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青
電影《色·戒》中的假面、褶子和倒錯詩學
陳劍青
李安的電影《色·戒》自2007年在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亮相并斬獲金獅獎以來,便引起廣泛關注。在華語電影界,影片《色·戒》引發(fā)了張迷的追捧以及“張學研究家”們的探秘熱情,也成為一樁津津樂道的“媒體事件”。而在北美地區(qū),《色·戒》則一直是一部極富爭議的作品。然而,最讓影評人和觀眾詫異的是:為什么李安終于憑借《斷背山》收獲好萊塢的青睞和世界級的贊譽后,并沒有如他們預期的那樣繼續(xù)融入好萊塢體制,而是重新?lián)肀A語電影。人們同樣費解的是,這部取名為《色·戒》(英文譯作Lust,Caution),直指色情消費,并被美國電影協(xié)會(MPAA)歸入NG-17(17歲以下禁止觀看)級別的作品,非但不如他們預想那般色情露骨,在對性的表現(xiàn)上反而謹慎得有些道貌岸然。
本文希望借助中國文化和文學,澄清西方電影界對《色·戒》的誤解。通過癥候群式的重新闡釋,對影片《色·戒》的多層次曖昧敘事進行分層,分離出好萊塢“噱頭”,經(jīng)典好萊塢敘事風格,后經(jīng)典好萊塢敘事,導演作者的自我表達等不同層次,分析這些層次帶給不同觀眾有差異、多層次的觀影快感。并通過張愛玲小說文本與李安電影文本的相互參照,分析李安如何借助電影語言,撫平張愛玲敘事中的“褶子”。以及如何利用“倒錯詩學”,在假面(masquerade)以及皺褶的掩護下,秘密構建起新政治寓言。
雖然并沒有再次讓李安品嘗到《斷背山》那樣的殊榮,但是總得來說《色·戒》的票房表現(xiàn)仍舊不失為出色。這部耗資一千五百萬左右美元的電影,總共收獲六千七百萬美元全球票房。北美地區(qū)的四百六十萬美元的票房收入雖然略顯低迷,但考慮到電影本身對美國觀眾來說較為陌生的題材及素有“死亡之吻”之稱的NG-17分級,其票房收益仍舊令人滿意,甚至高居所有NC-17級影片票房收益前五位。而在影片的目標市場,華語地區(qū),《色·戒》更是取得驕人的票房成績,為世界票房總收入貢獻三分之一。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雖然面臨電影審查、盜版猖獗等重重困難,影片仍收獲1.1億人民幣(約合一千七百萬美元)成為自1994年電影市場開放以來首部票房過億的文藝劇情片。而在播放一百五十八分鐘完整版的中國香港及臺灣地區(qū),《色·戒》更是以四千五百萬港幣(約合六百二十萬美金)和二點五億新臺幣(約合八百萬美元)摘得當?shù)啬甓绕狈抗鸸凇?/p>
不同于票房收入的懸殊差異,中外觀眾對此片的評價卻驚人的相似。在大陸地區(qū)著名評論網(wǎng)站“豆瓣電影”上,十四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參與的評價中,《色·戒》獲得七點七分,其中百分之二十六點一和百分之二十五點八的觀眾分別給了該片五顆星和三顆星,百分之四十五點六的觀眾給了四顆星。而在美國同類網(wǎng)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上,百分之七十二的觀眾給于積極評價。在另一綜合評論收集網(wǎng)站Metacritic上,《色·戒》基于三十五份評論文章和九十五份專業(yè)影評人評分,獲得平均分六十一分?!渡そ洹愤€登上多為影評人的2007年度十佳電影榜單,其中《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的影評人杰克·馬修斯(Jack Mathews)將其排在第五,《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杜蘭(Kenneth Turan)將其排在第六?!盃€番茄”將《色·戒》總體評價為“一部緊湊、性感、優(yōu)美的諜戰(zhàn)片”;《時代》雜志的影評人理查德克里斯(Richard Corliss)將《色·戒》概括為“一部優(yōu)雅而香艷的電影”;《舊金山紀事報》的米克·拉薩爾同樣評論《色·戒》為一場“視覺盛宴”。
稍微對北美地區(qū)的積極評論加以分析便可看出,無論是觀影大眾還是專業(yè)影評人,都有意無意地將焦點放在其細致考究的視覺元素與頗具挑釁的色情場景上。而兩岸三地的媒體也同樣以華麗的菲林和直白的床戲作為吸金買點。這兩個買點,貌似和影片的標題交相呼應。在中文里,“色”不僅包括英文譯名“Lust”中的“色欲”,還有“顏色”、“美色”、“情色”等諸多含義。這些都是好萊塢大片吸引大眾觀看的重要手段。
