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我院NICU患兒聽力篩查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我院的聽力篩查制度提供指導依據(jù)。方法對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1512例患兒應用AABR進行初篩、復篩,復篩未通過者行ABR、ASSR、DPOAE、聲導抗檢查確診是否有聽力損害。結果1512例患兒初篩未通過298例,初篩未通過率19.71%,所患疾病前五位依次為早產、肺部疾病、黃疸、窒息、敗血癥,接受復篩者74例,復篩率24.83%,復篩未通過6例,復篩未通過率8.11%,其中3例為肺部疾病,2例窒息,1例敗血癥,5例轉診至我院聽力診斷中心,轉診率83.33%,2例確診聽力障礙,確診率40%,其中1例為聽神經(jīng)病,2例皆為窒息患兒。結論我院NICU復篩率低,應加強宣教,窒息為聽力損害的第一高危因素,應積極預防。
【關鍵詞】NICU;聽力篩查;聽力損害;ABR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3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83-02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國外的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兒中,雙側聽力障礙的發(fā)生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極重度聽力障礙的發(fā)生率為0.1%[1],NICU患兒聽力障礙發(fā)生率2%-4%[2]。我國現(xiàn)有0-7歲聾兒80萬人,每年以3萬名的速率遞增[3]。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根本目的是“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并最大限度地使兒童、家庭和社會受益[4]。我院作為衡陽市的聽力診斷機構,負責本市所有機構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管理和指導工作,了解我院NICU患兒的聽力篩查狀況,能夠為進一步完善我院及我市的聽力篩查制度提供指導依據(jù)。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NICU的患兒1512例。
1.2方法
1.2.1聽力篩查方法初篩和復篩均用NATUS公司的ALGO3i AABR儀進行篩查,初篩時間為入院后5-7天,病情嚴重者為出院前1-2天,復篩一般在出生后42天。復篩未通過者轉我院聽力中心進行確診。
1.2.2確診方法復篩未通過者在我院聽力檢測中心行ABR、ASSR、DPOAE及聲導抗檢查,根據(jù)結果綜合分析,確診聽力障礙患者。2結果
2.1初篩結果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NICU入住的1512例患兒,全部接受聽力篩查,未通過者298例,初篩未通過率19.71%。
2.2復篩結果298例初篩未通過者中74例接受復篩,復篩率24.83%,復篩未通者6例,復篩未通過率8.11%。
2.3確診結果6例未通過者5例轉診至我院聽力中心進行診斷,轉診率83.33%,其中2例確診為聽力障礙,確診率40%,2例皆為窒息患兒,其中1例確診為聽神經(jīng)病伴重度耳聾,另1例為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聾。3討論
一些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對早期發(fā)現(xiàn)和干預聽力障礙,促進聽力障礙患兒的語言等神經(jīng)精神發(fā)育是十分有效的[1]。根據(jù)我國當前的國情,以醫(yī)院為基礎,采用耳聲發(fā)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相結合作一線篩查的模式為宜[1]。對NICU的新生兒,不但聽力損失的患病率要較普通病房高得多,更重要的是諸如聽神經(jīng)病等神經(jīng)傳導障礙疾病大多集中在此,所有首先用AABR篩查,以避免假陰性[3]。
本研究中復篩率過低,以致無法準確統(tǒng)計NICU的聽力障礙發(fā)病率,但據(jù)現(xiàn)有數(shù)字估計約在0.5%左右,低于文獻報道的2%-4%,這可能與不同研究機構NICU的入院指征控制不同有關,入院指征控制嚴格者發(fā)病率可能會更高。本研究中2例聽力障礙患兒病因皆為窒息,由于窒息患兒,特別是重度窒息患兒,多伴有缺血缺氧性腦病,導致患兒智力下降,從而影響聽力干預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預防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同時,我們應該加強宣教,使患兒家長認識到聽力篩查的重要性,提高復篩率,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聽力障礙,早期干預。參考文獻
[1]沈曉明,卜行寬.新生兒聽力篩查.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25.
[2]American Acadeemy of Pediatrics-task force on newborn and infant hearing.Newborn and infant hearing loss: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g.Pediatrics,1999,103:527.
[3]韓東一,翟所強,等.臨床聽力學(第二版).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2:468.
[4]Jack Katz,韓德民.臨床聽力學(第五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