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過程中,由專門的機構或人員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家庭環(huán)境、犯罪成因、監(jiān)護教育條件以及案發(fā)后表現(xiàn)等情況進行調查,形成書面報告,為司法機關公正合理地懲罰、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參考。社會調查制度是刑罰個別化的要求,體現(xiàn)了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懷與保護,貫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關鍵詞 未成年 刑事 調查
中圖分類號:D916.3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社會調查制度的現(xiàn)狀
(一)實行社會調查的法律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編特別程序第268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jù)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2001年)第21條規(guī)定:開庭審理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xiàn)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制作書面材料提交合議庭。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關社會團體組織就上述情況進行調查或者自行進行調查。
(二)社會調查的對象與主體。
根據(jù)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社會調查的對象一般為實施涉嫌犯罪行為時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隨著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上升,在做好未成年犯罪案件社會調查的同時,可以考慮將18至25周歲的青少年也納入社會調查的范圍內。
在社會調查員主體的確定上,該工作主要由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組織人員實施,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1)自行指派內部人員聯(lián)合相關部門開展社會調查;(2)委托相關社會團體如共青團、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等承擔該項工作;(3)聘請熟悉相關法律、法規(guī),有一定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熱心未成年人工作的人員作為專職社會調查員;(4)由法律援助律師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請的律師開展社會調查。
二、貫徹社會調查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一)對外地戶籍未成年人開展社會調查難。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口流動加劇,在這些地區(qū),外來人員犯罪率居高不下。如果一味要求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均需制作社會調查報告,會導致訴訟成本過高,且受時間限制,導致外地戶籍和非常住本地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困難重重。
(二)社會調查主體資源短缺。
基層司法行政機構在辦案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比如基層檢察院的辦案部門,案多人少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而開展社會調查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長期委托其他機構和個人也需要進一步的部門溝通和制度完善。此外,社會調查員基本上都是跨行作業(yè),難免專業(yè)化程度不高,影響社會調查的深入性和結論的可靠性,專業(yè)化社會調查員極度稀缺。
(三)社會調查報告質量有待提高。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各地對于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仍處于摸索階段,導致社會調查報告的質量良莠不齊。比較突出的問題有,社會調查報告過于形式化,僅僅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犯罪前后表現(xiàn)等方面粗略詢問,沒有做深入調查和分析,內容簡略,流于形式。還有一些社會調查報告?zhèn)€人傾向性較為嚴重,沒有以中立、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調查,此類社會調查報告當然無法為法院審判提供客觀公正的意見。
(四)社會調查報告性質不清。
關于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屬性,理論上沒有明確定性,實踐中也存在很大的爭議。有觀點認為社會調查報告屬于證據(jù)的一種,符合證據(jù)客觀性、關聯(lián)性、真實性的要求,并且能對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現(xiàn)、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xiàn)等因素加以印證,從而影響量刑。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具有主觀性,且社會調查報告與案件事實之間并不存在客觀、必然的聯(lián)系,故不能稱之為證據(jù),只能作為量刑的參考。
三、關于完善社會調查制度的思考
(一)如何明確社會調查的范圍。
社會調查范圍的確定,一方面應當讓社會調查沖破地域限制;另一方面應當擺脫可能判處刑期的束縛。
對于外地戶籍與非常住本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社會調查,如果因為訴訟的高成本和不方便而將他們排除在外,難免會影響法律的公平正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異地委托的形式展開社會調查。即委托未成年人戶籍地或常住地的司法行政機關指派或聘請社會調查員制作社會調查報告。這樣,就可以將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均納入社會調查的范圍之內,確保公平。
但是不是所有未成年人犯罪都應該進行社會調查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有些觀點認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才應適用社會調查制度,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社會調查的目的應當是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長背景、犯罪成因、一貫表現(xiàn)、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從而為法院量刑提供一定的依據(jù),而非一味要求從輕、減輕處罰以達到緩刑、免于刑事處罰或不起訴的目的。且鑒于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注,將社會調查制度束縛在刑期里實屬錯誤,我們應當對每一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深入剖析,對未成年人的品性作出準確的評判。
(二)如何培育專業(yè)社會調查員、完善監(jiān)督制約機制。
現(xiàn)階段的社會調查員大多數(shù)是跨行作業(yè),社會調查也成為了臨時性工作,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的長遠發(fā)展看,相關部門應當著手建立或扶植專業(yè)的社會調查員培訓機構,進行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方面的專業(yè)培訓,如有必要,可以設立社會調查員專業(yè)資格證書,讓社會調查員擁有國家認可的專業(yè)資格,這樣無論對于社會調查員的法律地位還是社會調查報告的可靠性甚至是對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培育出專業(yè)化社會調查員的以后,或者是仍由臨時社會調查員擔當重任的現(xiàn)在,對社會調查員在調查過程中的監(jiān)督一定是個重要的話題。鑒于社會調查報告對未成年被告人在量刑上的影響,充分關注社會調查報告的客觀真實性要求我們完善監(jiān)督制約機制。(1)司法行政機關監(jiān)督制約。明確公檢法對相應各階段的社會調查工作有監(jiān)督義務。(2)回避制度。明確有親屬或利害關系的社會調查員應當回避。(3)兩人以上調查制度。明確應當由兩名以上調查人員進行社會調查。(4)法庭質證。明確社會調查報告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控辯雙方提出意見。
(三)如何提升社會調查報告質量。
要提升社會調查報告的質量,首先必須提升調查員的素養(yǎng),其次必須加強監(jiān)督,最后應當規(guī)范調查報告內容。
提升調查員的素養(yǎng)和加強監(jiān)督在第二點中有所體現(xiàn),主要是培育專業(yè)化社會調查員和完善各方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規(guī)范調查報告內容不應死板地確定一個模板,將各項內容往里套,這樣容易使社會調查流于形式。調查方式和內容都可以靈活機動,但主要內容仍然要完善、有深度。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應當包含兩部分,一是個人情況,二是據(jù)此提出的意見。調查報告應當附有證明調查報告內容的材料,提出的意見要明確,對未成年人的犯罪成因、悔罪態(tài)度、人格品性論證分析。內容應當客觀、中立,既要收集對其有利的材料,也不可選擇性忽視對其不利的材料。
(四)如何界定社會調查報告的性質。
對于實踐中對于社會調查報告性質的爭議,筆者較為認同第一種觀點,即社會調查報告屬于證據(jù)的一種。
首先,社會調查報告雖然是由個人撰寫,并提出意見,但是調查員提出的意見是基于前期的社會調查所得,在做好調查員培訓和監(jiān)督制約的基礎上,我們有理由相信調查情況及結論是能夠達到客觀真實的要求的,可以作為特殊證人證言使用。如果今后社會調查員具有專業(yè)資質,亦可以作為鑒定意見。
其次,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雖然與案件本身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與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有很大聯(lián)系,法庭可以此作為是否從輕處罰的重要依據(jù)。作為證據(jù)的社會調查報告可以進行法庭質證,必要時,調查人員也可以出庭接受問詢,這樣有利于社會調查報告結論的客觀真實。此外,社會調查報告作為證據(jù)使用可以對社會調查活動進一步監(jiān)督,如果社會調查員弄虛作假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偽證罪?!?/p>
(作者單位:海門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