影片《色·戒》細致地重建了戰(zhàn)爭時期華麗傾頹的上海灘,以及搖曳其中那些摩登美麗而又世故蒼涼的女子。不同于王家衛(wèi)《花樣年華》里如夢般飄零的舊上海剪影,好萊塢團隊對置景(mise-en-scene)的精益求精將李安片中的舊上海打造成一件精致而考究的仿古工藝品。焦點影業(yè)的《〈色·戒〉制片筆記》中記述道,為了還原張愛玲筆下舊上海的風情,《色·戒》劇組斥資二千五百萬元人民幣(約四百萬美金)精細雕琢出老上海南京路繁華街景。劇組精心考察舊上海的建筑風格,依循照片中老建筑的原貌,搭建并裝飾了一百八十三間鱗次櫛比的沿街店面花枝招展的櫥窗,包括張愛玲小說中提到的凱司令西餅屋、印度珠寶店、西伯利亞皮貨店、綠屋夫人時裝店。小到叮叮當當?shù)挠熊夒娷嚕S包車上隨風轉(zhuǎn)動的風車,大到易公館古板又時髦的裝潢,窘迫的棚戶區(qū)里逼仄狹小的里弄,破敗凌亂的石庫門房子,影片置景都顯示出了強烈的裝飾風格(Art Deco)。影片中的女子更是精致,官太太們以金鏈為扣的黑大氅,麻將桌上精心保養(yǎng)的雙手,猩紅的指甲和光芒四射的鉆石戒指,王佳芝(湯唯飾)嬌艷的紅唇,婀娜的身段,和身上那件“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對于不熟悉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西方觀眾來說,精致的布景為他們搭建起了一個新奇華麗的異域世界,帶給他們無數(shù)新鮮的視覺體驗。而對于兩岸三地的華語觀眾來說,神秘而絢麗的十里洋場一直都是他們歷史想象的對象。那熟悉又陌生的場景仿佛穿越時光隧道,恍然間將他們帶到那座華美蒼涼的城,滿足他們復古懷舊的情懷。
在華語電影界,《色·戒》里直白的性愛場景引得無數(shù)關注。在大陸地區(qū),電影審查委員會勒令《色·戒》剪掉原版中十二分鐘的色情暴力場景后才能公映。香港臺灣的媒體更是頻頻圍繞性愛場面發(fā)問,急得李安有口難辯,幾度欲潸然淚下。然而,有趣的是,大陸審查制度卻背離其初衷,反為《色·戒》增加了亮點。電影審查制度剪掉原片中“腐朽墮落”的十二分鐘色情場面,剪掉了影片的特色“買點”、完整的敘事和藝術風格,卻也剪出了積怨已久的觀眾的滿腔怒火,剪出了觀眾飽脹的窺探欲和性想象。一些觀眾拒絕觀看大陸刪剪版,結(jié)隊赴港欣賞完整版,宣告他們對審查桎梏的憤懣和對《色·戒》的敬意。另一些觀眾則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和共享功能,于影院歸來后,或在觀影之前,傳看“刪節(jié)”部分。如此一來,流傳于網(wǎng)絡的“十二分鐘刪節(jié)部分”不僅是對審查閹割殘體的簡單“補全”,它像是一段“預告片”,吸引著好奇的觀眾探索;又似一本壓箱底的“春宮畫冊”,激蕩著性想象的暗涌。審查制度對《色·戒》的閹割,不僅激發(fā)了行為藝術般的政治反抗,更產(chǎn)生了跨越地理空間和混合公共/私人空間的獨特觀影方式。
然而,不同于《色·戒》中直白的性愛場面在華語地區(qū)的轟動效應,西方學者對這些以色為名的銀幕性愛并不滿意。他們借《色·戒》的片名諷刺《色·戒》:“太多戒(禁),太少色(欲)?!弊钪呐u非《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曼歐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以及《芝加哥太陽報》的著名影評人羅杰·埃伯特(Roger Ebert)莫屬。達吉斯和埃伯特都在評論中對王佳芝和易先生(梁朝偉飾)的沉默而激烈的性愛表示失望和不解。他們這樣寫道:“這些性愛場面遠不像它NC-17等級暗示的那樣驚駭,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像硬性色情片那樣露骨挑釁,甚至就像體育運動或者幾何構型那樣毫無挑逗可言?!边_吉斯刻薄地嘲笑影片中變化的體位和重復的沖撞“好似室內(nèi)體操般索然無味”(“as unsexy as bedroom calisthenics”)。艾伯特則較為含蓄地用“神秘晦澀”(arcane)來表達他的費解與不滿。他從與影片“慵懶舒緩”的節(jié)奏格格不入的狂暴虐戀入手,推測“正是這暴力狂驟的性行為在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間建立起妙不可言的親密感,促使他們之間的肉體交易關系成功轉(zhuǎn)化成愛情”。他繼而得出結(jié)論:“對個人幻覺和公共危機之間緊張關系的描摹正是這部電影的目的所在?!?/p>
