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語言政策與標準研究所,北京 100083)
語言政策可以成為彌合社會矛盾的粘合劑,也可以成為激化社會沖突的導火索。在加拿大,語言引發(fā)的社會矛盾曾數(shù)度成為威脅國家完整的政治問題。為此,加拿大將語言政策視為基本國策,力圖通過語言管理的途徑解決族群之間矛盾,化解國家分裂危機。1969年政府頒布首部“官方語言法”,規(guī)定英語、法語在聯(lián)邦政府、議會等機構(gòu)具有同等法律地位;該法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因其并未明確規(guī)定法律實施的范圍和適用對象,缺乏可操作性。由此,1988年第二部“官方語言法”對語言法進行大幅度修訂,并首度具有了“準憲法的性質(zhì)”;①Fortier,D.(1994).Official Languages Policies in Canada:a Quiet Revolu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94(105-106),74.此后,聯(lián)邦政府又相繼推出2003年“官方語言行動方案”、2005年“官方語言法修正案”,2008年“語言雙語制路線圖”等,用以促成雙語制的進一步貫徹執(zhí)行。
加拿大語言政策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英法族群之間的語言沖突被視為主要矛盾,原住民和移民的語言問題則被視為次要矛盾。由于加拿大曾經(jīng)是英法勢力競爭的角逐場,英裔群體和法裔群體成為該國在國族身份構(gòu)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大群體;加拿大大批原住民的存在和移民國家性質(zhì)雖然給該國帶來多族群融合的問題,但其始終讓位于英法族群的語言利益。正是在分層思路的引導下,該國圍繞英法族群、原住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三大族群制定出相應的語言政策,推出多元文化主義下的官方雙語制度;在全國范圍內(nèi)承認各族語言權(quán)利的同時,實行聯(lián)邦官方雙語制。
在語言政策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不僅僅是語言政策的制定者,更是積極的倡導者。在引導民眾貫徹執(zhí)行語言政策的過程中,它擺脫了單純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從“政府帶動”、“經(jīng)濟導向”和“教育滲透”三大要素入手,通過各種刺激手段使民眾從被動的政策受眾變成積極的政策踐行者。
加拿大雙語政策中最典型特點就是由聯(lián)邦政府充當帶頭作用,這種帶頭作用主要是通過提供語言服務(wù)、塑造國族身份、加強學術(shù)交流的途徑實現(xiàn)的。
(1)語言服務(wù)
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并不是單純地從法理上確立并突出官方語言地位,還尤為重視以政府為主導的語言服務(wù);其服務(wù)類型不僅包含促進族際交流的官方語言服務(wù),還包括促進其他語言發(fā)展的維護性語言服務(wù)。
在雙語制度推行過程中,為了確保英語、法語兩種官方語言在聯(lián)邦機構(gòu)內(nèi)的平等地位,聯(lián)邦政府加大對公務(wù)員的語言培訓和考核力度,并逐步推行政府內(nèi)部語言考核標準的統(tǒng)一化。為了體現(xiàn)政府的帶頭作用,聯(lián)邦政府要求其下設(shè)各部門均具有提供兩種官方語言口語及書面語的翻譯能力;特定崗位公職人員 (如聯(lián)邦法院的法官),需在不借助翻譯的情況下聽懂任何一種官方語言;政府相關(guān)機構(gòu)(如文化遺產(chǎn)部),需要主動深入基層,督促實現(xiàn)并提升教育、醫(yī)療等公眾領(lǐng)域的語言服務(wù)能力,著力促成兩大語言社區(qū)平等和諧地共同發(fā)展。在這一系列的語言服務(wù)中,官方語言秘書處在政府各大部門發(fā)揮協(xié)調(diào)作用,官方語言專員辦公室和加拿大遺產(chǎn)和官方語言部長直接向議會負責。①Roadmap for Canada's Linguistic Duality,2008 - 2013 Acting for the Future:Horizontal Results - Based Manag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Framework.(2009).Retrieved Dec.20,2011,from http://dsp-psd.pwgsc.gc.ca/collections/collection_2010/pc-ch/CH14-23-2009-eng.pdf.這種以政府為主導,主抓青年一代教育問題、促進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的做法體現(xiàn)出其該國語言政策實施模式中的“一體兩翼”特征。
比較而言,英法雙語的服務(wù)措施帶有某種強制性,而政府向英法族群之外的族群提供的語言服務(wù)多為維護性政策。政府在多元文化制度的推廣過程中發(fā)揮著認同小族語言發(fā)展、呼吁民眾之間相互理解的作用,但并未要求聯(lián)邦政府各部門強制使用小族語言。聯(lián)邦政府主要向原住民提供發(fā)展教育、媒體、文化展覽等所需的財政支持,幫助原住民制定書寫符號系統(tǒng)等;面向移民群體,開展“多元文化日”、“多元文化文學”和“遺產(chǎn)語言學習”項目等。②James,C.E.(2001).Multiculturalism,Diversity,and Education in the Canadian Context:The Search for an Inclusive Pedagogy.In C.A.Grant& J.L.Lei(Eds.),Global Construct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ies and Realities.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75.這些舉措有助于各族民眾相互理解和尊重,且使多元文化成為推行官方雙語制的重要文化土壤。
