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兒科醫(yī)護人員面對患病幼兒,都不可避免地面臨如何減輕患兒痛苦的難題,因為孩子們都有在醫(yī)院留下的不愉快印象。不可否認,長期積累的護理技巧是幼兒愿意接受治療的關鍵因素。但最近一系列關于疼痛的心理學研究,則可指導護理人員輕松掌握一門減輕幼兒疼痛的實戰(zhàn)方法。本文從啟動效應、安慰劑效應、峰終定律等心理現(xiàn)象對痛苦的影響來談談更為新奇且有效的兒科護理手段。
關鍵詞:兒科護理;減輕痛苦;啟動效應;安慰劑效應;峰終定律
如何減輕患者接受治療時的痛苦,一直是醫(yī)護人員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因為多數(shù)醫(yī)護人員缺乏相關心理學的訓練,所以對關于減輕痛苦的心理學研究不甚了解。但是,心理學在醫(yī)護方面,尤其是在兒科護理方面的應用會越來越普遍。本文從啟動效應、身心感覺通路共用、峰終定律對痛苦的影響來談談更為新奇且有效的兒科護理手段。
1護理前:啟動效應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
啟動效應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巴奇(John Bargh)是這一研究領域的權威。一開始很多人,包括心理學教授都不承認這種心理現(xiàn)象,但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支持下,進行了數(shù)千起關于啟動效應的實證研究,已有相當多的證據(jù)表明啟動效應現(xiàn)象存在。
啟動效應,就是當我們看到圖像,或聽到相似言語,我們的無意識便會受到影響,并做出相應的行為。比如,當我們看到慢、灰白、禿頂?shù)仍~匯時也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看到紅色會覺得更有力量,手握熱咖啡杯后會變得更熱心等,都屬于啟動效應。
1.1激發(fā)啟動效應的方法一:主動承受 在古希臘時期,有則關于蘇格拉底意志力的描述。大意是說蘇格拉底服役時,有1年冬天特別寒冷,所有士兵都躲在帳篷里,裹上厚厚的衣服,縮成一團,還冷得渾身打顫。但他們第2d起床時卻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穿著草鞋在冰上直立了一夜[1]。
蘇格拉底戰(zhàn)勝嚴寒的法寶,就是他主動承受寒冷。直立身體這種姿態(tài)會激發(fā)啟動效應,讓我們主動承受痛苦。
給孩子的屁股注射時,一般都會讓孩子趴著。并且,為了避免孩子來回扭動身體,父母會按住孩子的雙腿和背部,護理人員則趁這個時機,飛快地完成扎入、注射和拔出針頭的一連串動作。這種場面在任何一個小孩看來,都不會覺得護理人員是在治病,所以在旁邊看到這一幕或是聽到其他患兒嚎啕大哭的孩子,都很可能在自己接受注射前或過程中因害怕而放聲大哭;而后的被動接受注射的痛苦,更會加重對打針的恐懼。
為了減輕孩子注射時的痛苦,如果不是注射屁股部位,可要求孩子保持直立的狀態(tài),以啟動孩子主動承受的心理效應。多倫多大學的伯恩斯(Vanessa Bohnsa)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保持直立姿勢,坐直或站直有助于緩解疼痛。這是因為保持良好姿勢,有助于提高睪丸素水平,降低應激激素皮質(zhì)醇水平,而保持弓腰駝背姿勢的人,體內(nèi)的應激激素皮質(zhì)醇水平始終較高,所以對疼痛的忍受力差[2]。也就是說,當給孩子注射時,最好要求孩子挺起胸膛,主動應對,而不是蜷成一團。坐直或站直身體,挺起胸膛,會讓大腦產(chǎn)生\"更能控制局面\"的印象,對疼痛的忍受能力也更強[3]。
如果注射部位是屁股,注射前先說服孩子主動承受痛苦非常重要。
另外作為一個10歲孩子的母親,我也明確地知道,在平時生活中就要多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平時孩子不聽話或做出不恰當?shù)男袨闀r,不能用\"不聽話就去醫(yī)院打針\"等語言嚇唬孩子。因為這樣等同于在無意識中告訴孩子,打針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可以用來作為懲罰的行為。
1.2 激發(fā)啟動效應的方法二:善意的力量 說服患兒主動接受注射,對于不善表達的護理人員來說是個挑戰(zhàn)。這里有一種已經(jīng)獲得心理學研究證實的方法可以減輕幼兒接受注射的痛苦--表達實施注射的善意。
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家格雷(Kurt Gray)注意到,善意可以激發(fā)啟動效應。比如,他發(fā)現(xiàn)善意可以讓人感覺食物更美味,按摩更舒服,更重要的是還能減輕被電擊的痛苦指數(shù)。因為善意使得我們對痛苦的心理承受能力更 強[4]。
