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近年來,“中國式”一詞紅遍了我國大江南北?!爸袊竭^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相親”“中國式插隊”等等詞匯的大量涌出,在戲謔中表達出了某種自嘲和質疑。正因如此,2012年12月的《咬文嚼字》便將“中國式”一次評選為“2012年十大流行詞”?!爸袊健币辉~的流行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匯流行,其背后隱藏著的社會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中國式”一詞,最早起源于王海鷗的小說《中國式離婚》,2004年被改編為電視劇后曾火熱一時,漸漸地便衍生出“中國式……”等說法。2012年有網友提出了“中國式過馬路”的說法,即湊夠了一撮人就可以過馬路,與紅綠燈無關。這成了“中國式……”爆發(fā)的一個導火線。自此以后,社會媒體以戲虐的口吻用“中國式……”對國人和中國社會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如“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插隊”“中國式旅游”等等。
這種“中國式”的現象在我國已屢見不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節(jié)假日旅游景點都會人潮涌動,其中的不文明現在隨處可見,輕者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重者攀爬拍照亂涂亂畫破壞文物。這些行為不僅在國內旅游景點隨處可見,在國外也不新鮮,許多國外景點專門用漢語做警示牌來提醒中國游客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禮貌問題。這就是曾經被大家調侃的“中國式旅游”。在當今社會似乎每個人都自詡是一個有素質的人,可是在實際行動中卻表現出另一番模樣,橫穿馬路、橫跨護欄、闖紅燈,這樣的行為只要稍加留意就會被我們看到,這是“中國式過馬路”的真實寫照。無論是在公交車站,還是在公共食堂,能自覺排隊的又有幾人?我們所見到的場景大概都是一群人蜂擁而上,不僅破壞了秩序還使犯罪分子有機可乘。種種這樣的不文明行為,不僅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不利于我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中國式”,即社會轉型階段所出現的一部分人或一部分群體的不良習慣、不良思想、不良風氣,它是一種規(guī)則意識的淡漠,也是社會公德缺失的一種表現。“中國式”的問題雖不能代表整個社會,但其不良影響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都不希望“中國式”這個帶有國家名稱的詞匯成為“中國問題”的代名詞,這個本該與驕傲與榮耀并存的詞匯,如今卻成為了種種不文明現象的代名詞。人們以“中國式”為突破口,對我們長期積累的不良習慣和社會現象進行了集中的曝光,這其中有陶侃、有自嘲、有不滿、也有發(fā)泄、甚至有惡意中傷,但其中許多問題確實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真是寫照,我們更該有的是憤怒后的反省?!爸袊健眴栴}是一個道德問題,我們應該讓“中國式”這個詞變成褒義詞,讓它成為先進、文明、正能量、國家魅力的代名詞。
“中國式”所反映出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國現階段社會公德缺失的表現?!吧鐣率侨藗冊谇О倌陙碇鸩椒e淀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須的、最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范。”2001年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曾明確指出了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即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務、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八巧鐣洕凸采罱】颠\行的基礎,反應的是人們的根本利益,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道德智慧的結晶,是人們應該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準則?!比欢?,當今社會公德的現狀卻不盡人意,這不僅影響了公民的生活質量,制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還對社會風氣和國家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2.1.1 公德與私德
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儒家倫理倡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儒家倫理的缺陷,即先私后公。儒家學說是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鬃映珜б浴皭廴恕睘椤叭省保欢@種“愛人”并不是愛一切人,這種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愛,他主張由父母兄弟之愛推己及人,由此便可以看出,儒家倫理是建立在先私后公的基礎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放在“國”與“天下”之前的。從我國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中公德與私德的關系上看,私德是根本性的,公德不過是由私德推衍而來的。孟子曾經主張,“擇善,朋友之道也”(《孟子·離樓上》),然而當這一原則遇到父子關系就變成了“父子之間不擇善”,“父子擇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樓上》)。這就表示,在現實生活中互相批評指正缺點雖然重要,但一旦遇到血緣關系,就只能尊崇血親的行為。
2.1.2 我國封建社會皇權專制制度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盛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國家內所有的財產都是國王的財產,就連臣民都是國王私有財產。這就導致了當時社會皇帝的“私”成了社會的“公”,這就導致了在那樣的社會不可能產生公共社會的概念,家就是社會,社會就是家。治理國家靠的是家庭倫理而不是政治倫理,在這種制度下社會公德很難產生。這也是導致了我國現代國民公德意識不強的原因。