對《色·戒》及其性愛描寫的誤解和貶低,其原因來自對中國情色傳統(tǒng)的陌生,以及笛卡爾身體精神二分體系長期作用下,身體重要性的貶低
如果《色·戒》的性愛場面果真如西方影評人評定的那樣毫不香艷,那么,影片要么淪為一個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失敗品,要么陳腐地復制了比利時女導演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kerman)1976年的作品《我,你,他,她》(Je,Tu,Il,Elle)里借助去情欲化的肉搏式性愛展開的那場反抗男性凝視的女性主義身體實驗。無論以上哪個結(jié)論,都是對《色·戒》及其性愛描寫的誤解和貶低,其原因來自對中國情色傳統(tǒng)的陌生,以及笛卡爾身體精神二分體系長期作用下,身體重要性的貶低。
他融合了好萊塢后經(jīng)典黑色電影(neonoir films)的攝影術,香港風月片的置景特色,和傳統(tǒng)春宮的構圖法
《色·戒》對性愛場面的處理并非簡單的“好萊塢模式”或是“中國傳統(tǒng)”便可一言蔽之的,他融合了好萊塢后經(jīng)典黑色電影(neo-noir films)的攝影術,香港風月片的置景特色,和傳統(tǒng)春宮的構圖法。歐式風格的臺燈,深羅蘭色的錦衾,墨綠色的絲綢枕套,和壁紙上繁復的花紋無一不透露著中國風月傳統(tǒng)——以華美的裝飾和詩意的意境掩飾性愛場景的猥褻,營造唯美香艷氛圍。于是,那些壓抑著的情感,王、易兩人間強烈地愛慕與吸引,就如同埃爾塞瑟(Thomas Elsaesser)談論五六十年代塞克(Douglas Sirk)的情節(jié)?。∕elodrama)的著名文章《喧囂與浮躁的傳奇》(Tales of Sound and Fury)中指出的那樣,從身體中四溢了出來,彌漫在布景中。然而,不同于中國電影通過高主調(diào)、柔膠、慢鏡頭模糊裸露的身體,將兩人置于如煙似霧的幻境,墨西哥攝影師普瑞托借助黑色電影的低主調(diào)、高反差布光(Low-key Lighting)將王、易兩人籠罩在陰冷肅殺的氣氛中,隔絕在黑暗中。在快速剪接的蒙太奇中,特寫鏡頭在皮膚上來回游走,如同飽含愛意的雙眼,凝視著每一寸蓄勢待發(fā)的肌肉,又如同愛撫與親吻,點燃性與欲望的火苗。而被西方學者詬病的“幾何化身體造型”實則復蘇了春宮圖圖解交媾體位的傳統(tǒng)。正如琳達·威廉姆斯在分析《感官世界》(大島渚,1976)中的春畫(春宮的日本稱呼)傳統(tǒng)時指出的,春宮“寫意”(bracket)了性愛場景,喚醒了觀眾的回憶與想象,更進一步帶給他們快感。李安借助自己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的獨特的情色表現(xiàn)風格。這種風格不同于消費感官的色情片,也不同于藝術實驗片,在給觀眾以豐富的感官享受的同時,強調(diào)了身體的重要性。
如果將注意力轉(zhuǎn)向敘事,《色·戒》首先是一個典型的間諜愛情故事,講述了一場奮不顧身的美麗愛戀。美麗的愛國大學生王佳芝,帶著抗日救國的抱負和對賣國漢奸的仇恨(又或者是她那時暗戀的鄺裕民的抱負和仇恨),自愿成為了一名不甚專業(yè)的色情間諜,試圖色誘刺殺特務頭子易先生,然而在刺殺的最后關頭卻驟然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汪偽特務頭子易先生殘暴、冷酷卻又英俊多金,雖然能狡猾地識破眾多精心策劃的美人計,卻命中注定般一頭跌進王佳芝算不上精明的色情陷阱中,人生第一次奮不顧身地愛上了一個女人。那些熟悉張愛玲,熟悉她與胡蘭成愛情的觀眾,在影片中尋找他們傳奇愛情的痕跡的同時,不難被這個深情凄美的愛情故事打動。那些熱愛好萊塢間諜片——希區(qū)柯克的《美人計》(1946),《北非諜影》(1942),或者是007系列電影——的觀眾同樣能毫不費力地接受這個間諜愛情故事。經(jīng)典而簡潔的“愛情加間諜”的兩重敘事法使得《色·戒》成為一個全民皆宜的經(jīng)典好萊塢故事。
