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榮
(本溪市本鋼總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遼寧 本溪 117000)
11例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MRI及預后分析
王麗榮
(本溪市本鋼總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遼寧 本溪 117000)
目的分析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頭MRI及預后。方法對11例確診的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頭顱MRI顯示在基底動脈尖在內的5根血管分布區(qū)內,幕上和幕下同時發(fā)生的兩處及兩處以上多發(fā)梗死灶。具體表現(xiàn)為丘腦、中腦、腦橋、小腦、枕葉、顳葉等部位的不同組合的多發(fā)梗死灶。頭MRA顯示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狹窄變細。病變部位、病變個數(shù)及受累血管、側支循環(huán)建立情況均影響其預后。結論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起病兇險,預后差,應早期行MR檢查以明確診斷及觀察病變血管,而早期診斷及治療對預后至關重要。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MRI;預后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其病死率、致殘率很高。隨著頭MRI的應用,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1例,參照1995年中華神經(jīng)內科學會和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聯(lián)合討論修訂的腦血管病分類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齡49~75歲,有高血壓病史7例,糖尿史2例,冠心病4例(伴1例室性早搏,2例心房纖顫,既往心肌梗死1例)。高脂血癥5例,長期吸煙5例,既往有腦卒中病史1例。
1.2 方法:本組11例患者發(fā)病急性期均行頭顱CT檢查排除了腦出血,并在發(fā)病后24 h~3 d內采用GE sig na 11.5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行MRI檢查,6例患者加掃MRA序列。
1.3 預后評估:應用改良的Rankin Scale (mRS)[3]評價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0~3分視為預后較好,即輕中度殘疾,需部分生活協(xié)助;4~5分視為預后差,即重度殘疾及嚴重殘障,需持續(xù)生活護理;死亡(mRS=6分)。
所有患者頭MRI均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腦梗死。具體表現(xiàn)為雙側病灶4例(36.4%),單側病灶7例(63.6%)。有4處及以上病灶的為8例,兩處病灶1例,三處病灶2例;最多一個患者有5處病灶。累及梗死部位:小腦8例(其中雙側小腦同時受累1例),腦橋5例,丘腦8例(其中雙側丘腦同時受累4例),枕葉5例(左右各2例),中腦4例(雙側均累及1例),顳葉4例。其中累及幕上病灶(丘腦、枕葉、顳葉)1例;累及幕下病灶(中腦、腦橋、小腦)1例;幕上、幕下均累及9例。本組中6例患者行MRA掃描,提示基底動脈狹窄閉塞的有5例,4例提示椎動脈纖細及狹窄,3例提示大腦后動脈狹窄。
本組病例所有患者根據(jù)病情均予以積極治療,預后較好7例(累及幕上病灶1例和幕上、幕下均累及病例6例),預后差3例(幕上、下均累及病例,其中1例患者有5處病灶),死亡1例(累及幕下病例)。3例預后差病例均行MRA掃描提示存在基底動脈狹窄,并伴有前循環(huán)血管的狹窄及動脈硬化;預后較好病例中1例MRA提示有側支循環(huán)建立。
由于基底動脈頂端中線2 cm范圍內雙側大腦后動脈、雙側小腦上動脈及基底動脈尖部5條血管交叉部位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單側或雙側2個或2個以上供應區(qū)域發(fā)生缺血性改變即為TOBS。其解剖結構復雜也就決定了其影像學的改變形式多樣,表現(xiàn)為在中腦、丘腦、腦橋、小腦和顳葉內側、枕葉等部位的多發(fā)梗死灶,文獻報道以丘腦、中腦常見,病灶可單側不對稱,也可以雙側對稱存在,尤其是雙側丘腦內側對稱性分布的蝶形低密度灶為TOBS特征性表現(xiàn)[4],對TOBS具有重要診斷價值。TOBS累及幕上、幕下多發(fā)部位,而MRI較CT能較早發(fā)現(xiàn)梗死灶,且顯示幕下病灶更有優(yōu)勢。Martin將TOBS分為背側丘腦型、枕葉顳葉型、腦干上部型和小腦型4型。亦有研究者[5]根據(jù)頭磁共振影像學表現(xiàn)按受累部位分為幕上組(丘腦、枕葉及顳葉),幕下組(中腦和腦橋及小腦);混合組(即幕上下腦組織皆受累)三類。但不管哪種分類,實際上在臨床上常幾型并存或先后出現(xiàn),有的病例初起病時僅表現(xiàn)某一部位的癥狀,病情反復發(fā)作加重時復查影像方表現(xiàn)出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特點,因此臨床上病情變化時應注意復查影像以明確。在TOBS幾種類型中其中以混合組常見,預后以混合組與幕下組較差。在本組病例中小腦8例,腦橋5例,丘腦8例,枕葉5例,中腦4例,顳葉4例,丘腦與腦干、小腦所占比例大,與文獻報道大致相符。在MRI上混合組9例,占比最高81.8%,幕下幕上組各1例。預后差3例及死亡1例病例中影像表現(xiàn)上為混合組及幕下組,提示病變部位與預后有關。李瀛等[6]研究指出影像學提示幕上下腦組織皆受累或幕下腦干、小腦受累及病灶數(shù)≥4個,預后不佳,在本文中預后差3例病例中有1例患者有5處病灶,提示預后與病變部位有關,與上述研究相符。