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在這種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情況下,道德水平的發(fā)展卻沒有跟上步伐。近年來,信用缺失、見死不救、見危不助、破壞環(huán)境、擾亂秩序等現象仍然存在,亟待解決?,F代化作為一把雙刃劍,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道德領域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新現象?!爸袊健眴栴}的產生也與現代社會的影響密不可分。
2.2.1“金錢至上”價值觀的影響
改革開發(fā)以來,我國對經濟發(fā)展高度重視,對道德領域的建設相對薄弱。追求經濟高速發(fā)展導致了一些人和社會的一些群體產生了“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效率優(yōu)先”被一些人理解為“金錢優(yōu)先”,“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被理解為可以不擇手段的去謀取利益,只看最后的結果。許多人認為,只要賺了錢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另外,物質交換領域的“等價交換原則”在精神領域的盲目應用,把人們的情感、道德、良心等一切精神生活領域?!皺嗔粨Q造成了貪官、色情交換造成了腐化、快感欲望交換造成了犯罪、情感交換造成了孽緣、良心交換造成了傷天害理?!边@些都是“等價交換”原則在道德領域亂用的結果。也是目前社會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2 現代道德教育的缺陷
目前,我國對道德教育依然重視,但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的理想性和先進性,強調一種較高層次的道德教育,樹立高層次的道德榜樣,從而忽視了道德教育的現實性和廣泛性。道德教育應該是一種針對大多數人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大多數人能達到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人為的拔高道德要求。這樣使道德規(guī)范的適用范圍很小,人們仰視著“高高在上”的道德,忽視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學校教育重智輕德,且缺乏實踐。學校承擔著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現代學校受升學壓力的影響,道德教育不得不讓位于應試教育,學生的成績成為了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許多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把本該團結友愛的同學關系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其中不乏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一些學校雖然講道德教育作為必修課程,但從教育方式上是單純的灌輸某些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不注重學生個人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這樣的道德教育很難有長遠效果。
2.2.3 社會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
缺乏社會公德的維護者、監(jiān)督者和針對違反社會公德者的懲罰者,是社會公德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傳統社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說法,人們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很難形成那種面對違反社會公德行為群起而責之的社會氛圍?,F有的道德法律環(huán)境不完善。社會公德屬于道德的范圍,必要時也需要法律的維護。我國《民法通則》中雖然也有“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社會公德”的法律條款,但是比較寬泛,缺乏具體的細則,約束力不強?!胺梢坏]有了處罰措施,其作用就等同與道德?!北M管道德需要道德主體內化為自身的人格品質才能發(fā)揮作用,但還是要靠外在的他律來維護,任何人的道德責任感都不是生來就有的,都是通過外界他律的不斷約束而形成的。因此,有效的法律獎懲制度,作為他律的一種手段對社會公德的建設有重要的作用。
2.2.4 現代社會網絡的影響
21世紀以來,網絡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網絡變的密不可分,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網絡時代?;ヂ摼W的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伴隨著許多問題,如網絡欺詐、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等等?;ヂ摼W有其獨特的隱蔽性,人們在網絡中交往不需要面對面,所以道德對人們的約束力便小而又小,在互聯網上人們可以虛擬自己的生活,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加之,網絡生活不受我國現行的道德和法律規(guī)范的制約,又沒有新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可依,這樣就造成了網絡行為和現實行為的兩重性,即現實生活中遵紀守法,而在網絡生活中肆意妄為。這樣的兩者并存必然導致社會中道德失范現象的產生。