(2)身份塑造
國家身份的塑造是加拿大政府帶頭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它一方面通過正面宣傳、強化共識來實現(xiàn)彌合分歧的目的;另一方面則通過打擊違法、消滅分歧的方式來實現(xiàn)語言共識的強化。
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尤其重視強調(diào)國家身份概念,并積極主導塑造這一共同身份。加拿大總督曾在2001年明確指出“加拿大雙語制是加拿大身份的根基,是這個充滿活力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002年又繼續(xù)指出:“語言雙語制是集體身份的核心”③Johnson,L.,& Joshee,R.(Eds.).(2007).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olicie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Vancouver:UBC Press,97.?!耙粋€國家,兩種語言”等官方視頻也成為加拿大政府促進國家認同的正面宣傳手段。
加拿大政府的懲戒措施主要體現(xiàn)在法律審判之中,任何受到語言歧視的民眾都可以向語言專員④語言專員為副部級干部,每屆任期七年。他具體負責聯(lián)邦語言政策的普及工作,且需要處理民眾因語言歧視而提交的投訴,展開國家語言生活調(diào)查并提交年度報告??卦V,可以向法院起訴;法律保護任何語言權(quán)受到歧視的民眾。加拿大語言訴訟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語言訴訟案,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伯萊克投訴案就是其中一個較為著名的案例:伯萊克 (Mr.Beaulac)是一位懂英語的法裔殺人嫌疑犯,在法庭上他極力主張法語受審權(quán);由于該省英語占有絕對優(yōu)勢,當?shù)胤ㄍヒ云渲獣杂⒄Z、且不便提供法語審判為由駁回申請,但聯(lián)邦最高法院最終裁定該地方法庭違背公民語言權(quán),保護了伯萊克本人的權(quán)利。⑤Foucher,P.(2007).Legal Environment of Official Languages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07(185),64.雖然這只是部分案例,但單從這一案例就足以看出聯(lián)邦政府對所有公民英法兩種語言權(quán)的捍衛(wèi)。當然,這種捍衛(wèi)主要表現(xiàn)在保護英語、法語這兩種官方語言的權(quán)利上,其他語言權(quán)利的捍衛(wèi)力度則相差甚遠。究其原因,英裔、法裔的特殊社會地位和利益關(guān)系是根本原因,而官方雙語制度與國族身份的緊密結(jié)合則是直接原因。政府通過維護英語、法語的同等地位,著力塑造共同的國家身份。
(3)學術(shù)合作
加拿大政府非常注重加強與學者的通力合作。學者有時會參與政府報告的撰寫過程,比如提出多元文化公民權(quán)理論的威爾·金里卡就曾經(jīng)在2010年為移民署撰寫名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現(xiàn)狀與多元文化主義研究論題”的報告。政府官員也會在學術(shù)期刊或?qū)W術(shù)研究專輯中發(fā)表文章,比如前西北地區(qū)語言專員貝蒂·哈爾努姆 (Betty Harnum)就在由約翰·愛德華茲 (John Edwards)1998年負責主編的《加拿大語言》一書中撰寫文章,描述西北地區(qū)和育空地區(qū)語言狀況。通過與學者的合作,政府力圖實現(xiàn)報告的客觀性和實效性;而通過與政府的合作,學者則可以獲得語言調(diào)查所必須的經(jīng)濟支持和歷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支持,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國家語言資源,從而更有助于構(gòu)建國家的和諧語言生活。
經(jīng)濟手段是最重要的導向工具,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向民眾提供雙語工作機會,加拿大實現(xiàn)聯(lián)邦政府的帶頭引導作用。
(1)財政支持
教育系統(tǒng)是有效實施國家政策的重要陣地。但1867年加拿大聯(lián)邦成立之初簽訂的“英屬北美法”規(guī)定,除原住民教育問題之外,教育政策均由各省具體負責,這使得英語、法語教育政策歷來就由各省負責;聯(lián)邦政府無權(quán)干預法語是必修課 (如新不倫瑞克省),還是選修課 (如艾伯塔省);同樣也無權(quán)干涉各省是執(zhí)行單語制語言政策 (如魁北克省),還是雙語制語言政策 (如新不倫瑞克省)。教育主導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由各省控制;而弱聯(lián)邦的國家性質(zhì)決定聯(lián)邦政府的影響力主要通過撥款的方式加以引導。