MRA作為常規(guī)MRI的顯示血管的補充影像,相較與CTA、DSA具有無創(chuàng)性、安全性、無需注射對比劑及無輻射性損害的優(yōu)點。可顯示病灶區(qū)血管受累情況,對病因分析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均具有指導意義。文獻上報道TOBS在MRA上異常表現(xiàn)[7]有3種類型:①基底動脈及其分支動脈閉塞:責任動脈血流中斷、不顯影;②動脈狹窄:基底動脈尖動脈管腔節(jié)段性狹窄,大腦后動脈狹窄或不顯影;③動脈硬化:基底動脈尖及大腦后動脈走行僵直、管壁毛糙、管腔粗細不均,邊緣欠光整,呈串珠樣改變,同時可伴有Willis動脈環(huán)其他動脈不同程度的狹窄或閉塞。另外在臨床工作中,部分TOBS患者行MRA發(fā)現(xiàn)并非基底動脈尖病變,而是主供血側椎動脈狹窄或纖細,查閱文獻考慮可能是對側非主供血椎動脈供應小腦后下動脈區(qū)域,而基底動脈尖端因主供血側椎動脈狹窄導致遠端供血障礙出現(xiàn)梗死。在本組中6例行MRA掃描患者中,其中4例提示椎動脈纖細及狹窄,5例示基底動脈狹窄閉塞的,3例提示大腦后動脈狹窄。在預后差病例中1例患者起初因家屬不同意未行血管檢查,后因病情反復發(fā)作完善MRA檢查提示多支血管病變,不僅后循環(huán)、前循環(huán)血管亦有病變。而預后較好病例中1例MRA提示有側支循環(huán)建立。這提示我們當受累血管越多越嚴重預后越差,而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可改善患者預后。
文獻報道TOBS 的首位危險因素仍是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次之[8]。在本文病例中有高血壓病史7例,糖尿史2例,冠心病4例(伴1例室性早搏,2例心房纖顫,既往心肌梗死1例)。高脂血癥5例,長期吸煙5例,既往有腦卒中病史1例。大部分患者均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
總之,MR可從影像學上提供病變部位,病變個數(shù),累及血管及側支循環(huán)建立情況,對TOBS的診斷及預后均有重要臨床意義。TOBS目前作為一種在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病綜合征,及早診斷、積極治療對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其病因亦為常見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因此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素,早期預防疾病才是根本。
[1] 王江波,江煒煒,徐俊,等.基底動脈尖綜合征:高分辨率MRI研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4,22(4):284-288.
[2] 王東生.基底動脈尖綜合征42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 40(12):1649-1651.
[3] Shinoharay Y,Minematsuk K.Modified Rankin scale with expanded guidance scheme and interview question naire:interrater agreement and reproducibility of assessment[J].Cerebrovasc Dis,2006,21(4):271.
[4] Thajeb P,Lie SK,Chiamg TR.Types of b as ilar artery synd rom e: clinicoradiologic correlat ion[J].Angiology,1993,44(5):368-375.
[5] 王曉云,王翀,黃嶸,等.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臨床及預后分析[J].江蘇醫(yī)藥,2012,38(10):1218-1220.
[6] 李瀛,余丹,王愛岳,等.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預后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9):2314-2315.
[7] 閆呈新,張顏波,岳云,等.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MRI 診斷及臨床價值[J/CD].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2,2(6) :307-311.
[8] 高寶明.基底動脈尖綜合征7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刊,2012,47(1): 50-51.
R743
B
1671-8194(2014)29-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