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臨床觀察研究分析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臂叢麻醉臨床療效。方法隨機抽取在我院接受手術醫(yī)治的患兒120例,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患者術中麻醉采取氯胺酮-芬太尼聯(lián)合麻醉,B組患者麻醉采取臂叢與氯胺酮-芬太尼復合進行。結果B組患者在清醒時間以及躁動現(xiàn)象明顯低于A組,并且藥物用量明顯少于A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兒在術中及術后均沒有出現(xiàn)任何麻醉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結論小兒臂叢與氯胺酮-芬太尼聯(lián)合進行麻醉效果良好,安全可行。
【關鍵詞】臂叢;氯胺酮;芬太尼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06-01
小兒麻醉觀察應用臂叢與氯胺酮-芬太尼復合的方法對手術患兒進行麻醉,并對其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分析,改變傳統(tǒng)單一用藥觀念,尋求更適合小兒麻醉的方法,減少術中及術后的不良反應,現(xiàn)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抽取我院收治的ASAⅠ-Ⅱ級120例小兒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有患者60例,其中男患兒32例,女患兒28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4.5±1.2)歲;B組有患者60例,其中男患兒31例,女患兒29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5±2.5)歲。手術前兩組患者均已接受全面的身體檢查,并且,年齡、體重、性別、身體狀況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術前禁食6h,術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5mg/kg、苯巴比妥鈉2mg/kg、肌注氯胺酮5mg/kg入室。取仰臥位,肩背墊一薄枕,不行氣管內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面罩吸氧2L/min,用多功能監(jiān)護儀連續(xù)監(jiān)測并記錄心率(HR)、呼吸率(RR)、脈搏氧飽和度(SpO2)等,開放靜脈通道后,兩組均咪達唑侖0.1mg/kg靜脈注射,A組氯胺酮100mg+芬太尼0.1mg+生理鹽水至20ml;B組先以0.5%-1%利多卡因2-6mg/kg(加1:200000腎上腺素)做肌間溝或腋路麻醉后,氯胺酮100mg+芬太尼0.1mg+生理鹽水至20ml,兩組均用微量輸注泵持續(xù)靜脈注藥。A組開始15min注速為5-15ml/h,之后維持在2-8ml/h;B組開始15min注速為2-8ml/h,之后維持在1-5ml/h,均根據(jù)術中情況調節(jié)注藥速度。術畢前5-10min停藥。
1.3觀察指標觀察麻醉期間患兒HR、RR、SpO2,術中、術畢觀察患兒體動反應、睫毛反射、溢淚、分泌物、呼吸及蘇醒時間等。
1.4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χ±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
術中兩組HR、RR、SpO2改變幅度比較兩種方法均能滿足手術需要,A組患者蘇醒時間、躁動現(xiàn)象、呼吸道分泌物均明顯高于B組。同時A組患者的HR、RR、SpO2的改變幅度也高于B組患者的HR、RR、SpO2,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討論
嬰幼兒呼吸道尚未發(fā)育完善,氣管較細,聲門下較狹窄,行氣管內插管全麻時,易損傷呼吸道及死腔增加,且導管內徑小,易被粘痰阻塞引起通氣不良和CO2積蓄,術后容易發(fā)生插管后氣管狹窄等。而嬰幼兒靜脈麻醉時若注意藥物配伍和用量,加強呼吸管理,亦可行非氣管插管全憑靜脈麻醉,從而免除了氣管插管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反應。
氯胺酮(K)是具有較強鎮(zhèn)痛作用的靜脈全麻藥,有心血管興奮,蘇醒期精神癥狀、躁動等并發(fā)癥,芬太尼(F)為短效強鎮(zhèn)痛藥,較大劑量有減慢心率,肌肉僵硬,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高濃度或大量局麻藥面臨直接神經(jīng)毒性作用的最大危險,以上藥物均不宜單獨作嬰幼兒靜脈麻醉。從觀察結果分析,小兒臂叢輔以氯胺酮、芬太尼麻醉是一種較理想的藥物配伍方法,大大減少了它們的副作用,各藥物間有協(xié)同相加作用,彼此取長補短。用最小的劑量達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因此,小兒臂叢麻醉輔以氯胺酮-芬太尼是一種安全、有效、可靠的麻醉用藥方法。參考文獻
[1]蔣豪.當代麻醉學[M].6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99.
[2]李芬.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qū)域麻醉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9):1556-1557.
[3]盛卓人,王俊科.實用臨床麻醉學第四版.科學出版社,2009:696,702,703,704.
[4]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7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