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康 ,高 志 ,黃 俊 ,華英匯 , 周 棟 ,封旭華
崔秋霞,中國女子曲棍球隊中場隊員,出生日期:1990年9月,身高1.66 m,體重65 kg,2009年和2010年曾短暫入選過國家隊,未隨隊參加重要比賽,2011年4月再次入選國家隊,技術特點是作風頑強,體能出色,防守硬朗,獲得韓國主教練金相烈認可,在國家隊中逐漸站穩(wěn)腳跟,并在受傷前擔任主力右前衛(wèi),表現(xiàn)出色,但在2011年11月出訪澳洲與澳大利亞國家隊比賽時被對手球桿意外擊中左側膝關節(jié)髕骨,造成髕骨下三分之一處橫行骨折,隨即回到上海進行傷病的診療和康復。
經上海華山醫(yī)院相關X片和CT檢查,確診為左側髕骨下三分之一處橫行骨折。同時上海華山醫(yī)院運動醫(yī)學科專家主張保守治療,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中山醫(yī)院骨科專家則堅決主張手術治療。
手術和保守治療利弊分析見表1。
表1 手術和保守治療利弊比較Table Ⅰ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peration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在選擇治療方案時也是博采眾長、反復斟酌,確定了以保守固定為主的治療方案,并相應制定了詳細的康復方案。
2011年12月4 日至18日,髕骨骨折后第五、六 周,為期2周,從解除夾板固定開始。
2.1.1 病理及功能性檢查
左側髕骨骨折后4周,患處腫脹明顯,浮髕實驗陽性,髕骨周延有增生,骨折處壓痛顯著。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活動度在15°左右,膝周肌群肌力在0~1級。
2.1.2 康復體能目標
減除患膝局部腫脹,膝關節(jié)開始輕微ROM恢復治療,但以被動為主,控制力度和強度,暫時不進行承重和主動收縮訓練,以保證盡量讓骨折端繼續(xù)愈合,保持患處以外基本體能素質,最大程度維持心肺功能。
體重減控,將體重保持在65 kg左右。
2.1.3 康復體能方法
患處消腫,每天對患處進行中藥熏洗,同時結合手法治療(ROM)和冰敷;防止肌力消退,每天使用電刺激億(力王)對患肢股四頭肌、腘繩肌及小腿三頭肌進行理療,盡最大可能防止肌肉萎縮, 其它力量訓練方面,則是進行了腰背、上肢和右下肢的基本力量訓練(見表2)。
表2 崔秋霞第一康復階段康復體能訓練方法Table Ⅱ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Cui Qiuxia at the 1st Rehabilitation Stage
2011年12月18 日至31日,髕骨骨折后六、七周,2周時間,開始準備承重訓練,恢復正常步態(tài)。
2.2.1 病理及功能性檢查
經過兩周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治療,屈曲位置達到了90°,浮腫現(xiàn)象有所消失,骨折處壓痛減緩,尚不能進行承重訓練。右側膝周肌群肌力仍然明顯不足,處于0~2級。
2.2.2 康復體能訓練目的
2.2.2.1 步態(tài)和平衡能力
準備開始承重訓練,恢復正常步態(tài),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
2.2.2.2 基本力量訓練
增強髖踝關節(jié)的力量和穩(wěn)定性,起到部分代償作用。另外加強核心肌群及下肢力量,同時加強雙側膝和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
2.2.2.3 體重減控
將體重保持在65 kg左右。
2.2.3 康復體能訓練方法
在此階段,采用水療池、手搖功率自行車等訓練心肺功能(見表3)。
表3 崔秋霞第二康復階段康復體能訓練方法Table Ⅲ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Cui Qiuxia at the 2nd Rehabilitation Stage
2012年1月1 日至2月12日,為期6周,準備開始跑跳訓練。
2.3.1 病理及功能性檢查
關節(jié)活動度已經達到了正常范圍,浮腫基本消失,骨折處壓痛評價3分,正常步態(tài),暫時還未進行跑跳訓練?;紓葐瓮戎文芰?,具備了基本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右側膝周肌群肌力明顯增加,達到正常的5級。
2.3.2 康復體能訓練目的
在鞏固核心肌群及下肢基礎力量的基礎上,開始加大一般體能訓練強度和量,下肢逐步恢復跑跳能力。體重減控在65 kg以內。
2.3.3 康復體能訓練方法(見表4)
表4 崔秋霞第三康復階段康復體能訓練方法Table Ⅳ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Cui Qiuxia at the 3rd Rehabilitation Stage
2012年2月13 日至3月28日,為期6周,開始恢復有球專項技術訓練。
2.4.1 病理及功能性檢查
訓練強度大時局部有腫痛,冰療后緩解,其它基本正常。
2.4.3 康復體能訓練目的
繼續(xù)加強基礎力量和心肺耐力訓練,逐步增加專項力量訓練強度和量,盡快恢復專項技術訓練。
2.4.4 康復體能訓練方法
增加了專項移動和跑跳訓練計劃(見表5)。
表5 崔秋霞第四康復階段康復體能訓練方法Table Ⅴ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of Cui Qiuxia at the 4th Rehabilitation Stage
2012年3月29 日至4月28日,為期一個月,開始參加全隊的技術訓練,并過度到參與對抗,直至完全正常跟上國家隊的訓練節(jié)奏。
2.5.1 病理及功能性檢查
無異常。
2.5.2 康復體能訓練目的
鞏固加強現(xiàn)有體能和技術能力,盡快融入全隊的正常訓練,特別是對抗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訓練,為比賽做準備。
2.5.3 康復體能訓練方法
崔秋霞已經完全跟上了國家女曲的正常訓練,特別是專項技術訓練,體能訓練也基本與其她運動員無異,在康復體能方面我們還保留了幾個膝關節(jié)功能訓練動作。
