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切縫掛線術與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我院2010年1~ 6月收治的80例復雜性肛瘺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A組給予切縫掛線術治療,B組給予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 A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B組,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P < 0.05)。 結論 對于復雜性肛瘺患者采取切縫掛線術治療 ,效果明顯,術后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復雜性肛瘺;切縫掛線術;切開掛線術
[中圖分類號] R657.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8-0127-02
復雜性肛瘺在肛腸科屬于常見疾病,臨床中常常采取手術治療,但是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且復發(fā)率也比較高,如何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成為臨床醫(yī)師們關注的重點。因此,如何有效地選取手術方式對該病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1]。本文對我院2010年1~6月收治的80例復雜性肛瘺患者分別采取切縫掛線術和切開掛線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從而合理為該病的治療提供參考,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 ~ 6月收治的80例復雜性肛瘺患者,并將其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A組40例 ,男 22例,女 18例, 年齡 20~60歲,平均 (44.2±2.5)歲。病程 為0.5~7年,平均 (3.2±0.3)年。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25例,低位復雜性肛瘺患者15例;B組40例 ,男 20例,女 20例, 年齡 21~61歲,平均 (43.6±2.6)歲。病程 為0.5~6.8年,平均 (3.7±0.2)年。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24例,低位復雜性肛瘺患者16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和病程時間等比較無明顯的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切縫掛線手術方法 A組患者術前1d服用緩瀉劑,并進行腸道的準備工作。所有患者均采取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并取患側臥位。然后對患者的肛門附近和會陰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 擴肛,并進行直腸的指診,探查其內痔的位置并進行美藍試驗, 確定內痔位置和管走向,進一步明確瘺管和肛門括約肌之間的關聯(lián)。采取球頭探針從患者的外口緩慢向內探入,并從其內口穿出,并在探針的尾部拴上一根橡皮筋,而從患者肛門內徹底拔除探針,并讓橡皮筋能夠有效地穿過瘺管。同時,由外口引出橡皮筋,并順著探針切開內外口的皮膚, 3.0%的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并做好創(chuàng)傷面的止血處理。最后采用7號絲線進行全層對應縫合 , 在掛線位置給予油紗條處理,并外敷無菌的敷料[2]。
1.2.2切開掛線術方法 B組患者予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 且術前準備、麻醉方法及檢查均參照A組的操作方法。然后在齒線以下的主管道V形切開,并在齒線以上的高位管道置入球頭探針,在其尾部拴上一根橡皮筋,從其內口拉出到腸外做結扎處理。同時,在支管外口作一放射狀的切口,止血鉗破壞其支管道,便于引流。最后用橡皮筋將患者的主支管和支管間的切口進行結扎處理,其余的操作參照A組方法[3]。
1.3觀察指標
此次臨床研究觀察的指標主要有臨床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4療效評定
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主要依據(jù)其臨床檢查情況進行綜合的評估[4],分為3個等級:①痊愈:治療后患者的傷口及時愈合,并且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療后患者傷口能夠愈合但不及時,其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有明顯改善;③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傷口未能夠愈合,且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未見好轉,術后3個月內出現(xiàn)復發(fā)。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有效。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 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為92.5%,B組為75.0%,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5%,B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7.5%,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討論
復雜性肛瘺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疾病,常常表現(xiàn)為流膿和皮膚不適以及發(fā)熱與乏力等相關癥狀。而藥物治療則很難達到治愈的效果,臨床經常采取手術治療,并且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如何有效地選取正確的手術方式成為臨床醫(yī)師們關注的重點。
臨床中常常采用切開掛線術進行治療,該方法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多,且對患者的損傷也比較大,不利于后期恢復。隨著臨床中切開掛線術的不斷發(fā)展,切縫掛線術逐漸得到臨床應用,且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該方法的整體操作也比較簡單,療效確切,尤其對患者的損害也相對較小,易被患者所接受[5]。
復雜性肛瘺患者采取切縫掛線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A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5%,B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5.0%,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P < 0.05)。切縫掛線術能夠大大地提高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主要是由于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有效地降低對患者周圍組織的損傷,且整個操作也比較準確。同時,能夠有效地降低傳統(tǒng)手術的創(chuàng)傷,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資料還顯示,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5%,B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7.5%,兩組的數(shù)據(jù)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 < 0.05)。由于創(chuàng)傷比較小,便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從而提高總體效果,降低并發(fā)癥。但是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尤其需要盡可能地保護患者肛門括約肌,便于術后康復。而且在對患者進行縫合內口時,一般需要有效地保證其管壁局部供血暢通[6-8]。
綜上所述,臨床中對于復雜性肛瘺患者給予切縫掛線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的效果,并且術后并發(fā)癥也比較少,值得臨床中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晚華,林樂泓. 復雜性肛瘺手術82例療效觀察[J]. 當代醫(yī)學,2010,12(10):543-544.
[2] 周憶. 切縫掛線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 吉林醫(yī)學,2012,12(10):553-554.
[3] 鄧安文. 肛瘺切開掛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療效[J].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23(34):556-557.
[4] 趙燁宏. 外科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2,23(30):563-564.
[5] 張愛暉,劉振華,劉建玲. 切縫掛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78例[J]. 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11(17):432-433.
[6] 韓宇科,董金華. 復雜肛瘺手術方法對比觀察[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12(4):443-444.
[7] 宋興旺. 切縫掛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125例[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09,11(3):214-215.
[8] 梁晚華 ,林樂泓. 復雜性肛瘺手術82例療效觀察[J]. 當代醫(yī)學,2010,(10):88-89.
(收稿日期: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