當我們將注意力投注到女主角王佳芝身上,《色·戒》又變成了一部以女性創(chuàng)傷為主題的后經(jīng)典好萊塢情節(jié)劇(melodrama)。王佳芝是一個受創(chuàng)的女性形象:母親早逝的她,被移民再婚的父親殘酷的拋棄,勢利的姑姑霸占了她父親留下的房產(chǎn)后,對她百般刁難。接下色誘易先生的重任,得到的卻是同伙可憎的眼光和背后的“嗤笑”,以致總是疑心大家捧她出馬是別有用心的。除了她的情色間諜身份,影片中的王佳芝也曾是學生劇社的當家花旦和電影愛好者(cinephile)。倒敘鏡頭交代了她在香港主演愛國話劇并大獲成功,并穿插著她多次觀影經(jīng)歷,比如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寒夜琴挑》(1939年),加里·格蘭特的《秋纏斷腸記》(Penny Serenade)(1941年)。在舞臺上,被家人冷落的王佳芝成了矚目的焦點,乃至“……下了臺她(都)興奮得松弛不下來,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還不肯回去,與兩個女同學乘雙層電車游車河……”在黑暗的影院里,壓抑的王佳芝像《隨心所欲》(讓-呂克·戈達爾,1962年)的女主角娜娜(安娜·卡里娜飾)一般,感受著銀幕上的女主角的悲傷,放肆地痛哭流涕。如同《護士貝蒂》里肥皂劇之于目睹丈夫被殺的貝蒂,電影和戲劇之于王佳芝同樣有積極治療的作用:他們?yōu)橥跫阎ヌ峁┝饲楦行沟耐ǖ溃鑼п尫帕怂龎阂种姆e郁、孤獨、恐懼、悲慟,淡化她心靈的傷痕。雖然創(chuàng)傷不能痊愈如初,但是對于無法排擠的苦悶,電影和戲劇為她制造了一個美麗的幻境,給她慰藉,幫她遺忘,教她繞行,繼續(xù)生活。王佳芝熱愛幻境,對她來說,扮演麥太太色誘易先生也還是“在臺上賣命,不過沒人知道,出不了名”。但即便這樣,她也像“洗了個熱水澡一樣”暢快。乃至最后關頭,半夢半醒間感覺這一切都即將結(jié)束時,她卻心里轟的一下,感到那樣悵然若失。
除了撫平創(chuàng)傷,電影和表演也激發(fā)了王佳芝心底最真切的情感和欲望。一方面,王佳芝的雙重表演身份——愛國色情間諜和易先生的情婦麥太太——給了她雙重的假面。愛國間諜的身份是她的第一層假面,保證了王佳芝扮演麥太太,接近易先生的合理合法。而情婦麥太太的身份又保證了她勾搭、引誘、魅惑,甚至成為情婦、第三者,或者易先生的“妓女”的理所應當。雙重身份的假面如同一面盾牌,使王佳芝違反女性被動、矜持、忠貞的“美德”,甚至哪怕沉迷于歡愛,成了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因為“有了個目的”,免受道德非議。這雙重假面也給王佳芝提供了探索自由欲望的機會。另一方面,王佳芝在電影的指引下探索、學習和實踐她的欲望。借助她敏感的女性通感(women sympathy),王佳芝建立起自己和銀幕上的女性們之間的聯(lián)系:她能體會到她們的境遇,學習她們處理應對問題的方法,學習解放自己的欲望和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的技巧。如王爾德所說,不是藝術模仿了生活,是生活模仿了藝術。如此一來,電影和戲劇對王佳芝來說除了治療作用,還有教育功能。在雙重扮演下,王佳芝才真正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認清自己、成為自己。只有藏在雙重面具的背后,她才能免受干擾,放心地發(fā)展自己的欲望。這樣一來,《色·戒》不僅僅是經(jīng)典好萊塢模式里一個簡單的浪漫愛情故事,更是一個圍繞女性創(chuàng)傷展開的后經(jīng)典好萊塢情節(jié)劇,以其獨特的方式闡釋“欲望”。
《色·戒》不僅僅是經(jīng)典好萊塢模式里一個簡單的浪漫愛情故事,更是一個圍繞女性創(chuàng)傷展開的后經(jīng)典好萊塢情節(jié)劇,以其獨特的方式闡釋“欲望”
將張愛玲的小說與李安的電影對照閱讀,我們就不難進一步發(fā)現(xiàn)《色·戒》里的性愛場面不僅是商業(yè)片吸引大眾的賣點,更對王佳芝的情感變化意義深遠。張愛玲的《色·戒》以第一人稱敘事,記敘故事的同時夾雜著大量的女性幽微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似乎從不甘心承認自己愛上了易先生,偶然冒出這個念頭,也立馬打住,自我催眠道“因為沒談過戀愛,不知道什么是愛上了”。但是她又“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不是”,甚至在拐了幾個彎,說英文里說“權勢是一種春藥”,民國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學者說“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這兩句引用帶著強烈的張式?jīng)Q絕和透徹。