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腦梗死患者血清中成纖維細胞因子(FGF)和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DGF)的變化,探討其與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的關系。 方法 將50例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50例非動脈粥樣硬化型相關疾病患者設為對照組,分別對比二者發(fā)病第1天和第7天血清中FGF與PDGF的含量。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清中FGF及PDGF的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FGF及PDGF在觀察組第7天較第1天明顯增高(P < 0.05),而在對照組第7天較第1天無明顯變化(P > 0.05)。 結論 FGF、PDGF與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關系密切,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腦梗死的進一步發(fā)展起促進作用。
[關鍵詞] 動脈粥樣硬化;FGF;PDGF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8-0053-02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卒中,指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腦部供血障礙,致使腦組織出現缺血和缺氧性壞死,神經功能缺損隨之出現。通常將腦梗死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常見的病因:腦血栓形成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炎;腦栓塞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腦梗死為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微栓子,由此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1]。目前研究發(fā)現肽類生長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其中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是其主要成分,FGF 、PDGF可以導致新生內膜的增厚,并且抑制凋亡,同時也是潛在的血管生成刺激物,可以刺激毛細血管的生長。關于兩種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乃至腦梗死形成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結果不一,也存在著許多爭論[2]。本文通過對比非動脈粥樣硬化型相關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患者血清中FGF及PDGF的變化,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和FGF及PDGF的關系,并深入探討FGF及PDGF與腦梗死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患者中隨機抽取5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49~72歲,平均(61.60±5.72) 歲。對照組共50例,均患有非動脈粥樣硬化型相關疾病,包括帕金森病9例、神經系統(tǒng)遺傳性疾病5例、癲癇8例、阿爾茨海默病13例、偏頭痛15例,均排除動脈閉塞和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型情況,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52~75歲,平均(60.32±7.26)歲。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腦梗死患者的診斷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擬定的診斷標準,經頭顱CT與MRI確診,同時經血管彩超證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證據。納入標準如下:(1)初次發(fā)病,無腦血管病病史;(2)發(fā)病后24 h入院;(3)神經功能缺失。排除標準如下:(1)腦外傷、腦腫瘤、免疫系統(tǒng)及造血系統(tǒng)損傷和精神病患者;(2)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3)合并腦出血患者;(4)在研究過程中腦梗死再發(fā)患者。
1.2 檢測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在發(fā)病第1天及第7天早晨空腹抽取5 mL靜脈血,并做血漿分離,放在-20℃冰箱保存等待檢測。FGF及PDGF試劑于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購入,檢測方法采用ELLSA法,檢測過程由同一名檢測員進行,嚴控檢測質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P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FGF及PDGF在觀察組患者血清中的含量要明顯高于對照組,FGF及PDGF在觀察組第7天明顯較第1天增高,而在對照組第7天較第1天無明顯變化(P > 0.05)。見表1。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關鍵病理基礎,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是預防腦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動脈血管結構由三層構成,其中中間一層存在的平滑肌細胞與血管狹窄關系密切,穿過內皮細胞進入血管中間一層的氧化LDL膽固醇導致動脈硬化,對動脈壁構成破壞,隨后移入動脈壁的巨噬細胞吞噬膽固醇形成泡沫細胞后死亡,平滑肌細胞隨之擴大和增長,從而導致炎癥中心及周邊硬殼構成的斑塊漸漸突出,并進入動脈腔,對血流形成阻礙[3]。更為嚴重的結果是隨著斑塊的破裂,其會暴露于炎癥中心,隨之血小板粘附在板塊上并形成血栓,血栓致使血管完全閉塞,導致腦梗死[4]。
FGF與PDGF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研究發(fā)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中能夠檢測到FGF與PDGF,在受傷的內皮細胞中也同樣可以檢測到FGF與PDGF的存在[5]。FGF是由其基因家族編碼的蛋白質,是一個能夠調節(jié)細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多肽家族,具有多功能非特異性活性物質,對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平滑肌細胞等多種中胚層和神經外胚層來源的細胞具有促進DNA和促進細分裂作用,其在頸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6]。FGF致使新生內膜增厚,抑制其凋亡,而且FGF是潛在的促進血管生成的刺激物,促成毛細血管的生長,形成Ⅰ型、Ⅲ型膠原、彈性蛋白和糖蛋白,而正是這些蛋白構成了斑塊,加固其結構,而FGF反義核酸可以抑制新生內膜的增厚, 并導致凋亡[7]。
PDGF是由兩個亞基構成的蛋白生長因子,主要功用是促成上皮及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纖維細胞的增長和繁殖[8],它還能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和神經細胞,引起增殖、趨化、肌動蛋白重組和鈣流等一系列細胞反應。PDGF受體的表達具有不固定性,其表達因受不同的炎癥和細胞因子的刺激而調節(jié)。α受體激活不可以誘導成纖維細胞和SMC趨化反應,而β受體被激活則恰恰與之相反,可誘導成纖維細胞和SMC的趨化反應。PDGF2α的表達在受傷的內皮細胞中可以檢測到,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中,PDGF蛋白和PDGF2β受體可以檢測到。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者發(fā)現新生內膜的形成可以通過注射PDGF2BB完成。PDGF2BmRNA和PDGF2A在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單核細胞含量中是升高的,PDGF2BB能夠抑制膽固醇主動脈病灶的惡化[9]。以上結果均表明PDGF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聯性。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血管內膜平滑肌細胞的生長和增加,高血脂癥和高血壓又可引起內皮損傷,巨噬細胞由受損部位的單核細胞轉變而來,由此導致PDGF雙鏈。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集聚,平滑肌細胞的增長都導致了動脈內膜的功能障礙。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FGF與PDGF在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過程中起正向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在腦梗死早期通過應用FGF與PDGF可減少腦梗死的程度。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FGF、PDGF與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有密切聯系,在疾病發(fā)展不同階段其作用也不同,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葉飛,侯驍耘,劉南暖,等. 早期電針對大鼠腦梗死后FGF-2mRNA表達的影響[J]. 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0):55-58.
[2] 郭素芬,成永霞,孫平. 黑木耳多糖對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平滑肌細胞表型轉化及FGF和PDGF表達變化的研究[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9,9(8):868-870.
[3] 李萌,凌鋒,張鴻祺. 顱內外血管架橋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的再評價[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9,1(1):21-23.
[4] 王銘,張艷,閆俊,等. 益氣活血復方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PDGF基因表達的實驗研究[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2):160-162.
[5] 陳贊. 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J]. 中國腦血管雜志,2012, 2(1):39-42.
[6] 吳立華. 動脈硬化閉塞癥與血管新生[J]. 中國心血管雜志,2010,12(7):35-38.
[7] 陳捷. 依達拉奉聯合血栓通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對血清CRP 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3):240-241.
[8] 任桂萍,李璐,孫國鵬,等.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受體-2參與FGF-21介導的糖代謝活性[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9, 36(2):165-174.
[9] 朱英堅,蔣君濤,馬隆,等.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干預FGFs信號通路致雄性仔鼠尿道下裂發(fā)生的分子機制研究[J].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29(7):49-52.
(收稿日期:201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