表于自己高校學報及高于自己高校學報水平期刊的文章篇數(shù)。
(2)高校學報發(fā)文量(P學報):是指統(tǒng)計年中的高校學報發(fā)表文章總篇數(shù)。
(3)學報自稿量(P自):是指統(tǒng)計年中的高校學報發(fā)表文章中第一作者單位為本高校的文章篇數(shù)。
在以上3類數(shù)據的基礎上,可以計算高校學報對自己高校的貢獻率、高校學報同級別以上文章流失率和自稿論文比3類指標:
用來表征在學報刊發(fā)自己單位文章占所有等于或優(yōu)于自身學報水平文章數(shù)的比率;
《學報》同級別以上文章流失率
用來表征學報主辦單位作者群在中國所有等于或優(yōu)于自身學報水平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所占所有同級別以上水平文章的比率;
《學報》自稿論文比這一概念作者已經提出[15],計算公式為 I比=P自/P學報,表征學報文章中來自主辦院校作者所占的比例。
作者所在期刊《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近幾年來主要評價指標影響因子有逐年下降趨勢,一段時間以來期刊社對其具體影響因素認識不清,學報表現(xiàn)的比較茫然,進而帶來的只能是束手無策和工作的被動。這也是很多高校學報共同的困惑,因為影響主控因素在不同時期是不斷變化和波動的,甚至帶有突變性的(有時因為外界條件主客觀控制因素會瞬間變化)。作者認為:從定義編輯學三十多年以來,編輯“有學”和“無學”到目前還不時存在的爭論正是因其自身復雜的特點,使得編輯學在很多時候很難象物理學、化學、數(shù)學及其他自然科學那樣能夠總結出相對明確的定理、公式及模式來指導實踐,即編輯學有“法無定法”之感。因此,此次研究也只能說明某些因素對學報水平的影響趨勢性,而不能理解為絕對因素。研究是以《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例進行的相關數(shù)據計算、分析與嘗試,以期找到在短期內影響學報質量的主控因素并進行相應的調整,這種利用公式及定量化的研究如果能很好的說明問題也能從一個側面說明編輯是“有學的”。
本學報為中文的EI檢索期刊,因此僅統(tǒng)計國內文章的流動性即可說明問題。具體方法為:①通過中國知網平臺中的檢索功能,在檢索中統(tǒng)計作者單位為“中國石油大學”,并且在下方的來源類別中選中“SCI來源期刊”和“EI來源期刊”檢索到的數(shù)據即為中國石油大學的作者在國內所發(fā)表的與《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同等及以上水平的文章數(shù)量P總(表1);②《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每年的總發(fā)文量P學報可以通過定年和檢索刊名的方法得到;③《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自稿數(shù)量P自可以通過輸入檢索條件為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并且增加復選檢索條件的刊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進行文章數(shù)量統(tǒng)計得到。
分別統(tǒng)計各年的數(shù)據,然后根據公式分別計算出I貢、I失和I比,各參數(shù)綜合影響因子見表1。知網平臺所能搜索到的單位作者發(fā)文量和學報自稿量在2005年及之前都無相應的數(shù)據,因此本次研究統(tǒng)計時間為2006年至2012年。
表1 相關數(shù)據統(tǒng)計結果
為了詳細分析各統(tǒng)計數(shù)據及參數(shù)對學報影響因子變化的影響,需要分別對各參數(shù)進行詳細剖析。
圖1中(a)曲線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fā)文量P學報變化曲線,可以看出最近7年來學報每年發(fā)表文章篇數(shù)一般在210篇左右,考慮到發(fā)表的文章越來越長的特點及期刊頁碼要求的限制,總發(fā)文量近兩年稍有下調。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次研究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2012年之前的數(shù)據,是在沒有其他外加因素干預的情況下的結果,能很好地說明各項指標的相關性。而2012年最新的影響因子出現(xiàn)的高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原因是在連續(xù)幾年影響因子自然降低后使學報不得不在2012年作了大量的額外工作,具體有:各專業(yè)編輯深入研究機構進行與作者群的深入交流和宣傳,加大自身學報文章的推送工作;對學報優(yōu)秀作者、讀者及審稿專家進行了評優(yōu)獎勵機制;增強了學報網頁功能加強了網上文章的推送;加大了向院士及高級學者的約稿工作等一些積極的工作。這些都是之前所不曾作過的工作,既便如此影響因子也只提高了0.66,其影響因子提高的主控因素與本次研究稍有不同,但并不妨礙自然條件下影響因子變化趨勢的分析。
圖1 基礎數(shù)據近年來變化及對比