然而不同以往的冷眼旁觀,非要把刻薄與嘲諷做足,張愛玲這次只是輕微觸及,便倉惶住口,正色道“……她就不信名學者說得出那樣下作的話……除非是說老了倒貼的風塵女人,或是風流寡婦……”在《色·戒》里,張愛玲一反慣常的冷酷與透徹,變得欲言又止,語焉不詳起來。就像標題“色,戒”中那個遲疑的逗號,顯示了作為一個女子,一個細膩敏感卻又高傲自持的女子,面對“情與欲”、“色與戒”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同樣身為女子的她絕不肯相信正值青春的女子會因為肌膚之親這樣簡單而俗氣的理由而對一個“鼠相”的漢奸意亂情迷;另一方面她的敏感細膩又讓她無法忽視王、易關系里的肉體情欲:王佳芝逐漸豐滿的乳房;易先生“抱著胳膊,一只肘彎正抵在她(王佳芝)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表面上端坐,暗中卻在蝕骨銷魂”。盡管一再撇清,一再正色,情感牽連著肉欲卻如一條靈蛇鉆入張愛玲的心理,讓她終歸不能矢口否認。無奈之下,她只能在文章中打起“皺褶”,掩藏起她那顛覆道德秩序的驚世駭俗的言論。如戴錦華在她的北大演講時所說,張愛玲的這部作品,不能夠和她的全盛期作品相比,它語焉不詳又漏洞百出。然而,正是這些邏輯模糊的“褶子”承載著張愛玲關于女性情欲的探索。也正是這些在常人看來堪稱敘事失敗的“褶子”引起李安改編張愛玲,甚至探索身體之于情愛的興趣。
李安不僅打破了愛情與反愛情的色情之間的二元區(qū)分,打開了張愛玲關于情與欲,色與戒的“皺褶”,更將身體從道德和真理的黑夜中拉出,重建身體的重要性
在電影《色·戒》里,李安借由三場精心設計的暴虐情愛展開了張愛玲身體感官的“褶子”。并非張愛玲提及身體情欲時帶著小女兒的嬌羞,寥寥幾筆也總是圍繞著胸部,在李安的情愛場景里,身體是赤裸坦白的,情愛是暴戾狂亂的。身體的糾葛也絕非柔軟的“纏綿悱惻”,里面充斥著搏斗、暴力、甚至帶有性虐(SM)的意味。這并不是簡單地因為王佳芝和易先生一個受虐一個施虐,趣味相投,以至于她沒有愛上她的第一個男人梁潤生,卻愛上了易先生。李安也不是簡單的消費色情或者提倡及時行樂?;蛟S受到??律眢w規(guī)訓的影響,李安深刻地意識到狂暴的虐戀在打碎身體承載的原有秩序,重新銘刻新秩序時的重要功能。唯有通過這種暴力,主宰身體的權力才能更迭,個體才能被改造。又通過對身體姿態(tài)幾何式的平面構型和對性器官的遮蔽,像德勒茲一樣虛擬出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重視身體的內(nèi)在欲望,而非享樂主義的性器官快感。于是王佳芝和易先生在私密的性愛里,在權力的近身搏斗中,相互較量,相互屈服,相互接納。如此一來,李安不僅打破了愛情與反愛情的色情之間的二元區(qū)分,打開了張愛玲關于情與欲,色與戒的“皺褶”,更將身體從道德和真理的黑夜中拉出,重建身體的重要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色·戒》更是一部極具哲學啟蒙意義的女性主義影片。
不少西方影評人對《色·戒》里充斥著的那些“累贅多余”、“漫無目的”的“細枝末節(jié)”深表不解。在他們看來,正是這些多余的“細節(jié)”讓《色·戒》沾染上了慵懶陳腐的氣息。太太們麻將桌上東拉西扯的閑聊打趣,張秘書頻繁的公務安排提醒,王佳芝和阿媽以及郭司機間冗長的寒暄……這些瑣碎的細節(jié)零星隨意地散落在敘事里,忽略不得卻又無法解釋,不僅讓西方影評人不知何去何從,更讓那些粗心性急的觀眾焦躁難安。于是,不耐煩的觀眾索性略去這些瑣碎,以便集中注意理順所謂的主要情節(jié);于是,狂妄的西方評論家索性判定這些“神秘的細節(jié)”為敘事上的失控。但是,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細枝末節(jié)”使得《色·戒》從一般的浪漫愛情間諜片越變成了偏執(zhí)狂的陰謀類電影(conspiracy film)。