社會風氣對公民社會公德的影響很大,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于社會公德的廣泛傳播。公民的公德意識是一種內化了的社會公德,這種公德意識對社會媒體應該從正面去宣傳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物、愛護公共衛(wèi)生、助人為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以社會公德為內容的事跡,讓公德意識深入人心,杜絕展示和宣傳有關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利于社會公德教育的內容,從而優(yōu)化道德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要承擔起社會公德教育的責任,讓孩子從小接受公德教育,一個人的善惡、美丑、是非的道德觀念往往形成于青少年時期,尋求良好的教育時機,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公德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內在的道德價值,一般的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本身都包含著相應的道德因素。事實上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任何法律都是對與之相應的道德的最低要求,同時法律也可以提高社會公德的權威性,因此加強法律的監(jiān)督力度有利于社會公德的實施。立法機關應該盡快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使社會公德相關的內容有法可依。要明確有關的獎懲制度使行善者得到物質和精神獎勵,使作惡者和見死不救者得到應有的懲罰。同時,還應該積極展開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法制教育作為一種他律的手段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外在行為,有助于人們自覺守法,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團結;也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依法自律的行為素質,可以主動地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
目前,我國對網絡社會的管理并沒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一個新興的公共生活領域,網絡社會同樣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和規(guī)范人們的網絡行為,絕不能讓網絡這樣一個虛擬世界變成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網絡對社會公民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不良信息容易使他們產生遠離現實社會的幻覺,淡化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觀念,使社會公德意識受到挑戰(zhàn)。應盡快制定有關維護網絡空間秩序的管理系統和法律法規(guī),凈化網絡環(huán)境,弘揚社會正氣。同時,還要開展針對網民的網絡道德教育,以彌補法律和規(guī)范的不足,教育并引導公民自覺的規(guī)范自己的上網行為,倡導文明上網,誠實待人,不斷拓展網絡道德教育的正能量,將網絡道德納入社會公德的范圍,以此來推動整個社會公德的健康發(fā)展。
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對提高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促進公民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都有重要的意義。要改變現行的單純的依靠課堂教育的方法,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道德教育貫穿于社會實踐中,從而促進道德的他律轉化為自律。同時,要注意到教育的層次性,要區(qū)分不同的受教育者,做到因材施教。還要注意道德教育的階段性,結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教育,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給予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避免千篇一律的說教。在教育內容上要注意其適用性,道德教育不要人為地拔高,應該以生活中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為基礎,適當地頌揚英雄主義的崇高道德。在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以身作責,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學生。加強社會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公民學會自我保護和自我調節(jié),以解決自身心理問題和由此產生的社會公德的行為問題。
人們對于“中國式”這種說法看似是一種調侃與戲謔,實際上也表達出了不滿與憤怒,甚至是失望。其實,我們不難看出人們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擁有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要努力為群眾解決這些問題,排解群眾的不滿情緒。同時,還要呼吁民眾理性地處理和看待問題,避免消極情緒和偏激行為,以讓社會擁有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要解決“中國式”難題還要從我們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員,無論是要解決“中國式”問題,還是解決全民的素質問題,都要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其中。
這場有關“中國式”的大討論,意味著我國公民已經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正視自身的問題,這是一個自我反省的方式,是一個完善自我的過程。這又是其中蘊含的一些正能量所在。在“中國式”面前我們不做無辜的旁觀者,要將自己看作其中的一員不斷地改進自身的問題。要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重新讓“中國式”這個詞變成先進、文明和國家魅力的代名詞。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楊峻嶺,劉東風.全國“社會公德建設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綜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
[3]李曉寧.論社會公德[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4]林瓊斌.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