自1970年開始,聯(lián)邦政府通過撥款的方式引導魁北克境內(nèi)英語教育和魁北克境外的法語教育。①Bourhis,R.Y.(1994).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Language Events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05-106),24.2003年官方語言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大資金投入,大力發(fā)展沉浸式教學。②Government of Canada,(2003).The New Act:New Momentum for Canada's Linguistic Duality - The Action Plan for Official Languages.Ottawa:Privy Council Office,28.通過沉浸式教育聯(lián)邦政府撥款的方式加強對各省的語言政策起著導向作用,沉浸式教育成為聯(lián)邦整合過程中重要的教育政策輔助策略。通過這個教育媒介,聯(lián)邦政府實施面向青少年的語言戰(zhàn)略,期待通過促進英裔等族群掌握雙語,實現(xiàn)官方雙語制的最終實現(xiàn)。
此外,聯(lián)邦政府加強對三大地區(qū)的語言管理。例如,為了促成西北地區(qū)恪守1969年官方語言法,聯(lián)邦政府同意向原住民語言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③Harnum,B.(1998).Language in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and the Yukon Territory.In J.Edwards(Ed.),Language in Canad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75.此后,聯(lián)邦政府的撥款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種資金支持有助于原住民語言的維護和發(fā)展,但其最終目的和撥款前提是地區(qū)保證英語、法語官方語言地位不動搖。
(2)工作機會
從整個加拿大看,英語的習得可以靠社會因素,英語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使英語習得成為順其自然的事情。相對于絕對優(yōu)勢的英語,法語則處于相對劣勢,這種劣勢并非只在加拿大有所體現(xiàn);全球范圍內(nèi)法語地位的極度萎縮,包括前法國殖民地(如越南等)都已經(jīng)放棄使用法語。這種大背景下要推動法語學習,就必須靠經(jīng)濟推動力。
在諸多經(jīng)濟推動力之中,聯(lián)邦政府提供的崗位平臺就是一個重要的導向因素。以聯(lián)邦政府的雙語崗位為例,1966年它只占政府內(nèi)部總職位的9%(僅有 15,800個雙語職位);1974年提升到21%;④McRae,K.(1998).Official Bilingualism:from the 1960s to the 1990s.In J.Edwards(Ed.),Language in Canad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70.1980年則提升到25.2%;⑤Fortier,D.(1994).Official Languages Policies in Canada:a Quiet Revolu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05-106),79.2000年提升十個百分點,達到35.3%;2011年達到41.4%。⑥Fraser,Graham.(2011).Annual Report 2010-2011,Ottawa:Office of the Commissioner of Official Languages,9.這種對雙語技能的重視,對民眾產(chǎn)生重要影響。也正因為此,許多魁北克之外的英裔將法語式沉浸教育當成謀求政府工作崗位的敲門磚,⑦Carey,S.(1997).Language Management,Official Bilingualism,and Multiculturalism in Canada.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7),213.政府的導向作用充分發(fā)揮作用。
學校教育是聯(lián)邦政府實現(xiàn)其語言政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由精英推動的媒介傳播,又進一步影響到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這體現(xiàn)了從學校、大眾傳媒到家庭的教育滲透過程。
(1)學校社區(qū)的教育影響
從加拿大教育政策來看,學校和社區(qū)的教育影響既存在早期淹沒式教育,也存在后期沉浸式教育方式。寄宿學校制度是典型的淹沒式教育方式,由于淹沒式教育存在明顯的族群歧視特征而廣為詬病;相反,沉浸式教育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現(xiàn)如今被廣泛應用。這同時預示著政府的管理方式從同化式轉(zhuǎn)為融入式。
