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微彈簧圈性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和有效護理方法。方法隨機選擇2011年12——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行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對患者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和總結,探討精心護理對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結果70例患者中,除了2例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為動脈瘤破裂大出血搶救無效死亡外,68例患者病情全部好轉。顱內動脈瘤腔達100%、95%、90%分別有48例、13例、7例。在1年隨訪過程中,未有嚴重并發(fā)癥或者再出血現(xiàn)象,患者滿意度較高。結論在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整個過程中給予精心護理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5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89-01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一種嚴重疾病之一,若患病后沒有及時治療,一旦動脈瘤出現(xiàn)破裂出血,那么可能會造成患者直接死亡,所以,在發(fā)病后應該及早到醫(yī)院診治。為了分析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護理效果,本研究對7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效果進行詳細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1年12——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行顱內動脈瘤栓塞術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80歲,平均年齡49歲。所有患者均經過CT檢查、X線檢查等影像學檢查確定為網膜下腔出血,且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的診斷下,可以判斷所有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根本病因為顱內存在動脈瘤。動脈瘤的最小直徑為3mm,最大直徑為22mm,其中直徑在3mm-5mm之間17例,直徑在6mm-10mm之間38,直徑在11mm-22mm之間15例。使用Hunt和Hess分級法對動脈瘤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狀態(tài)進行分級結果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分別有16例、32例、17例、5例。
1.2治療方法首先,給予全身麻醉后性腦血管造影。在麻醉起效后開始進行腦血管造影,通過影響準確觀察患者全腦血管的走向和循環(huán)情況,以及動脈瘤所在位置及其周圍組織結構情況等。其次,置入導引導管和微導管。導引導管是作為微導管植入的一個引路導管,所有在置入導引導管過程中必須要一次性就能夠知道動脈瘤腔內,如此能夠方便微導管順利進入動脈瘤腔[1]。第三,使用彈簧圈并將動脈瘤取出。選擇一個直徑大小等于或者大于動脈瘤直徑大小的專用彈簧圈,使用彈簧圈具有的閉塞血液作用將動脈瘤與承載動脈瘤組織的血循環(huán)隔斷,防止動脈瘤擴大破裂。在血循環(huán)被隔斷且導管造影已開始顯示彈簧圈已經將整個動脈瘤填滿后,將整條微導管快速取出。給予相應的術后傷口消毒處理后將患者安全送回病房休養(yǎng)。
1.3護理方法
1.3.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由于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非常高,很多患者在未開始手術或者手術后都有可能出現(xiàn)出血死亡,所有很多患者一般在確診后均會表現(xiàn)出緊張、絕望、恐懼等不良心理,而這種消極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療。所以,在確診后,護理人員應該第一時間安撫患者情緒,耐心且詳細的給患者講解顱內動脈瘤栓塞手術的優(yōu)勢和治療的意義,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更好的配合醫(yī)生手術[2]。②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在手術前2h內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如血壓變化情況,意識變化情況、瞳孔變化情況以及呼吸狀態(tài)變化情況等,確?;颊咴跍蚀_手術這段時間內,身體各種功能都處在正?;蛘咦罴褷顟B(tài)。③藥敏檢查和抗感染治療。在手術2h內對患者身體各種指標進行檢查,如常見的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檢查等,同時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藥物過敏檢查,比如盡享碘過敏試驗檢查。同時,為了防止手術感染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護理人員還需要嚴格按照醫(yī)生的囑咐給予患者適當?shù)目垢腥局委煛G胰艋颊叽嬖陔娊赓|紊亂或過度緊張血壓升高或者身體嚴重抽搐等問題時,護理人員應該盡快幫助患者調整,完成各項基礎治療和護理工作。