圖2中的(b)曲線為中國石油大學SCI、EI發(fā)文量P總變化曲線,由圖可以看出,近7年來,學報的主辦單位的作者群所發(fā)表的與學報同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文章數(shù)量先由2006年的497篇逐漸增長為2010年的656篇,后又遞減至2013年預計值552篇,變化趨勢比較明顯。首先,說明了中國石油大學整體科研活躍度在統(tǒng)計時間內先升高再降低,2010年為科研活躍度相對較高的時期(考慮到這是2010年文章發(fā)表出來以后的結果,因此真正的科研水平相對較高的時期應該在大量投稿和中稿時期,約在2008~2009年,與影響因子最高點有較好的對應性)。另一方面,表1中的學報影響因子的變化趨勢也是經歷了由2006年的0.488到2009年的0.707,之后又逐漸降低至2011年0.649。二者變化趨勢非常相似(圖1、圖2),這就定量化的說明了中國石油大學的科研水平和活躍度是決定目前《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論文水平的根基,2010年之后學校科研活躍度逐漸降低,這是影響學報質量的最主要因素。
圖1中(c)曲線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自稿量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學報所刊發(fā)的本校作者的文章數(shù)量在2006年到2010年之間變化不大,在2009年之后有逐漸遞減的趨勢,這個指標初步說明了本校作者群在本校學報期刊上的發(fā)文量在減少。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前面講的本單位整體科研水平的降低整體發(fā)文量的減少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可能是自身單位優(yōu)質稿源流失的初步體現(xiàn)。
很多高校和單位都要統(tǒng)計每年所發(fā)各級別文章的數(shù)量并進行相應的表彰,以鼓勵研究工作者多出優(yōu)秀成果。因此,筆者把本學報所發(fā)表的文章占同級別及以上水平文章數(shù)量的比率定義為本學報為本單位同級別成果文章發(fā)表的“貢獻率”。圖2中(a)曲線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本單位發(fā)文貢獻率I貢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學報所刊發(fā)的本單位作者群的文章占總的高水平發(fā)文量的比率整體上在逐漸降低,2009年為一個小高點。這一變化趨勢與影響因子先增高至2009后又逐漸降低的特點具有較好的相關性。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說明了2006年至2009年本校作者群的文章在本學報上發(fā)表的文章比率相對較大,二是2009年之后學報與本校的科研群體結合的緊密程度在下降,存在疏離的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對學報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報的整體質量和影響力。當然,對于不同的學報要進行相應的分析,如果高??蒲兴矫黠@優(yōu)于學校學報的定位,則應該提高這一指標,反之則應適當調整降低這一指標。
圖2 各參數(shù)近年來的變化及對比
狹義上講學報的流失率是指投到學報高質量的文章由于種種因素沒有在學報上發(fā)表而流失;此次提到的流失率是廣義上的流失率,是指針對能達到學報質量要求的學報所在高校的文章沒有在自己高校學報發(fā)表而在其他高水平期刊發(fā)表的文章比率,這對高校學報是一種廣義上的流失。圖2中(b)曲線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文章流失率??梢钥闯霰緦W報近年來優(yōu)質稿件的流失率在逐年攀升,這一指標能夠更直觀地反向說明本學報與本高??蒲腥后w的結合緊密程度變化趨勢。流失率由2006年的0.656逐漸增大到2012年的0.753,說明了本學校作者群將稿件投到了其他與本學報同級別或更高水平的期刊進行了發(fā)表,導致本學報影響因子逐漸降低(表1、圖1~2)。這一認識對本學報今后的工作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石油大學期刊社對這一認識不清,一直存在著擴大外稿與擴大內稿的矛盾選擇。通過此次研究,優(yōu)質文章高流失率被認為對于目前的學報影響較大。這一指標可以通過編輯部的努力進行主動改善,而不像體現(xiàn)學??蒲兴降目偘l(fā)文量P總這類指標對于學報工作講是完全被動的。
圖2中(c)曲線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自稿論文比I比,這一指標也能夠直觀地體現(xiàn)本學報所有發(fā)表的文章中本校作者群的文章所占比重,是與本校科研群體結合程度的最直觀體現(xiàn)。由圖可以看出,2006至2009年波動不大,但是在2009年之后自稿論文比在逐漸降低,其變化趨勢與影響因子變化趨勢非常相似,在2008年之后變化趨勢有較好的對應關系,這說明中國石油大學在國內石油院校中科研水平是相對較高的,因此與其結合的緊密程度能夠決定學報影響因子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結論性認識不一定適合所有的高校學報。因此,高校學報可以通過類似的研究,視這兩條曲線變化趨勢的相似程度,而且要整體衡量和分析學報自身高校的科研和外部來稿的水平,如果自身高??蒲兴竭_不到學報的要求,則仍需要加大優(yōu)秀外稿的發(fā)文量。
