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考察全髖骨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新鮮股骨頸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該類疾病的治療提供外科方法參考。方法 以我院2008年4月~2012年2月間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頸骨骨折且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臨床康復效果、圍術期內出血量、手術時間等方面進行考察,以評價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骨折的臨床療效。結果 術后50例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2.3±3.5)d,術中出血量為(248±43)ml,臨床總有效率為98%且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少。結論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老年新鮮股骨頸骨骨折具有較為明確的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且臨床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全髖關節(jié)置換;老年外傷性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性股骨頸骨骨折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作為近些年來骨科疾病中應用較廣的治療手段,其臨床療效在股骨頸骨骨折的治療方面也獲得較為廣泛的臨床肯定[1]。相對于傳統(tǒng)的固定式骨科治療手段,髖關節(jié)置換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出現(xiàn)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愈合緩慢,老年患者長期臥床出現(xiàn)褥瘡、墜機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合并癥的發(fā)生[2]。近年來,我院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新鮮股骨頸骨骨折的老年患者進行了臨床治療,現(xiàn)以50例患者為例,對其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4月~2012年2月間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頸骨骨折且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60~90歲,中位數(shù)70.5歲。其中骨折類型均有GardenI-IV型。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①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患者的新鮮股骨頸骨骨折患者,既往無股骨頸骨骨折史。②無嚴重心臟病、嚴重骨質疏松、髖關節(jié)周圍骨質變形等基礎疾病,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實施無影響。③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在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前提下接受手術,且該項手術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排除標準:凡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納入標準者,均不納入研究范圍。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術前對患者進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或全麻,并配合靜滴抗生素和常規(guī)導尿?;颊呷〗扰P位90°接受手術,隨后使用髖關節(jié)前側或后側切口入路,使患者的髖關節(jié)暴露于手術野,必要時方便填充骨水泥股骨假體柄或生物型股骨柄假體,術中試模選擇適宜長度的髖骨節(jié)假體。假體放置完成且假體柄內骨水泥凝固或使用生物學假體安置可靠,對置入的假體與關節(jié)的松緊度進行檢查,并對傷口進行止血、引流和逐層縫合處理。術后3~5d內給予患者臨床劑量的抗生素靜滴以防止感染,并于術后12h開始,每日皮下注射適量低分子肝素鈉或類似抗凝藥物,靜脈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口服阿司匹林減少血小板聚集,進行腿部功能鍛煉、下床行走,并于手術3d即開始使用氣壓泵,共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降低傷口感染率,在引流量小于80ml/24h的情況下,約術后48h內拔出引流管。隨后,在患者的康復進程中,由醫(yī)護人員指導其在康復期間功能鍛煉。術后第2d及3個月6個月定期復查X光片。
1.3.2臨床療效評價方法 ①術后的出血量和手術時間。②術后患者的住院時間、臥床時間。③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和相關合并癥的發(fā)生情況。④術后的臨床療效和髖骨節(jié)功能的恢復情況。治療效果采用Harris量表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量表得分≥90時療效為優(yōu),得分80~89時療效為良,得分為70~79時療效為一般,得分<70時,治療效果為差。臨床總有效率=優(yōu)良率+良好率。
1.3.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數(shù)據(jù)采集后,使用分析軟件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
2結果
通過統(tǒng)計,50例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53.6±8.7)min;術中出血量為210~340ml,平均出血量為(248±43)ml。在住院時間方面,50例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0~28d,平均住院時間為(12.3±3.5)d;臥床時間為2~6d,平均臥床時間為(3.2±1.4)d。采用Harris評分量表對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康復情況和臨床療效進行的評價結果顯示,50例患者中,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的患者數(shù)為18例(36.0%),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的患者30例(60.0%),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一般的患者2例(4.0%),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較差的患者0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8%。整體而言,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在改善老年性股骨頸骨骨折的髖關節(jié)功能方面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
在術后并發(fā)癥的,僅有1例患者不明原因導致傷口愈合緩慢、術后髖關節(jié)感染,其它患者均康復良好。1年后隨訪,50例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均能滿足生活需要,未表現(xiàn)出任何的機體不適癥狀。
3討論
骨折作為老年人的高發(fā)骨科疾病,主要與老年患者的骨密度下降和骨質流失等有關。骨折的發(fā)生,不僅會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臥床甚至會加速老年人的死亡。在既往的臨床治療方面,受醫(yī)療技術的局限,老年性股骨頸骨骨折多采用外科內固定或外固定術進行治療,臨床效果不甚理想[4]。由于股骨頸中部密度減輕區(qū)以及Ward 三角及水平面的骨小梁在體積和結構上均為股骨頸部位的最薄弱區(qū),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使之在老年人群中的發(fā)病率較高[5]。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常規(guī)固定術僅對于四肢骨折等常規(guī)骨折類型起到較好的臨床療效,對程度較重的股骨頸骨骨折常很難奏效。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6],是一種將人工髓臼和人工股骨頭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對骨折或病變后的髖關節(jié)進行置換的一種新型技術,具有治療效果好、臥床時間短、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7],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骨折,可有效避免老年患者常見的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和髓臼磨損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圍術期的優(yōu)勢方面,全髖關節(jié)置換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和手術操作時間短等優(yōu)點。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53.6±8.7)min;術中出血量為210~340ml,平均出血量為(248±43)ml,平均住院時間為(12.3±3.5)d,平均臥床時間為(3.2±1.4)d,且術后患者的髖關節(jié)康復狀況良好。整體的臨床研究結果與既往的文獻報道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體現(xiàn)了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臨床優(yōu)勢[8]。
參考文獻:
[1]馬戰(zhàn)備,趙曉宇,于濤.全髖關節(jié)置換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96 例老年股骨頸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3,34(2):260-262.
[2]MC Castao-Betancourt, F Rivadeneira, et al. Bone parameters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hip osteoarthriti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osteoporoticfracture risk[J]Arthritis Rheumatism,2013,65(3):693-700
[3]李毅中,莊華烽,林金礦,等.脆性股骨頸骨折的皮質骨變化[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6):136-137.
[4]KS Tsang, J Page, P Mackenney. Can intravenous paracetamol reduce opioid use in preoperative hip fracture patients?[J]Orthopedics,2013,36(2):22-24
[5]JA Kanis, A Odén, EV McCloskey, et al. Variations in latitude may or may not explain the worldwide variation in hip fracture incidence[J]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2012,23(9):2401-2402
[6]李海峰,亓玉彬,李強,等.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512-513.
[7]HM Colhoun, SJ Livingstone, HC Looker, et al. Hospitalised hip fracture risk with rosiglitazone and pioglitazone use compared with other glucose-lowering drugs[J]Diabetologia,2012,55:2929-2937
[8]彭笳宸,李安余,呂國慶.兩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6):719-72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