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并以穴位敷貼為主治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方法對照組1采用中藥行穴位敷貼進行治療,對照組2以西醫(yī)方法治療,觀察組合用兩種治療方法。結果觀察組的臨床療效與相關考察指標均較兩對照組更令人滿意,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并以穴位敷貼為主治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中西醫(yī)結合;穴位敷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6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933-02在中國古代眾多的醫(yī)學典籍當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防病思想的可追溯到《黃帝內(nèi)經(jīng)》。此應算是我過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的早期理論。而支氣管哮喘為呼吸內(nèi)科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有資料顯示其發(fā)病率表現(xiàn)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其防治措施向來也是當代重點研究的醫(yī)學課題方向[1]。而我院在近些年將“冬病夏治”的治未病思想運用于本疾病的防治,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包括男女患者分別為61例和47例;年齡19-71歲,平均(48.411.3)歲;病程0.5-18年,平均(8.74.7)年。將此10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1與對照組2三組,36例/組,三組對應的全血比黏度分別為(5.22±0.79)、(5.38±0.8)和(5.42±0.94),血漿比粘度分別為(1.93±3.81)、(1.92±0.29)和(1.97±3.81)。三組患者組間比較性別、年齡、病程、哮喘程度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1采用自擬中藥制成的敷貼進行治療,治療時間選擇在三伏天,敷貼組方包括丹參30g、白芥子與元胡各24g、白附子18g以及生甘遂、細辛、洋金花、芫花、公丁香各15g等,將以上藥材合研成粉末后以姜汁和少許白酒調(diào)為稠狀,之后將其均分成6份并平攤于直徑約為6cm的牛皮紙上備用,在對華佗夾脊穴、雙側足三里穴及風池穴實施按摩5-10min后,將制得的敷貼貼在雙側心俞、肺俞、膈俞、腎俞等幾處穴位,用塑料布覆蓋后再以膠布固定好,敷貼時間1.5-2.0h,期間若患者感覺有局部發(fā)熱、脹痛、瘙癢以及觀察到有較小水泡出現(xiàn)的情況,均為正?,F(xiàn)象而無需做特殊處理,通??稍?d內(nèi)恢復正常,本法治療1次/年,2年一療程;對照組2主要采用西醫(yī)療法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的雙側定喘穴實施按摩,待患者自覺背部有發(fā)熱感后再采用6號針頭對該穴位行直刺,深度約3.3cm,當患者感覺到酸脹和麻木后分別在雙側各注射2ml丙種球蛋白,另外同時在雙側腋窩皮下各注射2ml轉移因子,核酸注射液2ml肌注;治療組同時采用以上兩種方法進行治療。三組患者在給藥的前后3d內(nèi)禁沐浴及同房,療程內(nèi)戒煙酒,并盡量不食用生冷、辛辣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對照組2與觀察組的治療時間與療程均同對照組。
1.3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在治療前后觀察并記錄患者咳嗽咳痰、氣喘以及肺部啰音等臨床表現(xiàn),照X線片,同時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顯效:咳痰、氣喘以及肺部啰音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有效:咳痰、氣喘以及肺部啰音有一定程度好轉;無效:咳痰、氣喘以及肺部啰音未見好轉甚至加重。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
2.1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三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有明顯不良反應,且肝腎功能均無異常,其中觀察組顯效19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為91.7%,觀察組1顯效15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72.2%,觀察組2顯效16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69.4%。觀察組與兩對照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全血比黏度為(4.74±0.91),血漿比粘度為(1.72±0.33),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水平,比較具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1的全血比粘度與血漿比黏度分別為(5.16±0.92)和(1.96±0.27),對照組2的全血比黏度與血漿比黏度分別為(5.23±0.92)和(1.94±0.33),兩對照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未得到明顯改善。3討論
支氣管哮喘為呼吸內(nèi)科的多發(fā)常見疾病,其病因與病機均比較復雜,臨床通常認為其病理特點多表現(xiàn)為高反應性與可逆性的氣道狹窄或是痙攣,臨床癥狀多見有發(fā)作性呼吸困難、咳嗽以及哮喘等。我國的中醫(yī)理論將其歸結為“哮證”、“喘證”或是“痰飲”的范疇。該病癥在長期發(fā)作的情況下,可致機體正氣不足,繼而因氣虛又可導致血瘀證,長伴有細胞免疫能力下降以及血黏度增加的病理征狀。
穴位敷貼是中醫(yī)眾多外治法之一,趁夏季未發(fā)病時,利用三伏天天氣炎熱,在背部腧穴敷以辛溫、逐痰、走竄的藥物,達到溫陽利氣、驅(qū)除肺中內(nèi)伏寒痰、補益人體陽氣的作用,最能充分體現(xiàn)出中醫(yī)治未病的學術觀念,特別對支氣管哮喘等這樣的冬季好發(fā)疾病,??蛇_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穴位敷貼是依靠藥物的性能,并借助“天之陽氣”扶助、激發(fā)人體陽氣,祛除體內(nèi)伏邪宿痰,從而減少疾病的反復發(fā)作另外,我們再將洋金花、芫花、丹參、白附子加入其中,再配以少量白酒調(diào)和,可共濟扶正祛邪、開竅逐飲、溫肺降濁、行散消痰、宣肺散寒、解痙定喘、通調(diào)水道、活血化瘀以及辛開苦降等諸多效果。另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也進一步正式,以上藥材還兼具有抗菌、抗敏、解痙、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基于本研究結果,筆者認為,西藥可在一定程度更有效地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進而可進一步幫助中藥隨穴入經(jīng)歸肺發(fā)揮治療作用,提示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并以穴位敷貼為主治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1]趙剛明.冬病夏治腧穴敷貼療法的臨床實踐與特殊病例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2,27(12):2482.
[2]宣麗華.中醫(yī)治未病與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防治支氣管哮喘[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0,45(10):75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