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ICU真菌感染的特點并分析氟康唑治療的效果。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ICU 120例真菌感染患者資料,對真菌感染的誘發(fā)因素、分布及種類進行分析;并分析氟康唑和兩性霉素B對真菌感染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結(jié)果 我院ICU真菌感染的發(fā)生率為8.23%,導(dǎo)致發(fā)生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為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霧化吸入、長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ICU真菌感染常見于肺部,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統(tǒng),其中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病原菌。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谷丙轉(zhuǎn)氨酶、膽紅素以及直接膽紅素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 > 0.05)。 結(jié)論 ICU真菌感染有其自身特點和誘發(fā)因素;采用氟康唑早期治療真菌感染療效確切,無明顯肝臟損害和不良反應(yīng)。
[關(guān)鍵詞] 重癥監(jiān)護室;真菌感染;氟康唑;治療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19 [文獻標(biāo)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8-0158-03
重癥監(jiān)護室(ICU)中患者一般病情較重、免疫功能較低、體質(zhì)較弱,同時長期使用抗菌藥以及創(chuàng)傷性檢查和治療如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引流、穿刺檢查等,使得其醫(yī)院內(nèi)真菌感染發(fā)病率高于一般病房,且一旦發(fā)生感染,病情十分危重,不僅影響治療,也會嚴重干擾疾病的預(yù)后。氟康唑是臨床上常用的雙三唑類真菌治療藥,可以抑制麥角固醇的合成,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達到治療目的。通過研究ICU長期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探索真菌感染的治療措施,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療成本。本文對我院ICU的120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就氟康唑?qū)φ婢腥镜男Ч桶踩赃M行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07年5月~2011年10月來我院ICU治療的120例真菌感染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齡27~82歲,平均(54.5±19.5)歲。所有患者均有較重的原發(fā)病癥,其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33例、多臟器功能衰竭25例、腦外傷手術(shù)17例、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shù)18例、感染性休克8例、心血管疾病8例、肝癌切除術(shù)5例、大面積燒燙傷3例、血液病2例、化膿性腦膜炎1例。將120例真菌感染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住院時間上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真菌感染診斷標(biāo)準(zhǔn)[1]
將ICU住院患者的尿、血、痰、糞便、呼吸道分泌物等進行真菌培養(yǎng),進行陽性判斷;或者涂片檢查出有大量菌絲或孢子,并伴隨一定的臨床表現(xiàn)。以間隔24 h同一樣本培養(yǎng)同一真菌兩次以上為陽性。
1.3 治療方法
采用對照分析方法,觀察組采用氟康唑預(yù)防,第1天靜滴氟康唑400 g/d,第2天調(diào)整劑量200 g/d;10天后改為口服,(100~200) mg/d,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靜滴兩性霉素B,首日劑量5 mg,第二天調(diào)整劑量至(30~50) mg/d,以控制感染為宜,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4周后對觀察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 結(jié)果
2.1 真菌感染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
同期ICU共住院患者987例,其中120例發(fā)生真菌感染,感染率為8.23%;同時發(fā)現(xiàn),導(dǎo)致發(fā)生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為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霧化吸入、長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見表1。
2.2 真菌感染分布及分類
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肺部是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共87例,其中合并泌尿道感染45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9例,合并口腔感染11例,合并胃腸道感染7例。單純胃腸道感染17例,泌尿道感染8例,腹腔感染5例,顱內(nèi)感染3例。
從所有真菌感染的患者中分離出209株真菌,其中痰液檢測出112株,尿液67株,糞便13株,血液10株,腦脊液7株。從菌種分布分析發(fā)現(xiàn),白色念珠菌113株(54.0%),白假絲酵母49株(23.5%),光滑念珠菌17株(8.1%),曲霉菌11株(5.3%),熱帶假絲酵母8株(3.8%),鐮孢菌2株(1.0%),其他9株(4.3%)。
2.3 治療結(jié)果
采用氟康唑治療的60例真菌感染患者中有56例臨床癥狀消失,真菌培養(yǎng)陰轉(zhuǎn),有效率為93.3%,3例死亡(5.0%),患者死因均為真菌性敗血癥;用兩性霉素B治療,48例真菌培養(yǎng)陰轉(zhuǎn)(80.0%),死亡11例(18.3%);患者死因:真菌性敗血癥3例,多功能性器官衰竭8例,見表2。
2.4 膽紅素與肝功能變化
觀察組采用氟康唑無明顯胃腸道反應(yīng),患者耐受好,少量患者出現(xiàn)腹瀉、嘔吐、腹脹等不良反應(yīng)。在治療4周后檢查患者肝功能,將谷丙轉(zhuǎn)氨酶、膽紅素以及直接膽紅素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組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 > 0.05),見表3。
3 討論