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學報》主辦院校在同級別及以上期刊發(fā)表的文章總數(shù)(P總)、《學報》發(fā)文量(P學報)、《學報》自稿量(P自)為期刊三類基礎數(shù)據,依據基礎數(shù)據可以計算出《學報》貢獻率(I貢)、《學報》同級別以上文章流失率(I失)和《學報》自稿論文比(I比)。
《學報》主辦院校在同級別及以上期刊發(fā)表的文章總數(shù)(P總)能夠體現(xiàn)出學報整體科研水平的變化趨勢,是決定學報水平的根本因素;《學報》自稿量(P自)、《學報》貢獻率(I貢)和《學報》自稿論文比(I比)能夠很好的從不同層面反映學報與中國石油大學科研群體的結合的緊密度,而《學報》同級別以上文章流失率(I失)是反向說明二者結合緊密度的最直接參數(shù)。
對于《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科研活躍度由低到高,2010年達到高值后又逐年降低,與學報影響因素變化規(guī)律有較好的對應關系,這是決定《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影響因子近年來相應先升后降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優(yōu)秀稿源流失嚴重,流失率逐年增大,學報與中國石油大學科研群體結合的緊密度逐年降低,這是導致影響因子降低的另一個因素。校內校外稿件錄用標準統(tǒng)一是前提,要想吸引內稿就需要學報盡可能的通過與本校作者群約稿、加深溝通、獎勵等多方面積極的開展工作??陀^、合理和有針對性的調整這3項數(shù)據對提升學報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該方法有利于高校學報進行相應的分析和調整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高建群,胡新宇,劉曉艷等.高校學報對學科建設的促進作用//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20):8-12
2 馮秀果.網絡技術對學術期刊編輯流程的影響及應對.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3):113-116
3 李艷.發(fā)達國家學術期刊編輯素質的借鑒與啟示.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6):105-108
4 劉雪立,方紅玲,周志新等.科技期刊反向評價指標——零被引論文率及其與其他文獻計量學指標的關系.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25-528
5 王梅英,劉雪立,王璞.h-指數(shù)在期刊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87-390
6 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來源指標與影響力關系的實證研究.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7 Zhivotovsky L A,Krutovsky K V.Self-citation can inflate h-index.Scientometrics,2008,77(2):373-375
8 夏朝暉.基金論文比在科技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作用探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8
9 朱強,戴龍基,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0 潘云濤,馬崢.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10年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11 中國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庫[2010-12-18].http://www.sciencechina.cn
12 徐國紅.2006~2010年7種編輯出版類核心期刊學術影響力動態(tài)分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82-486
13 唐崇敏,官建成.基于科學計量學的我國科學論文產出分析.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7,19(2):113-118
14 劉東維,娜布琪.科技學術期刊評價的科學計量指標體系.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1,2(1):25-29
15 徐會永.石油科技類期刊稿源特征評價及投稿健康模式探討//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20):2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