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英
讀和寫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應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要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譴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指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觀察分析事物,如何捕捉生活素材,如何立意、布局謀篇,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把探究字詞句篇的綜合聯(lián)系,把識字、譴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單項訓練貫穿于閱讀課和寫作指導的教學之中。其次,通過學習和應用有關的寫作知識,讓學生掌握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得當、言之得體等方面的對應讀寫規(guī)律和知識、這樣把讀和寫、傳授知識和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以讀促寫
閱讀是吸收,而寫作則是表達,只有吸收得好,貯存得多,才能更好地表達。一些基礎的寫作知識、方法多半是來自書本。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用閱讀教學促進寫作教學主要是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練筆,從而達到讀中練功寫,以寫促悟的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表達能力。
1.引導觀察,做好寫話
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愛用眼睛看世界,但缺乏觀察能力,不會觀察。因此,教師在閱讀課的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指導學生觀察,為寫話打下基礎,積累寫話素材。學習《奇怪的大石頭》,我讓學生自己去回憶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在學生回憶中,我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變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態(tài),觀察風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鳥獸蟲魚的習性,注意花草樹木的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生活——了解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變化;觀察學校生活——注意學校開展的活動,大到開學典禮、運動會、小到主題班會、同學的課堂發(fā)言;觀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來了什么客人,爸爸又買了什么牌子的新摩托,媽媽又燙了什么新發(fā)型,家里人的言談舉止……學生觀察前,我提出觀察要求,學生觀察時我進行相應指導,學生觀察后我要求寫觀察日記。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在觀察事物的同時分析事物的好習慣。
2.指導立意,厘清結構
在各學段語文整體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課本中的文章大多符合“開頭點題定位,中間承上詳寫,結尾深化主題”的文章模式。這一發(fā)現(xiàn)又與中國傳統(tǒng)的“鳳頭、豬肚、豹尾”文章審美觀如出一轍。對照《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知道寫作是:“鳳頭、豬肚、豹尾”三部分組成的,“豬肚”部分應該寫得詳細、具體,還要讓學生明白,寫作中應該緊緊圍繞某人、某事、某物等有序地用文字寫下來。經(jīng)過深思熟慮與讀書實踐之后,我以兒歌的形式呈現(xiàn)了“板塊”式語文習作教學理論:中國文章真奇妙,鳳頭豬肚加豹尾。鳳凰點題把位定,豬肚承上要詳寫。肚中兒子三四五,觀察體味亦如此。
3.挖掘資源、累積經(jīng)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zhì)優(yōu)美的文章,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練筆的資源,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寫作契機。在學生充分朗讀之后,了解文章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xiàn)手法后引導學生仿寫,如在進行學習了寫人的文章,及時引導學生運用描寫技巧對熟悉的人進行具有個性特征的描繪。再如學習了寫景的文章,我們引導學生抓住特點,有條理、有重點的描寫事物,在描寫時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內(nèi)心的感受。
二、以寫促讀
作文教學的一個根本任務是指導學生如何寫文章,而學生要寫好一篇文章,需要具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用“寫作”的思想指導我們的閱讀教學,內(nèi)容分析、頻繁問答、低效討論,無效拓展等非語文、泛語文的東西就會逐漸減少,反之,真實、扎實、樸實的元素才會逐漸多起來,這樣的語文課才會讓人覺得既簡潔實在,又省時高效。
1.讀前先寫,賞文作比
在學習課文之前,我讓學生嘗試習作,找出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針對目前將要閱讀的文本,找出能結合本次文本閱讀中解決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練筆完成情況,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語言文字,在切身的對比中感受作者語言的表現(xiàn)力。這樣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聯(lián)系了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夠科學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為有了課前的寫,學生們帶著審視、對比、欣賞、迫切學習的心態(tài)深入語言文字,感悟更深刻。“課前讀后感”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讀寫結合的形式。老師把寫讀后感更靈活地布置成課前預習作業(yè),隨意地讓學生自由寫感受和想法,老師留意學生文中的“感”。寫課前讀后感,對于學生而言是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真正把預習落到實處;對于教師而言亦有摸清學情,以學定教的幫助。這種策略適用于易使學生產(chǎn)生不同觀點的文章,教師可以從多元觀點的交織中導入新課,也可以讓生成的矛盾思想貫穿教學過程,順學而導,最后達成對文字本真的認識。
2.以寫帶讀,興趣濃厚
在寫作之初,學生首先要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根據(jù)文章立意,需要選擇哪些材料,如何組織這些材料,如何布局謀篇,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等。為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就啟發(fā)學生,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如何選材;如何組織取舍這些材料;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感情。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做法是:先讓學生自行思考,在學生到達“知困不作”的境地時,我再做如下點撥:在你以往讀過的文章中哪一篇可以給你一些啟發(fā)?別人是如何取舍材料的?人家是如何表述思想觀點的?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具體問題去思索曾讀過的文章,并進一步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切實了解到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認真而廣泛地閱讀別人的優(yōu)秀文章,學生就會在實踐層面上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提高閱讀的興趣和主動性。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讀寫一體,讀是領悟,寫是表達,讀是吸收,寫是傾訴,二者相互促進的同時也使聽、說落到實處。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讀中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多想象,靈活運用素材,充分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散性思維,使字字有情,句句有理,生動形象,新穎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