崔秋霞髕骨骨折后伊始就對她進行了全程診療、康復體能訓練干預和監(jiān)控,做針對性強的一對一康復體能訓練計劃,完成了2次綜合體能測試評估。
3.1.1 患膝功能性水平監(jiān)控結果
2011年10 月間對患膝關節(jié)功能水平進行了測試(見表6)。
表6 崔秋霞膝關節(jié)功能水平測試表(2011年10月)Table Ⅵ Test of Cui Qiuxia’s Knee Functional Level (October, 2011)
3.1.2 FMS功能性測評分析
動態(tài)拉伸訓練前后FMS平均得分變化比較 ,見表7。
由表7可見,功能性動態(tài)拉伸訓練計劃執(zhí)行前后FMS評分深蹲、跨欄、分蹲、俯臥撐和體旋比較,訓練后功能性非常顯著改善(P<0.01),主動舉腿功能性顯著改善(P<0.05),但肩部柔韌功能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
表7 崔秋霞康復FMS得分變化比較Table Ⅶ Chanes of FMS Scores of Cui Qiuxia’s Rehabilitation
3.1.3 運動技能水平監(jiān)控結果
整個康復體能訓練階段的運動技能水平恢復見表8。
表8 運動技能水平監(jiān)控結果Table Ⅷ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Performance Level
3.1.4 體重減控結果
崔秋霞體重減控情況見表9。
表9 崔秋霞體重減控表Table Ⅸ Cui Qiuxia’s Weight Control List
崔秋霞2011年底受傷后體重有所增加,一度達到69 kg,體脂百分比達30.1%,我們采用了各種手段減控體重,比如配餐制;另一方面進行了相關營養(yǎng)學知識教育,讓運動員從主觀上能認識到體重過大體脂過高的危害,使之積極配合減控體重措施,效果比較明顯。體重始終保持在65 kg左右,奧運前減到63 kg。
3.1.5 專項運動表現(xiàn)
崔秋霞順利隨國家女曲參加了倫敦奧運會,最終女曲以2勝1平2負的戰(zhàn)績獲得小組第三名,無緣四強,最終獲得第六名。
在女曲運動員崔秋霞發(fā)生重大傷病后,提供最全面?zhèn)€性化康復體能保障服務,把傷病康復、體能訓練、訓練監(jiān)控等要素綜合應用,大膽嘗試康復新方法、新手段,充分體現(xiàn)了“科研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能帶來突破”的工作理念。同時,大膽對髕骨骨折后的傳統(tǒng)保守康復方法做了一些改革和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髕骨骨折后石膏固定期為5~6周,崔秋霞固定期僅為26 d,4周不到。
固定期之后立即開始關節(jié)活動度(ROM)訓練,但謹慎開始承重訓練。
崔秋霞解除石膏固定后立即開始了ROM訓練,以被動活動為主,直至2周后才開始主動收縮和承重訓練。
水療是一種經典的康復手段,第六周開始崔秋霞增加了水療,包括嘗試早期承重、步態(tài)、跑步、跳躍等,同時起到松動關節(jié)和消腫效果。
髕骨對抗外界離心力是防止再次發(fā)生脫位的關鍵,一般在傷后12~14周才考慮加入離心力量訓練,而崔秋霞在傷后傷后8周已經開始采用離心力量訓練來加速康復進程。
鑒于髕股關節(jié)是下肢運動時最重要關節(jié)之一,同時由于曲棍球訓練比賽中球棍、球等因素隨時可能造成患處的二次損傷,因此對患處的保護固定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大膽地采用了硬式護膝(類似極限輪滑運動員佩戴的護膝,前方有堅固的護板),同時結合使用支持帶和肌效貼,實現(xiàn)了整個技術康復過程中未發(fā)生再次受傷現(xiàn)象。
與傳統(tǒng)的髕骨骨折后康復療程相比,激進型的地康復體能訓練的康復進程大為縮短,固定期縮短了近2周時間,功能康復期縮短了5周時間,使得崔秋霞提前了近2個月回到運動場上,在奧運會前競技能力恢復了90%左右,而且患肢未見明顯腫脹和疼痛,本體感覺功能和肌肉力量保持良好狀態(tài)。
針對崔秋霞的個性化康復體能訓練方法科學有效。
[1] 閆琪. 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功能性體能訓練方法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2] 孟憲飛. 北京奧運會中國女子曲棍球實現(xiàn)突破的研究[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8,04:52-54.
[3] 封旭華.中國女排備戰(zhàn)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能康復攻關服務[J]. 體育科研,2008,06:56-59.
[4] 陳方燦. 體能康復訓練的價值和功能[J]. 體育科研,2011,04:27-29.
[5] 鮑春雨,李宗浩,王衛(wèi)星. 我國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01:18-21.
[6] 鮑春雨. 我國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診斷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04:485-487+501.
[7] 龍鳳雨. 女子曲棍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方法的探討[J]. 體育師友,2006,04:27-28.
[8] 付穎,閆琪.中國女子曲棍球運動員膝關節(jié)伸、屈肌群等速力量測試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96-99.
[9] 張波,付明. 高強度訓練后康復措施對優(yōu)秀女子曲棍球運動員體能影響的研究[J]. 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0,02:18-21.
[10] 解勇. 中國女子曲棍球隊的傷病特點與康復對策[J]. 中國臨床康復,2006,2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