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01年起,國家在中小學推行的新課改已有十余年了,并呈現(xiàn)了一定的效果。新課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十年不足以斷論新課改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是十年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也是反思與調整的契機,我們要根據(jù)事實總結出新課改的得與失,進而及時地調整改革的措施和策略。
關鍵詞 課程改革 考試制度 教育家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一、新課改的成果
(一)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2011年8~9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中國教育網(wǎng)合作,開展了教師對新課改的評價網(wǎng)絡調查,針對新課改后您覺得您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的提問回答改變很大的占9.8%,有較大改變的占22.5%,有一定改變的占51%,沒有多少改變的占17%,在主要教學方式上,以啟發(fā)教學為主的占52%、以小組討論為主的占26%,以教授為主的僅占22%,顯示教師能夠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改變課堂,啟發(fā)式教學比例明顯提升。
(二)教師對新課改的理念有較高的認同度。
問卷涉及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認同度和十年新課改的總體評價問題,從評價結果來看,對于新課改的理念,21%的教師持“很認同”,53%的教師持“認同”,即74%的教師認同新課改的理念并且深入人心,在對“您所在學校新課程改革開展的怎樣”的回答中認為“非常積極”的占15.8%、“比較積極”的占47.4%豍,即一半以上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新課改在本校的得到積極地開展??梢娦抡n改的理念和實踐在教師心目中的正面評價是較高的。
(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提高。
以往的課堂通常是教師在臺上講得口干舌燥,臺下的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上課時目瞪口呆、心猿意馬、開小差,下課時打鬧嬉戲,異常瘋狂。而新課改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前預習并合作交流,課堂展示成果,探究問題,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必要時做出點撥。新課改實施了十年,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不斷得到強化并使教育領域開始對課程進行系統(tǒng)的認識,這些變化不斷地引發(fā)社會各界對新課改的認識,同時也不斷提高人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
(四)家長對新課改的反應趨于理解。
新課改初期大部分家長對改革持懷疑態(tài)度,“作為一名老師,我關注‘新課改’;作為一名家長,我更關注與之配套的高考政策”。 這是一名高中教師同時又是一名高一孩子的家長關于新課改所吐露心聲,“家長們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不論怎樣改,也改變不了家長的心愿?!庇泻芏嗉议L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由于新課改下學校教學、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環(huán)境與改前大不一樣,如果孩子一旦適應了會影響成績;也有一大部分家長疑問課程改了,高考制度會不會變,對孩子的高考成績和上大學有沒有影響。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學校通過“改革開放日”、“與課改同行”等活動調動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社會新聞媒體對新課改的實驗成果也不斷地宣傳,家長在新課改的實施中看到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在提高,主動性在增強,開始認可并支持新課改實驗。
二、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一)對新課改的誤解。
在新課改中對老師批評最多的是“講得多”,有的專家甚至說,講課超過15分鐘就是灌輸;課堂教學中常常有人把學生的活動看作衡量有效教學的尺度;也有人認為新課改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才能有好的效果并且要打破講臺,講臺是阻隔師生交流的鴻溝……
講多了就是“灌”、活動是一切講臺是阻隔師生交流的鴻溝、你講我聽就是教師為中心,這些對新課改的誤解造成教師過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對自主學習下的學生放任自流而忽略對行為、知識的相應規(guī)范,最終造成信息資源的浪費,因此對于一些新課改的問題必須做出深刻探討,通過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以求得對課程改革獲得更深更準確的認識。
(二)評價與考試制度體制與改革不匹配。
課程改革了可是舊的評價體制還存在,社會對高中教學的評價,大多只盯著有多少學生考入大學、有多少學生上了本科線,又有多少學生進入了北大、清華等名校。學校面對社會的壓力和家長的“望子成龍”的心理對教師工作的評價與學生的應試成績掛鉤,因此新課程改在實施過程中“模樣”變得似是而非,如果沒有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新課改的一切理念與目標都將會落空,因此當前需要注重對評價與考試制度的研究,探索能夠結合實踐、適宜社會發(fā)展與學生發(fā)展特點的評價方式,同時加快高考制度的改革步伐,突破這一改革瓶頸;深化中考和小升初入學制度的改革,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三)學校和教師改革動力發(fā)揮不夠充分。
我國新課改的推進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動員方式,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相對不足。杜郎口中學、新絳中學等一系列民間課改案例的出現(xiàn),啟示我們一場實質性的教育改革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部署與推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探索與實踐,而這種動力機制主要源自那些改革者的內心。改革者要有不甘平庸、熱愛教育、追求理想、敢于創(chuàng)新的“教育家精神”;要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影響力;因此我們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中走教育家辦學示范影響、學校領導響應、教師積極參與的重要方向。當然政府的功能很重要:提供教師培訓、資金支持等有效保障條件,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有效的反饋和評價機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調整改革策略?!?/p>
(作者:鄭州大學教育系2010級教育學專業(yè))
注釋:
豍王麗,張俊列,薛文俊 新課改:來自教師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楊東平.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 (2012)[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66-68
[2]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社,2002.55-56
[3]楊占蒼.新課改帶來的七大變化[N].中國教育報,2003.1.7
[4]王玉貴.新課改如何用對高考[N].南充日報,2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