影片《色·戒》中充斥著大量的監(jiān)控場景:初次幽會的洋房里,易先生突然倒影在鏡子中的臉;森嚴戒備的易公館門口外放哨的士兵,手持望遠鏡偵查的守衛(wèi),街道上逡巡的便衣警察,警惕兇惡的德國巡犬;汽車里的司機和房門外的用人姆媽居心叵測的偷窺,珠寶店外,特工們的偽裝、隱藏、嚴陣以待。在王佳芝帶易先生進入珠寶店的場景里,她悄悄地四處觀察,確認同伴各就各位,做收網(wǎng)前的準備。一系列快速的正反打鏡頭和特寫鏡頭交代了王佳芝和同伴秘密的目光交流。這一系列快速蒙太奇成功營造出了肅殺的陰謀氣息,給戲里戲外的人們帶來強烈的焦灼與恐懼,如同《閱后即焚》(科恩兄弟,2008)中的偏執(zhí)狂哈瑞·菲爾(喬治·克魯尼飾)在與女伴琳達(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飾)公園約會時突然陷入被監(jiān)控的暈眩。但是,在極賦黑色幽默的科恩兄弟那里,無處不在的監(jiān)控只是菲爾一廂情愿的偏執(zhí)。隨著最后真相浮出水面,陰謀變成了一個玩笑,被監(jiān)控的焦慮也隨之煙消云散。然而,在李安的《色·戒》里,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陰謀和監(jiān)視感從未解釋,也從未消失。相反,它們不斷疊加增強,營造出間諜片特有的氣氛,同時也暗示了一場隱藏在背后更大的秘密陰謀。
狂妄的西方評論家索性判定這些“神秘的細節(jié)”為敘事上的失控
在這些顯示陰謀的快速神秘目光交流中,有一些目光的深意可以通過表情、姿態(tài)、對話輔以文化知識解密。例如,麻將臺上太太間的瞬息萬變的眼色——眨眼、偷眼、瞥眼、白眼、媚眼——以及其透露的錯綜復雜的情緒和關系。影片的開場就是打麻將的戲。鏡頭追隨著精致瓷碗里的雞湯餛飩,爬上二樓,穿過黑暗的走廊,循著歡聲笑語,進入到明亮豪華的房間里。隨著點心被逐一分給太太們,鏡頭終于轉(zhuǎn)向了圍坐在麻將桌旁的太太的臉龐上。鏡頭捕捉了她們一邊熟練的洗牌,摸牌,堆牌,打牌,碰牌,一邊閑聊打趣,互遞眼色。在影片中扮演易太太的演員陳沖形容麻將桌為太太們的戰(zhàn)場,她們之間的眼神互動暗藏著“刀光劍影”。那些細微多變的眼神粉碎了和諧的假象,使得太太們調(diào)笑打趣不再甜蜜輕松,顯露出恭維、虛偽、嘲弄、挑釁、狂妄、回避的真面目。這些眼神透露的“真相”暗示著這個“和睦的”婦女小團體的真實關系——是盟友抑或敵人,是諂媚的討好還是刻薄的諷刺。太太們的眼神交流在易先生加入談話后變得越發(fā)活躍。馬太太偷偷地對易先生暗送秋波,暗示了她與易先生的不正當關系。她對王佳芝偷偷地打量,也透露出她可能猜到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間的私情。易先生對王佳芝偷偷使眼色,暗示了他們接下來的秘密約會,易太太對易先生與女人們的眉來眼去視若無睹,甚至故意躲閃,透露出她對他們關系可能了如指掌卻無能為力。麻將桌上女人和女人,女人和男人之間的眼神頻繁交匯,不再是勞拉·穆爾維所說的“男性凝視,女性被凝視”那樣簡單,他們被凝視,也同樣凝視他人,被觀察也同樣暗中觀察他人,被監(jiān)控也同樣監(jiān)控他人,你來我往斗智斗勇。也正是通過麻將桌上夫人們的東拉西扯眉來眼去,觀眾們獲得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信息,感受到了波濤暗涌的權利爭斗,體會到了劍拔弩張的陰謀氣氛。
這些故意折起的“褶子”意味深長,他們是艾爾塞瑟(Thomas Elsaesser)的“倒錯詩學”(Poetics of Parapraxis)的一種形式
除此之外,影片《色·戒》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深奧的”目光,這些目光來自一些看似無關的配角,如張秘書、郭司機、傭人姆媽,反復出現(xiàn),卻晦澀難懂。比如在送王佳芝去咖啡店的路上,郭司機與坐在后座的王佳芝有一搭沒一搭地寒暄著,并不時透過車內(nèi)后視鏡鬼祟地偷窺她。比如在門外偷窺,或者突然出現(xiàn)在王佳芝背后的傭人姆媽。再比如,在一次張秘書向易先生匯報工作安排的片段中,鏡頭從正面特寫易先生冷峻的面容,而他身后一直在喋喋不休的張秘書則隱藏在陰影中,看不清表情。然而,當易先生轉(zhuǎn)身離開時,攝影機并沒有追隨易先生而去,反而對準了張秘書,再次靠近,捕捉到了他意味深長的凝視。這些無處不在的窺探與監(jiān)視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wǎng),將所有人關進了隱形的??率降娜氨O(jiān)獄里。而這些彌散在黑暗的背景下閃著精光的鬼祟目光,也暗示著表面的陰謀下,隱藏的更大陰謀。
