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腫瘤標志物在臨床診斷治療指導中的作用及應用問題。方法選取了2009年4月到2012年5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共84例,從病理研究及腫瘤類型進行劃分,其中肝癌患者34例為A組,胃癌患者26例為B組,結腸癌患者24例為C組。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體內的血清腫瘤標志物進行檢測,確定各指標的含量。結果從檢查結果來看,肝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中甲胎蛋白(AFP)具有較高的含量,胃癌患者檢測中CA19-9的含量最高,而結腸癌患者的檢測過程中,癌胚抗原(CEA)的陽性率相對較高。結論在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對血清腫瘤標志物進行有效的檢測分析為臨床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對臨床指導具有重要作用,且其檢測率較高,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腫瘤標志物;臨床指導;作用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967-01
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其中惡性腫瘤對人民的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威脅,從大量的臨床調查統計來看它占死因總數的24.5%左右,作為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臨床診斷治療中必須對腫瘤盡早的進行診斷。在當前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惡性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已經廣泛的應用于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且易于操作[1]。本次研究中,我們選取了2009年4月到2012年5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共84例,對腫瘤標志物進行了相關的檢測,現將詳細的研究結果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研究中共選取了我院2009年4月到2012年5月住院部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共84例,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齡為27-65歲,平均年齡(31.2±3.42)歲,從病理類型來看,其中肝癌患者34例,胃癌患者26例,結腸癌患者24例,將其依次分為A、B、C三組,組間在性別、年齡以及檢測上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性。
1.2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范圍在22-71歲。②經檢測判定為惡性腫瘤。③所選取腫瘤標志物敏感性高、特異性好且能對腫瘤進行定位[2]。④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調查研究。
1.3方法選擇理想的腫瘤標志物來進行檢測,對于腫瘤標志的檢測主要從免疫學、RT—PCR以及血清學水平等幾個方面進行,然后與健康正常人體內腫瘤標志物的含量進行比較[3]。具體來說,主要對患者體內甲胎蛋白(AFP)、CA19-9以及糖鏈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等四種腫瘤標志物的含量進行檢測,檢測后對組間腫瘤標志物的陽性率進行對比[4]。
1.4觀察指標重點觀察患者血清中腫瘤標志物的含量,以及正常人體內的含量,對不同組別中腫瘤標志物的陽性率進行統計[5]。
1.5統計學處理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皎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
從檢查結果來看,肝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中甲胎蛋白(AFP)具有較高的含量,陽性率為85.2%;胃癌患者檢測中CA19-9的含量最高,而結腸癌患者的檢測過程中,癌胚抗原(CEA)的陽性率相對較高,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