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護理專業(yè)課程設置及培養(yǎng)目標,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將循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護生的專業(yè)課程學習、臨床實習、畢業(yè)論文寫作的不同階段,提高護生運用科學思維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關鍵詞:本科護生;循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
Analysis Evidence-based Thinking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ZHANG Hong-yun
(Chengd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Abstract:Combined nursing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objectives,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and the cultivation of evidence-based thinking ability should be put into various stages when nursing students are study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practicing in clinics and writing thesis,therefore,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o solve clinical nursing problems in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Evidence-based thinking; Cultivate
循證護理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循證醫(yī)學的興起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它是以護理研究為依據,形成最佳實證,為患者提供最安全、可靠、可行的護理服務,改變了長期以來護士憑經驗和直覺解決護理問題的傳統(tǒng)習慣,它為現代高級護理實踐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其科學性、有效性已經得到了廣大護理工作者的認可和推廣[1]。但如何將這種代表當今世界護理發(fā)展前沿的先進理念應用到本科護理教學中,將循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護生的專業(yè)課程學習、臨床實習、畢業(yè)論文寫作的不同學習階段,提高護生運用科學思維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實際能力,仍值得探索。
1專業(yè)課程學習階段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護理本科教育仍停留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上,護生的專業(yè)知識主要來自于現有課程教科書上的描述及教師的課堂講授,而教科書的編寫、出版和發(fā)行周期一般較長,護理學科的發(fā)展及知識更新又較快,教材往往難以反映護理領域的新成果、新應用,以致護生畢業(yè)后很難適應知識的快速更新,這與循證護理的價值理念不相適應。因此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循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使護生將來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chuàng)新型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重要途徑。
1.1開設循證護理相關課程 首先應把循證護理引入護理教學中,構建以培養(yǎng)護生循證能力和循證思維的循證護理教學體系[2],普及循證護理知識。在高等醫(yī)學院校開設循證護理教育課程,讓護生能系統(tǒng)地學習循證護理的相關概念、思維方式和基本方法,理解循證護理精髓,樹立科學理念。
1.2培養(yǎng)護生的循證意識 在護生具備了循證護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各臨床課要貫穿循證護理思想,使護生學會應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護理知識[3]。教師可在專業(yè)課程學習初期有意識地結合護生已學過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提出問題,組織護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培養(yǎng)護生提出問題、尋找證據的能力。
1.3培養(yǎng)運用循證知識的能力 在護生對循證護理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可在專業(yè)課學習的中、后期結合課程相關內容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法,列舉護生已經學習和暫未學習的知識,通過分析,引導護生主動去提出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教學活動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yōu)榻膛c學的雙向互動。
2臨床實習階段
進入臨床實習的本科護生已完成了專業(yè)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臨床課程的學習,并具備了一定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習指導教師應引導護生在實習過程中,嘗試并學會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讓護生充分了解循證護理實踐的基本過程,培養(yǎng)自己的循證能力。
2.1選定病例 在護生長達8個月的臨床實習中,帶教老師首先要做好教學安排,根據實習內容擬定多個臨床問題,設計好每個教學步驟。帶教老師對用于循證護理教學問題的選擇應注意其內容的適用性、代表性及可操作性??上冉M織實習護生成立學習小組,預習相關理論,學習相關知識,閱讀相關書箱,有的放矢地布置學習任務,讓護生具備比較全面的知識儲備。
2.2提出問題 帶教老師應讓護生認識到今天我們?yōu)榛颊哌x擇的一些護理方法和措施有的仍還停留在約定俗成的習慣和經難階段,缺乏科學依據支撐,甚至有的還是完全錯誤的觀點,越來越多的護理問題期待研究證據。因此,引導護生大膽質疑,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護理中的常規(guī)做法,選擇并提出所研究的問題,是進行循證思維的第一步。
2.3檢索文獻尋求實證 引導護生圍繞研究問題,利用網絡等各種資源完成資料文獻的查詢,進行自主學習。可采取分工合作或獨立方式進行資料收集,這一過程培養(yǎng)了護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學會了如何尋找證據。
2.4審慎評價制訂計劃 在護生完成資料文獻的檢索后,應組織護生進行匯報討論,這也是對護生資料文獻檢索水平的評價,可考察護生尋找證據、使用證據、參與討論、溝通交流的能力。要求護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護理中的常規(guī)做法及理論,客觀地看待權威意見,并結合患者意愿,為患者制定出最安全、可靠、可行的科學、經濟、有效的最佳方案。
2.5實施計劃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培養(yǎng)護生動手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帶教老師讓護生通過實際操作,學習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不僅強化了專業(yè)技能,同時還促進了理論水平的提升。
2.6評價實施結果 這是護生對自己及小組工作進行總結的過程,通過反饋信息,針對個體情況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最終使患者獲得全方位且效果滿意的護理。指導教師應根據護生的展示結果進行總結評述,并指出優(yōu)缺點,為護生的循證實踐積累經驗。
3畢業(yè)論文寫作階段
畢業(yè)論文寫作是護理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前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作為論文指導教師,在對護生進行畢業(yè)論文的指導中,應將循征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滲透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護生的科研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3.1儲備寫作知識 首先論文指導教師要充分了解護生對護理專業(yè)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還應了解護生的統(tǒng)計學知識、計算機水平、文獻檢索等方面的能力。然后有針對性地布置相關學習任務,讓護生學習了解科學研究、論文寫作的過程和方法,為論文寫作做好知識儲備。
3.2學會科學選題 指導教師可按照循證護理實踐的基本程序,首先讓護生圍繞問題,通過互聯網資源庫系統(tǒng)地檢索相關文獻,并對查閱的文獻進行評價,結合現有條件確認是否可行。然后再由指導教師與護生一起討論,確定一個現實可行的論文方向。
3.3理清研究思路 這一階段指導教師應讓護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啟動程序,明確研究思路,掌握科研設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從研究標準、研究對象、估算樣本量、統(tǒng)計設計到寫作進程安排等多個方面進行指導,可以培養(yǎng)護生正確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
3.4把握實驗與分析 指導教師首先應指導護生進行預實驗,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實驗進行中要定期檢查護生的實驗記錄,待全部實驗結束后,再指導護生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學分析。對于存在的問題,要指導護生進行補充實驗,以得到真實的數據,讓護生養(yǎng)成認真嚴謹的科研態(tài)度。
3.5完成論文撰寫 對于初次寫作論文的大多數護生來說,面對眾多數據往往難以進行深入分析。指導教師可根據護生對所查閱文獻材料的理解程度,結合實驗數據分析結果,與護生共同討論,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分析,并要求護生按照規(guī)范的論文寫作格式獨立寫作,形成初稿。修改初稿時,要注意與護生交流,盡量保留護生的想法。鼓勵護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讓護生懂得經驗固然重要,但更應注重證據,不能盲從。論文定稿后,還要指導護生對論文寫作的全過程進行一次全面梳理,讓護生能清晰了解整個科研過程。
4結論
2l世紀的高等護理教育要求將培養(yǎng)開放型、能力型、創(chuàng)新型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護理人才作為發(fā)展目標,循證護理的迅速崛起及其對臨床護理工作產生的重要作用,促使我們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重位,雖然目前我國在開展循證護理教育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它必將成為護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王文文,李春芳.循證護理與評判性思維[J].全科護理,2011,9(2):345-347.
[2]馬國平,牟英君,張艷,等.構建循證護理教學體系的探索[J].護理研究,2012,26(9):2490-2491.
[3]楊青建,鐘玉杰,鮑麗.我國循證護理教育現狀與展望[J].護理研究,2012,26(7):1729-1730.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