如此一來,陰謀論并不簡單的是“一種病態(tài)的偏執(zhí)”。在斷裂、曖昧的敘事方式取代連貫、清晰的經(jīng)典敘事的后經(jīng)典時期,陰謀論作為一種積極的生產(chǎn)性病態(tài)(productive pathology)締造出了一種“多疑的解釋學”(hermeneutic of suspicion),挖掘懷疑的潛力,并轉(zhuǎn)化成可能的解釋。那些對支離破碎的故事感到不滿的觀眾,以多疑的直覺感受到陰謀的氣息后,捕捉細節(jié),收集證據(jù),彌合敘事的斷裂,建立“相關”聯(lián)系,闡釋因果關系,賦予曖昧多義的故事合理性、清楚性?;蛘撸缢麄冏约核f,他們通過細小的線索,挖掘出了潛藏的“真相”。
當然,在他們尋找真相的旅途中,他們很有可能半途而廢。因為,如同迪恩(Jodi Dean)在她的《論陰謀理論》中所說:“最好的陰謀是沒人能夠識破的陰謀。”為了制造這“最好的陰謀”,導演故意制造出了一批語焉不詳,支離破碎的陰謀證據(jù),并將這些證據(jù)與可以考據(jù)的陰謀混合雜糅在一起,讓觀眾無法辨認。在《色·戒》里,前者如同張秘書、郭司機意味深長的凝視與偷窺,后者如同麻將片段里太太間的勾心斗角。一方面,觀眾從可以識破的陰謀中獲得“識破”、“分析”、“猜對”的智力快感。這里快感能促使觀眾反復觀看影片,延長影片的后期效益。不少影迷為此嘔心瀝血撰文分析影片中的潛藏線索,并引發(fā)熱烈的討論。例如最初連載于天涯論壇,一時間風靡網(wǎng)絡的六萬字奇文《張秘書、郭司機、阿媽和書房——開啟〈色·戒〉懸疑迷案的鑰匙》。作者通過多出臺詞、任務、背景、道具、細致入微的偵探式分析,興致勃勃地解開《色·戒》的重重懸疑。另一方面,那些無法破解的懸疑也保留了電影本身的曖昧多疑和導演本身的表達。在《色·戒》中,李安即通過電影對小說的改變,打開張愛玲原小說的“褶子”,也通過后經(jīng)典時期斷裂復雜的電影風格,重新折出了他的“褶子”。這些陰謀的“褶子”不是西方影評人一樣理解的敘事的失控,也不是陰謀論學者(例如迪恩)闡釋的集權統(tǒng)治留給當代人的心靈創(chuàng)傷。因為無論以上哪種解釋,都將無從解釋的“褶子”矯正成了無能為力的失敗或無意識的錯誤。相反,這些故意折起的“褶子”意味深長,他們是艾爾塞瑟(Thomas Elsaesser)的“倒錯詩學”(Poetics of Parapraxis)的一種形式,也正是通過他們,我們可以感受到李安內(nèi)心最真摯的表達沖動。
在《好萊塢與歷史:〈阿甘正傳〉里的倒錯詩學》一文中,艾爾塞瑟通過重新解讀《阿甘正傳》中長期以來被研究學者詬病的種種愚蠢、反常、荒唐提出了一種新的闡釋學——“倒錯詩學”。他的“倒錯詩學”打破電影批評的二分式的評判標準,將“扭曲”、“荒唐”、“反?!?、“斷裂”等敘事缺陷視作一種“詩意的倒錯”,重新審視他們的修辭力量。他進一步論證“倒錯詩學”如何在重塑歷史回憶上發(fā)揮反作用力,如何全面影響持有截然不同歷史觀點、不同政治主張的觀眾的。在艾爾塞瑟看來,“倒錯詩學”是“意識形態(tài)不同,政治觀點各異甚至劍拔弩張的群體間(例如美國社會)進行和平對話”的有效方式。
雖然《色·戒》的故事并不發(fā)生在美國,雖然《色·戒》也沒有《阿甘正傳》里的種種愚蠢和反常行為,然而《色·戒》里那些貌似偏移主體的重重迷霧和層層懸疑卻可能視作另一種“倒錯詩學”,為兩岸三地不同政治立場和歷史觀念的華語觀眾提供一個“和而不同”的歷史想象。那些懸疑和陰謀的“褶子”為掩藏在精心粉飾的“正史”面具下縈繞不去卻含糊不清的歷史提供了一個“空白的想象場域”,引導著現(xiàn)代觀眾重構歷史。在李安看來,重重假面的遮蔽和層層隆起的褶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搶救歷史、重構歷史想象的環(huán)境。有可能像很多評論質(zhì)疑的那樣,《色·戒》試圖“美化”漢奸,影射丁默村,為汪偽政府正名;也有可能像有的文章猜測的那樣,易先生其實是國民黨,甚至是共產(chǎn)黨的人。那么《色·戒》搶救的就成了國民黨或共產(chǎn)黨的歷史。雖然這都是個人的猜測,無法在影片中找到最終的答案,但是那些皺起的“褶子”卻像一層過濾網(wǎng),篩去大多數(shù)草率魯莽,不感興趣的觀眾,同時向那些看破個中奧秘的觀眾敞開。一方面這是“商業(yè)的”好萊塢和“溫情的”李安面對全球化下人口流動加劇和兩岸三地政治歷史的現(xiàn)實問題所制定的最為穩(wěn)妥和氣的方案。另一方面,這也給興致勃勃的觀眾提供了更多觀看影片的靈活性和探索發(fā)現(xiàn)的自由。也正如陰謀理論所指出的,重新架構的政治寓言和歷史想象,對那些主動的觀眾來說,也因為個人的參與變得更加可信。華語版的《色·戒》標題采用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將“戒”置于“色”之間并用一條豎杠分隔,這似乎是導演在提醒我們他關于“戒”的深意。