1.3.2術中護理①給予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麻醉和無菌護理。首先,要求患者取仰臥位,身體自然放松,頭慢慢枕到托內。然后護理人員對患者全身皮膚進行詳細檢查,查看是否有存在過敏或者抽搐現(xiàn)象并及時解決。其次,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心電監(jiān)護,建立一個專用的靜脈通道,同時給予患者麻醉和吸氧治療。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無菌操作,所有手術物品均要做好消毒并放在專用的無菌臺上。②按照醫(yī)生囑咐正確的注射肝素和魚精蛋白。完成微導管穿刺后,護理人員在醫(yī)生要求下給予患者注射相應的肝素,肝素注射量按照1kg=1mg來確定。整個手術過程需要不斷的追加肝素注射,一般是以每小時10mg的量追加。在拔出微導管后還需要同時注射一次肝素和魚精蛋白后才能夠進行傷口包扎。③手術前必須要了解電解器的正確使用方式,確保手術過程中熟練的使用電解器,更好的協(xié)助醫(yī)生完成電解彈簧圈的工作。④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在包扎完成后需要對患者的瞳孔變化情況、呼吸變化情況、肢體溫度情況以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等進行密切觀察。待患者意識開始復蘇且脈搏、血壓逐漸恢復正常后,幫助患者掖好被角并將患者安全送回病房。
1.3.3術后護理①常規(guī)護理。術后將患者安全運送回病房,繼續(xù)給予患者心電圖監(jiān)視和吸氧治療。在手術接觸6h內必須要求患者進食,且手術結束24h內應該盡可能不要隨意亂動,安靜臥床休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出現(xiàn)惡心嘔吐、意識模糊、瞳孔變大或者肢體有抽搐現(xiàn)象等,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如血栓,從而及時呼叫醫(yī)生搶救。若病情比較緊急,那么必要時還可以立即使用阿司匹林等能夠抑制血小板形成的藥物進行急救治療。另外,還需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穿刺位置情況,若發(fā)現(xiàn)有紅腫或者滲血情況,那么應該第一時間通知醫(yī)生及時診治。由于在手術結束麻醉藥開始消散后,穿刺部位一般均會有刺痛感,所以這時護理人員應該按照醫(yī)生的囑咐給予患者適量的止痛藥。②體征觀察護理。術后的密切觀察護理對于促進疾病的快速治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手術接觸48h內需要護理人員24h密切觀察患者體征變化,主要是為了預防患者在術后仍有嚴重出血導致死亡現(xiàn)象出現(xiàn)。另外,在體征觀察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該囑咐患者食用流質食物,盡量在手術1d后就能恢復正常排便[3]。③并發(fā)癥預防與護理。微彈簧圈性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動脈瘤破裂、血栓栓塞和動脈痙攣。這三種并發(fā)癥中,動脈破裂是最危險的一種并發(fā)癥,能夠在短時間內造成患者搶救無效死亡。而目前,臨床上預防動脈瘤破裂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血壓有升高跡象,那么必須立即進行血壓調控;血栓栓塞是三種并發(fā)癥中發(fā)生率最高的一種。形成血栓栓塞的原因比較多,如血液高凝固或者腦血管痙攣等。目前,預防和控制血栓栓塞的最有效方法是手術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規(guī)程進行操作,并密切觀察患者意識以及瞳孔的變化,一旦出現(xiàn)瞳孔放大或者意識障礙現(xiàn)象,那么必須要快速進行CT檢查確診血栓栓塞然后給予相應控制措施。2結果
70例患者中,除了2例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為動脈瘤破裂大出血搶救無效死亡外,68例患者病情全部好轉。顱內動脈瘤腔達100%、95%、90%分別有48例、13例、7例。在1年隨訪過程中,未有嚴重并發(fā)癥或者再出血現(xiàn)象,患者滿意度較高。3體會
微彈簧圈性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理是通過將微導管將微彈簧圈運送至動脈瘤腔內,隔斷動脈瘤與承載動脈瘤組織,并使用彈簧圈填塞動脈瘤,防止其繼續(xù)擴大或破裂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相對傳統(tǒng)的開顱夾閉動脈瘤手術而言,這種手術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且可控制性強的特點,能夠較好的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以上研究可知,嚴格按照標準規(guī)程進行手術,并在手術過程中給予精心且默契的配合護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愈率。參考文獻
[1]裴秀艷,趙惠敏,冷秋.微彈簧圈栓塞術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護理配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14(35):114-115.
[2]輔小芹,丁蓉,湯琪春,何月紅,陳茂剛,李君.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護理[J].海南醫(yī)學,2010,41(21):748-749.
[3]輔小芹,丁蓉,湯琪春,何月紅,陳茂剛,李君.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護理[J].海南醫(yī)學,2010,30(2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