但該模式的產(chǎn)生并非是政府行為。它誕生于1965年,是麥吉爾大學華萊士·蘭伯特 (Wallace Lambert)和維爾德·潘菲爾德 (Wilder Penfield)應魁北克英裔家長要求,幫助魁北克社區(qū)幼兒園的英語族群兒童學習法語的雙語項目。①Dicker,S.J.(2003).Languages in America:A Pluralist View(2nd.ed.).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40.該幼兒園教學模式成為典范,且開創(chuàng)了沉浸式教學的先河;在此之后的教育研究又進一步發(fā)現(xiàn),沉浸式教育模式不會影響學習者一語技能,卻能明顯增強二語能力;②Swain,M.(1984).A Review of Immersion Education in Canada: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tudies.In P.Allen& M.Swain(Eds.),Language Issues and Education Policies:Exploring Canada's Multilingual Resources.Oxford:Pergamon Press,40.不僅能幫助學習者 (包括語言正常和語言障礙的學習者)提高認知能力、學術(shù)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還有助于維持族群內(nèi)部的身份認同,增強對沉浸語言的情感認同。③Lambert,W.E.(1984).An Overview of Issues in Immersion Education.In J.Lundin & D.P.Dolson(Eds.),Studies on Immersion Education:A Collection for United States Educators.California: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9.由于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改善加拿大緊張的族群關(guān)系,聯(lián)邦政府對此高度重視,通過撥款的方式引導其在諸多族群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在政府和學者的積極參與下,沉浸式教學方式在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系列變化。其一:教學場所逐漸正式化,由單純的社區(qū)承辦轉(zhuǎn)為學校主辦。其二:教育需求由點到面擴散。它不再局限于魁北克省,其他省份的家長對此形式也積極響應,許多英裔家長為了給孩子報名,不惜在校外馬路上連夜排隊,這種壯觀場景在那些反對官方雙語制的省份也并不鮮見。④Churchill,S.(1998).Official Languages in Canada:Changing the Language Landscape.Ottawa:Canadian Heritage,57.其三:教學模式日趨多樣化。按照沉浸強度分為部分沉浸和完全沉浸;按照沉浸時間早晚,分為早期沉浸 (Early Immersion)、延遲沉浸(Delayed Immersion)和晚期沉浸 (Late Immersion)。其四:沉浸式的語言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沉浸式課堂不再成為面向英裔的法語雙語教育的代名詞,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語言,如西班牙語、漢語、德語等移民語言,印第安語等原住民部落語言都開始成為沉浸課堂中使用的語言。
通過沉浸式教育模式,加拿大實現(xiàn)大族語言的有效傳播,有效促進了族群間的認同。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是彌合英、法兩個語言族群最重要、最有希望的途徑,⑤Swain,M.(2000).French Immersion Research in Canada:Recent Contributions to SLA and Applied Linguistics.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207.還是維護小族語言發(fā)展的重要工具。
(2)大眾傳媒的潛移默化
大眾傳媒是加拿大傳播語言意識形態(tài)、凝聚國族身份的重要工具。電臺、網(wǎng)絡(luò)實現(xiàn)了社會教育的諸多任務(wù)。
作為覆蓋加拿大全境且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廣播機構(gòu),加拿大廣播公司積極推行多元文化背景下雙語制度,不僅在傳統(tǒng)的電視和廣播設(shè)置英語臺、法語臺和其他語言臺;還重視網(wǎng)絡(luò)媒體,推出不同的英語和法語主頁,提供不同語言的在線節(jié)目。
網(wǎng)絡(luò)媒體,也是聯(lián)邦政府在信息化時代加強宣傳多元制度下雙語政策的重要陣地。許多政府機構(gòu)(如語言專員辦公室)不僅推出英語、法語網(wǎng)頁,還通過臉譜和推特上的英語、法語賬戶向民眾宣傳語言法,處理語言投訴。加拿大語言管理過程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諸多特征。
通過各種大眾媒體,政府實現(xiàn)了對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作用,促進了國家語言政策的普及工作,促成了雙語制度的多族群認同,也有助于不同族群更好地融入以雙語、雙文化為主導的加拿大社會。由于多元論思想肯定了少數(shù)民族的價值觀,國家雙語制度由此也獲得了少數(shù)民族的支持,官方雙語制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英語和法語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兩種主導文化也得到傳承。