這種情況在兒科護理中相當常見。板著臉的護理人員注射比和藹的護理人員注射感覺更疼。因為護理人員板著臉進行注射,在孩子看來是一種惡意行為。有人進行惡意傷害時,我們就會更痛苦。比如,丈夫為你敲打酸疼的小腿時用力過大,你也不會覺得十分疼痛;可換在爭吵時他用同樣的力輕踢你一下,你卻感覺格外痛--行事意圖會影響痛苦程度。
所以,在注射之前,護理人員不但要明確告訴孩子,只有打針后,病情才能好轉(zhuǎn),而且還要保持善意的表情,比如微笑,因為這些善意都可以減輕疼痛。
1.3激發(fā)啟動效應的方法三:避免用男醫(yī)生或男護理人員照顧幼兒 在成規(guī)模的醫(yī)院,醫(yī)生通常不需要給孩子注射物藥,因為這部分工作有專門的護理人員來完成。但在一些診所或社區(qū)醫(yī)院,醫(yī)生給孩子注射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
在兒科,醫(yī)護人員的性別是患者產(chǎn)生啟動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jù)進化心理學原理,我們?nèi)祟愒谶M化過程中,形成了男性代表力量的刻板印象。英國心理學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的研究表明,即使施加折磨的力度是同樣的,但如果折磨是由男性實施,則人們普遍感覺痛苦指數(shù)明顯高于由女性實施折磨的情況。因此,如果男性給孩子注射時,可能會讓孩子哭鬧得更厲害。
2護理時:安慰劑效應和峰終定律
2.1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指患者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xiàn)象[5]。這是一種在醫(yī)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比如患者傾向于選擇昂貴的進口藥,就是因為安慰劑效應的影響。對于疼痛的患者來說,服用的藥物越貴,減輕疼痛的效果越明顯,因為很多患者如果自己使用的藥物很便宜,或者看上去不太貴,就可能認為藥效不太好。艾瑞里在心理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昂貴的假藥比便宜的假藥更有效\"這種現(xiàn)象。他注意到一些燒傷的患者需要接受注射才能安穩(wěn)入睡,但護理人員們實際上給患者注射并不是止痛藥,而是普通的生理鹽水[6]。
心理學研究表明,疼痛其實也是心理作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志愿者身上安裝了疼痛裝置,使他們的皮膚產(chǎn)生灼痛。這時,他們疼痛的平均指數(shù)為66。隨后,每個人都靜脈輸入止痛藥。如果輸入止痛藥時當事人不知道,那么疼痛平均指數(shù)會下降到55,而一旦告訴他們正在輸入止痛藥,疼痛指數(shù)很快就下跌為39。更神奇的是,如果在輸入止痛藥物時卻宣稱已停止輸入藥物,這些人的疼痛指數(shù)又上升至64。
所以,在給幼兒注射時,告訴孩子這種藥物不但能治病,并且還能減輕痛苦非常重要,尤其是當前面有孩子注射時沒有哭鬧,更能用這種方法啟動安慰劑效應。
而且最好媽媽或其他親近的人能陪在患兒的身邊,撫摩孩子的身體,并用鼓勵性的話語對孩子說話,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在接受注射時很配合,護理人員和父母應該及時進行表揚,①能讓孩子體會到成人對他的理解和信心,②能鼓勵孩子下次繼續(xù)這樣做。
2.2 峰終定律 行為心理學家艾瑞里曾在少年時因意外全身燒傷,所以治療期間全身都要纏上紗布。每次護理人員換紗布都會讓他痛得死去活來。他非常希望護理人員能慢慢撕下他身上的紗布。盡管他向護理人員請求了無數(shù)次,但沒有一個護理人員采納他的意見,因為他們都堅信長痛不如短痛[7]。
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根據(jù)心理學家卡尼曼的研究,我們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與結束時的感覺,即就是峰終定律[8]。也就是說,我們特別注意疼痛的劇烈程度,以及結束時所感受到的疼痛,而不是疼痛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比如,患者必須接受疼痛難忍的拔牙手術時,通常會估計疼痛的程度,事后回想疼痛時,這個手術究竟持續(xù)多長時間并不重要。
所以,猛然撕掉紗布或打針,以及完事后護理人員或父母向孩子說馬上就可以離開醫(yī)院,只會讓孩子更害怕護理人員和醫(yī)院,下次死活不肯再去醫(yī)院。但如果給孩子他喜歡的玩具或喜歡的零食,就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在醫(yī)院的美好印象。
2.3要不要讓孩子看著注射? 在注射前孩子哭鬧,有些護理人員會提醒父母,不要讓孩子看著手臂或屁股,理由是這樣孩子會覺得更疼,更不敢打針。但心理學研究表明,看著身體受到劇痛的部位能減輕痛苦;如果使這個部位看起來更大,緩解痛苦的效果更好[9]。這說明,注視著身體受疼痛刺激的部位時,能忍受疼痛的時間更長。這種方法對慢性痛苦具有相反的效果。