ICU真菌感染有高院內(nèi)感染率、低臨床診斷率、低實驗室診斷率等特點。研究發(fā)現(xiàn)[2],在ICU真菌感染中,念珠菌的死亡率約40%,其次為腸球菌32%、金黃色葡萄球菌25%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21%。臨床上,念珠菌已成為第4位常見醫(yī)院血液感染的致病菌[3]。高達83%的傳播性念珠菌患者無法準(zhǔn)確和及時診斷,其中50%是在死亡之后解剖診斷才被發(fā)現(xiàn),因此對真菌感染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提前診斷、預(yù)防和治療感染,降低死亡率[4]。本研究ICU住院患者中有120例發(fā)生真菌感染,感染率8.23%,患者感染在各種年齡段中均有出現(xiàn),其中以老年患者最為多見,且患者多存在嚴重的基礎(chǔ)疾病。對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后發(fā)現(xiàn),92.5%的患者有氣管插管或霧化吸入等侵入性操作。此外,100%患者使用抗生素2周以上,81.7%的患者食用糖皮質(zhì)激素1周以上,與國內(nèi)外報道相當(dāng)[5,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ICU真菌感染常見于肺部,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統(tǒng),這可能與患者氣管插管切口或留置導(dǎo)尿管,破壞了呼吸道和尿道的防御屏障有關(guān)[7];此外,ICU患者多數(shù)需要長期臥床,導(dǎo)致痰液和尿液潴留,從而增加了肺部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幾率。有研究發(fā)現(xiàn)條件致病菌是常見的真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最為常見[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白色念珠菌113株(54.0%),是主要的病原菌,與報道一致。但其他致病菌也占了很大比例(46%),因此在選擇治療藥物時,需要注意真菌種類的變化,并及時調(diào)整藥物。
真菌感染的死亡率很高,需要早期診斷和治療。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主要是氟康唑、氟胞嘧啶和兩性霉素B等。氟康唑是雙三唑類真菌感染治療藥,它可以抑制麥角固醇的合成,增加真菌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死亡達到治療效果[9-11]。有報道發(fā)現(xiàn)[12],少數(shù)使用氟康唑的患者會出現(xiàn)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膽紅素升高的現(xiàn)象。在本研究中僅少量患者出現(xiàn)腹瀉、嘔吐、腹脹等不良反應(yīng)。與兩性霉素B相比,谷丙轉(zhuǎn)氨酶、膽紅素以及直接膽紅素未見升高,無明顯的肝細胞毒性,且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93.3% vs 81.7%),說明氟康唑早期治療真菌感染療效確切,無明顯肝臟損害和不良反應(yīng)。
綜上,真菌感染重點在于預(yù)防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需要加強無菌教育,做好隔離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同時避免過多的機械損傷,減少導(dǎo)管的留置時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氟康唑在治療真菌感染中不良反應(yīng)低、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與治療原則(第三次修訂)[J]. 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0,49(5):451-454.
[2] Horbach R.,Navarro-Quesada AR.,Knogge W,et al. When and how to kill a plant cell: infection strategie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Special Issue: Quantitative disease resistance and fungal pathogenicity in Triticeae)[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11,168(1):51-62.
[3] Iqbal J,Siegrist JA.,Nelson JA, et al. Fungal endophyte infection increases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utheastern USA tall fescue stands[J]. Soil Biology amp; Biochemistry,2012,44(1):81-92.
[4] 賴月平,邱志堅. 肺部真菌感染54例臨床分析[J]. 重慶醫(yī)學(xué),2010,39(13):1691-1692.
[5] 張凌男. 肺癌化療后繼發(fā)真菌感染的CT特點[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xué)雜志,2011,21(8):1576-1578.
[6] Oliveira PM,Mauch A,Jacob F,et al. Fundament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t;igt;Fusariumlt;/igt; infection on quality and ultrastructure of barley mal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2,156(1):32-43.
[7] ZHAO Qiu,LIAO Jiazhi,QIN Hua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ERCP and naobiliary drainage for biliary fungal infection - A report of five cases of severe combined bacterial and fungal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5(4):427-430.
[8] Narvankar DS,Singh CB,Jayas DS,et al. Assessment of soft X-ray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fungal infection in wheat[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103(1):49-56.
[9] Lu LX,Zhou F,Zhou Y, et al. Expression profile analysis of the 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genes in rice and their responses to phytohormones and fungal infection[J]. Plant Cell Reports,2012,31(7):1173-1187.
[10] 覃文周. 臨床標(biāo)本的真菌培養(yǎng)和藥敏分析[J]. 廣西醫(yī)學(xué),2010,32(1):116-117.
[11] 張莉莉,連桂真,黃新華,等. 40例院內(nèi)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 內(nèi)科,2008,3(5):689-690.
[12] 崔娜,劉大為,王郝,等. CD8+T細胞亞群對免疫抑制重癥患者肺部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早期預(yù)測價值[J]. 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2012,92(18):1253-1258.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