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重癥急性胰腺炎壞死感染的臨床特點,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 選擇2010年9月~2012年12月,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78例,總結其臨床特點,診斷方法,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經開腹清除病灶腹腔敞開引流、后上腰腹膜后路清除引流2種方式清除、引流、灌洗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重癥急性胰腺炎起病急,變癥快,診斷以血淀粉酶檢測、B超和CT檢查為主。觀察組全部痊愈或好轉,無并發(fā)癥;對照組33例一次性好轉出院,5例并發(fā)癥,其中2例死亡。結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入院時根據癥狀,采用血淀粉酶檢測、B超和CT檢查,可以盡快確診,后上腰腹膜后路清除引流,患者可盡快恢復。
關鍵詞:重癥急性胰腺炎;壞死感染;診斷;治療
重癥急性胰腺炎是兇險的急腹癥,繼發(fā)感染壞死后死亡率較高,為減少疾病發(fā)作對人類的危害,筆者對我院救治的病例進行分析,將發(fā)病初期的癥狀、有效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進行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9月~2012年12月,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78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資料顯示,男41例,女37例,男:女為1.1∶1;年齡在<35歲6例,在>65歲11例,36~64歲61例,中位年齡38.4歲?;颊甙Y狀都是突發(fā)性腹痛,放射痛,惡心,有腹膜炎體征,急性黃疸。34例患者有慢性胰腺炎病史,16例有長期嗜煙、嗜酒和暴飲暴食史,28例有膽系疾病。根據壞死部分的嚴重程度分,B級32例,C級16例,D級21例,E級9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3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診斷 所有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檢查,血象分析和血液生化檢查,和腹腔B超和CT檢查。白細胞計數增多,三大常規(guī)檢查無其它明顯異常,血象分析無明顯異常,血液生化檢查的血淀粉酶升高,B超和CT檢查可見胰腺增大,實質有均勻片狀回聲,胰周有液性暗區(qū)[1]。
1.3方法 所有患者保守治療,待病灶界限清楚時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分別是經后上腰腹膜后路行清除引流術(觀察組)、開腹切除病灶組織腹腔敞開引流(對照組)。對照組參照外科中普通開腹手術的操作方法,觀察組方法為患者常規(guī)麻醉、消毒,患者取側臥位,在第十二肋下緣與骶棘肌外緣交接處作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暴露病灶,清除血塊和已經感染壞死的組織,在小網膜囊和腹膜后間,建立低位通道,進行引流。患者術中有出血,胰周或腹膜后間隙有膿液,術中要清除干凈,取膿液和壞死組織送檢[2]。操作中注意避開血管、腸管和神經,以免損傷。在后上腰切口側安置引流管,2次/d引流灌洗,根據引流液性狀決定撤除時間。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配合切口護理、引流管護理、腸外營養(yǎng)支持72 h。
1.4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的出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3.0分析結果,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用χ2表示,如果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40例患者經清創(chuàng)引流,全部痊愈或好轉,出院時間平均(11.33±2.02)d,無并發(fā)癥;對照組38例經清創(chuàng)引流,33例一次性見效好轉出院,出院時間平均(20.07.±1.24)d,5例(13.16%)出現(xiàn)發(fā)熱、感染、腸瘺等并發(fā)癥,其中3例(7.89%)二次清除后癥狀得到控制,2例(5.26%)死亡。兩組的出院時間、并發(fā)癥率、死亡率比較,χ2值分別是1.854、2.277、1.124,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胰腺炎根據癥狀的輕重分為2型:水腫型和壞死型[3],本文研究的壞死性是最嚴重的一種,癥狀以腹痛、放射痛、嘔吐等為主,與其它急腹癥鑒別困難,是引起誤診延誤救治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涉及的患者在詢問病史時,注意檢出患者是否暴飲暴食、嗜酒、膽系疾病等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發(fā)作的關鍵處,在檢查時除常規(guī)檢查外,進行血液生化檢查的血淀粉酶測定,發(fā)現(xiàn)患者在腹痛外,有血清淀粉酶升高,配合B超和CT檢查,胰腺表現(xiàn)異常腫大,輪廓不清,胰周有深色暗影,說明有炎性滲液,增強掃描檢出胰腺壞死,為診斷提供直觀的證據。
確診后需要手術處理,手術方式主要分為開腹手術和小創(chuàng)口引流,開腹手術優(yōu)勢是可以一次性完成,該方法引流廣泛,但缺點是清除病灶后如果復發(fā)感染難以控制,容易引起創(chuàng)口感染,腹腔出血、腸瘺等嚴重并發(fā)癥[4],而且手術時間長,死亡率高,也是對照組2例死亡病例的原因。觀察組應用后上腰清除病灶后引流,因為胰腺的解剖位置在腹膜后位,能保證最低位的引流通道,引流時將胰周-腹膜的后間隙貫通,便于術后灌洗,可以多次清除膿腫,引起腸穿孔的危險性較小,早期進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可以保護腸黏膜屏障,縮短正常腸胃功能恢復的時間,對機體恢復積極作用,所以引流通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少,死亡率較低。無論哪種方式,后期并發(fā)感染是第2個死亡高峰期,感染先兆是腹痛、持續(xù)性發(fā)低熱、腹部有可移動的包塊,有消化道壓迫癥狀,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升高,B超或CT檢查,發(fā)現(xiàn)處理過的胰腺周圍有氣泡或組織呈蜂窩樣改變,需要緊急處理,以免延誤導致惡性變化。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國,童強,王小虎,等.淀粉酶、B超和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比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6):1322-1333.
[2]胡國潢,孫雛佳,段煉,等.經后上腰腹膜后路行重癥急性胰腺炎感染壞死組織清除引流術[J].中南大學學報,2008,33(7):642-645.
[3]楊尹默,陳國衛(wèi),張?zhí)?,?連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治療策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9):880-881.
[4]李維勤,李寧,黎介壽.重癥急性胰腺炎壞死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實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2):976-977.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