所以打針時常叫小孩閉上眼睛或轉(zhuǎn)過頭,不要直視打針或抽血過程,想借此減輕疼痛的想法是錯誤的。事實上,放大疼痛部位的影像更有鎮(zhèn)痛效果。因此給孩子的屁股注射時,使用兩面鏡子讓孩子看到注射的部位會減輕孩子的痛苦。
2.4該不該讓孩子摸傷口? 注射后,孩子通常會伸手去撫摸注射的創(chuàng)口。多數(shù)護理人員都會批評孩子的這個行為,因為撫摸創(chuàng)口可能導致感染。其實孩子們撫摸傷口只是一種減輕痛苦的本能反應。幾乎所有動物受傷后都會用舌頭去舔傷口。當孩子的手指被刺傷時,第一反應就是將手指放在嘴里。對于成年人而言,手指受傷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用另一只手去握住受傷的手指。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jīng)學家坎默思(Marjolein Kammers)做了一個實驗。如果將食指和無名指放在熱水中,而將中指放在冷水中,那么大腦就會產(chǎn)生錯覺,認為中指也有類似炙烤的疼痛感。如果將兩只手都置于上述狀態(tài)中,然后使雙手的3根手指互相觸摸,那么中指的疼痛感會降低64%。這是因為當上述兩根手指相互觸摸后,神經(jīng)系統(tǒng)就會將觸覺信號與原來的疼痛信號一起處理,相當于沖淡了疼痛信號,使得疼痛感下降。神經(jīng)系統(tǒng)只會對自身雙手的觸摸信號有這種反應,如果是他人用手觸摸,則疼痛感不會降低[10]。
這說明孩子受傷時要求父母吹吹或是摸摸他的傷口,并非為了減輕疼痛,而是想得到父母的重視。所以,當孩子注射后想去撫摸一下傷口,可以先要求他對手進行消毒,然后允許他輕撫幾下傷口,因為這是他最簡單并且有效減輕痛苦的手段。
3結論
以上論述簡要闡釋了心理學在兒科護理,尤其是注射等有疼痛產(chǎn)生的護理領域的應用。這些方法雖然在心理學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但很多醫(yī)護人員并不熟悉。如果能將心理學上取得的成果應用于醫(yī)護領域,那將給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患兒的等待時間和痛苦,提高患兒及家屬對我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雖然這讓我們護理人員面臨新的挑戰(zhàn),但值得一試。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2007.
[2]Bohns,V. et al. (2012). It hurts when I do this (or you do that): Posture and pain tolerance. J Exp Soc Psychol, 48,341-345.
[3]王莉.最實用的趣味心理學:輕松揭秘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議的心理現(xiàn)象[J].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3
[4]Gray,K.(2012). The Power of Good Intentions: Perceived Benevolence Soothes Pain, Increases Pleasure, and Improves Taste. Soc Psychol Pers Sci, 3,639-645.
[5]Beecher, K.(1955). The powerful placebo.J Am Med Assoc, 159,1602-1606.
[6]王莉.這輩子.你最應該知道的事:心理學家教你76個思考技巧[J].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7]丹·艾瑞里.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M].中信出版社,2010.
[8]Kahneman, D. et al.(1993). When more pain is preferred to less: Adding a better end. Psychol Sci, 4,401-105.
[9]Haggard, P. et al. (2012). Visual Distortion of Body Size Modulates Pain Perception. Psychol Sci, 32,2601-2607.
[10]Kammers, M. et al.(2010). Cooling the Thermal Grill Illusion through Self-Touch. Curr Biol, 20,1819-182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