在大眾傳媒潛移默化作用之下,國家政策的宣傳觸角不僅僅限于教育機構(gòu),還可以觸及更多社會領(lǐng)域;換句話說,大眾媒體的導向作用可以跨越學校教育、且更有效地向家庭延伸。
(3)家庭教育的選擇傾向
如果說教育機構(gòu)和大眾傳媒的作用是有意識地改變其潛意識的過程,那么家庭的作用則是潛意識對教育機構(gòu)和大眾傳媒等作用的回應。家庭教育特征是展示教育滲透效果的最重要標準,而家長語言選擇傾向則會極大影響到微觀語言生活的管理。⑥李宇明:《論語言生活的層級》,《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5期。
在加拿大語言政策中,家長對聯(lián)邦政策和省級政策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影響力,他們可以被理解為由下到上的語言政策影響因素。單以部分魁北克家長 (如意大利裔)為例,由于其反對法語單語制與當局發(fā)生激烈沖突,直接促成“85法”的通過,①Bourhis,R.Y.(1994).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Language Events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05-106),22.并最終導致“22法”、“101法”采用以家長語言學習狀況為基準的判斷方式,即根據(jù)家長是否在魁北克接受英語教育這一標準來決定其子女是否有權(quán)接受英語教育;部分家長擔心子女課上學習本族群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與文化會影響其他課程學習,他們對本族語言教育的反對直接導致魁北克遺產(chǎn)語言項目不斷變更;②Hamers,J.F.,& Hummel,K.M.(1998).Language in Quebec:Aboriginal and Heritage Varieties.In J.Edwards(Ed.),Language in Canad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96.有部分家長 (如英裔)為使子女更好地融入魁北克社會,主張增強子女法語能力,這又直接促成了法語沉浸式教育的產(chǎn)生。
家長因素對家庭教育取向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其傾向性體現(xiàn)出宏觀語言政策向微觀的滲透力。當然,家庭教育的選擇傾向并不完全受到學校社區(qū)的沉浸教學、大眾傳媒的潛移默化影響,還受到政治、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家庭中使用的微觀政策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語言選擇體現(xiàn)出家長對國家政策的態(tài)度,對社會秩序和語言生活政策的反饋,并直接決定語言生活的未來結(jié)構(gòu)。
就加拿大語言政策的評價來看,爭議頗多,反對者認為它過多縱容了法裔群體;但從其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角度來看,它是較為成功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語言政策。
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通過提供語言服務(wù)、重視身份塑造、強化與學界合作的方式加強政府的帶動作用;而加強財政支持、提供雙語工作機會的途徑又強化了它的經(jīng)濟導向;從加拿大整體教育模式來看,早期實行的是滅絕其他語言文化的淹沒式教育,后期則是提倡語言文化共存的沉浸式教育。由于沉浸式教育最早起源于社區(qū),且自始至終是非強制的自主項目,這使得該種教育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推行雙語政策,因此成為加拿大最重要的教育模式,且被其他國家廣為借鑒。此外,大眾傳媒作為觸及家庭教育的另一種教育模式,極大影響到社會主體的民生心態(tài)。
社會矛盾和歷史現(xiàn)實決定英、法族群之間的矛盾是加拿大的主要矛盾,英語、法語的雙語制度是兩大建國民族之間的妥協(xié)政策。由于原住民和移民族群具有與法裔族群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心態(tài),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往往讓位于英法兩種語言和文化。這預示著加拿大語言政策并不是絕對平等的政策,然而任何一種社會政策都必然存在不同的損益雙方,絕對平等的政策是不存在的。政府的最重要職能之一就是消解由政策傾向性特征及現(xiàn)實中不平等現(xiàn)象所帶來的矛盾。加拿大語言政策帶有很強的解決社會沖突的目的性,通過承認其他族群地位、實施多元文化制度,達到了制衡法裔的目的;而主動承認其他族群語言的地位,又實現(xiàn)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目標。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政策引導機制,它有效地推動了國家語言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就族群關(guān)系的處理策略來看,加拿大政府采取的是多元論,而非一元論視角。這些手段客觀上促進了一些族群語言的發(fā)展,加強了各族群間的相互認同感,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