那些懸疑和陰謀的“褶子”為掩藏在精心粉飾的“正史”面具下縈繞不去卻含糊不清的歷史提供了一個“空白的想象場域”
《色·戒》里的“倒錯詩學”和《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紅樓夢》的開篇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里,曹雪芹寫到“……因經(jīng)歷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也是在這一回,曹雪芹寫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并題一絕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這首全書唯一一首曹雪芹以作者身份寫的詩歌,除了表明作者的苦悶心情,更暗示了隱藏在浮華奢侈、兒女情長以及宮闈秘事之下的家族興衰、權力斗爭和朝代更迭,那些語焉不詳、支離破碎的描述里隱含著的想說而不能說的重大秘密。
張愛玲酷愛《紅樓夢》,歷經(jīng)十年時間考證《紅樓夢》,撰寫《紅樓夢魘》。而《色·戒》這部張愛玲的心血之作,除了像《紅樓夢》一樣三十年間“數(shù)易其稿”,更是因種種原因“學”足了《紅樓夢》的欲語還休。而李安也曾表示,《色·戒》在他腦海里醞釀良久,甚至包裹著自己的某種情愫。雖然李安翻拍張愛玲,但是并不是李安“改編”或者“闡釋”張愛玲那么簡單。李安的《色·戒》歸根結(jié)底和張愛玲的《色,戒》是不一樣的。借助紅樓夢式的“倒錯詩學”,他撫順了張愛玲在情愛問題上的皺褶,又隆皺了無法明說的政治隱喻的皺褶,并把這些皺褶隱藏在層層假面下。這樣一來,《色·戒》建立起獨特的曖昧多疑性:這既是部華語電影,也是部外語片;既保留經(jīng)典好萊塢敘事風格,又具有后經(jīng)典好萊塢敘事特點;既是部元素齊全的商業(yè)大片,又是部表達電影作者自己思想的獨立電影。也正是這種曖昧多義性,在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的同時,挑選出能對話和分享的那群觀眾。
?“Lust,Caution—Box Office”,Box Office Mojo。以下票房數(shù)據(jù)均來自Box Office Mojo。
?參見“豆瓣電影”《色·戒》頁面,http://movie. douban.com/subject/1828115/
?“Lust,Caution”
,Rotten Tomatoes.?“Lust,Caution”
,Metacritic.?“Production Notes-Lust,Caution”
,F(xiàn)ocus Feature,Sept.282007,Retreieved in Jun 152013.?Dargis,Manohla,“Lust,Caution:A Cad and A Female Fetale Simmer”,Movies.nytimes.com,Sept.282007,Retrieved in Jun 152013.
?Ebert,Roger,“Lust,Caution”,www.rogerebert.com,Oct 42007,Retrieved in Jun 15,2013.
?Ebert,Roger,“Lust,Caution”,www.rogerebert.com,Oct 42007,Retrieved in Jun 15,2013.
?Tan,See Kam,“Memorialization,Melancholia and Melancholizing in Shaw Brothers'Fengyue(erotic)Films”,Scre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54:1(2013).
⑩Elsaesser,Thomas“Tales of Sound and Fury:Observation on the Family Melodrama”,Monogram 3(1972):2-15.
編輯/張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