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機制與療效。 方法 選取我院AECOPD患者8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基礎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觀察患者療效及凝血四項指標。 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5),纖維蛋白原(FBG)、D-二聚體、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肺動脈收縮壓(SPAP)、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好轉較常規(guī)組明顯差異(P < 0.05)。 結論 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能顯著改善血流狀態(tài),有效降低血液黏滯度,抑制微小血栓的形成,改善低氧狀態(tài),為臨床預后提供保障。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中圖分類號] R56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8-0045-03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為特征并呈進行性發(fā)展的慢性肺部疾病。在患病過程中易因感染、大氣污染、冷空氣刺激、常規(guī)治療藥物的中斷等加重COPD的病情,短期內咳嗽,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膿性或黏液膿性,可伴發(fā)熱等癥狀,被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目前臨床上對其急性加重期一般采取機械通氣為主、口服抗生素或茶堿的治療方式,但部分患者治療后的療效并不如意,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1]。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對AECOPD患者進行輔助抗凝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86例,經診斷均符合由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的診斷標準[4],且入選者均為急性加重期患者。并排除有呼吸衰竭需機械通氣者、確診患有支氣管哮喘者、肝腎功能障礙或伴有心力衰竭者、精神病等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肺功能檢查和血氣分析。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基礎治療包括口服胺茶堿、抗生素等抗感染,口服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經鼻導管持續(xù)低流量吸氧,祛痰,調節(jié)電解質紊亂并維持酸堿平衡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每日2次,7 d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指標[1]
根據(jù)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治療3~7 d,痰量明顯減少,由稠變稀,咳嗽、氣促、喘憋明顯好轉,肺部哮鳴音消失,濕啰音明顯減少或消失,血常規(guī)和血氣分析正常,胸片明顯好轉;有效:治療7~15 d,痰量明顯減少,由稠變稀,咳嗽、氣促明顯好轉,肺部哮鳴音消失,肺部濕啰音明顯減少或消失,血常規(guī)和血氣分析正常,胸片明顯好轉;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
所有受試對象于治療前和用藥后第7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及動脈血,測定凝血四項: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BG);D-二聚體;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血氣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及組內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如果方差不齊,則進行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中臨床顯效29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35%。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0例,有效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67.44%。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2。
2.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纖溶測值的比較
治療組經治療后TT、FBG及D-二聚體好轉與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經治療后PT值與對照組相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t = 2.346 3,P = 0.020 1);而APTT和對照組相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t = 0.260 2,P =0.795 1)。治療組治療前后PT、APTT、TT、FBG及D-二聚體數(shù)值相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t = 14.483 8,P = 0.000 0; t = 6.332 0,P = 0.000 0;t = 44.106 0,P = 0.000 0;t = 20.384 2,P = 0.000 0;t = 55.355 1,P = 0.000 0)。見表3。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SPAP及血氣分析比較
治療組經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高切、低切)、肺動脈收縮壓(SPAP)、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好轉較常規(guī)組明顯。治療組經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高切、低切)、肺動脈收縮壓(SPAP)、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各數(shù)值變化較治療前明顯,治療前后相比較,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3 討論
急性加重期是COPD發(fā)展的嚴重階段,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且在機體的代償過程中,紅細胞因長期反復缺氧代償性增多,增強了機體內的凝血功能,增加凝血因子的活性,同時又反過來抑制氣體的交換加重缺氧的情況,且極易引發(fā)血栓性疾病。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將“預防和減少急性加重COPD”作為治療COPD的長遠目標之一列入COPD防治指南中[2]。
COPD急性加重期實質是由多種致病菌、炎性介質引發(fā)的急性炎性反應,其發(fā)生與肺炎衣原體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由肺炎衣原體感染所導致的COPD急性加重可利用各種途徑甚至其他病因共同參與COPD的發(fā)病機制。在COPD急性加重期發(fā)病期內患者的血液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炎性細胞的浸潤性增強,并隨著白三烯B4、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內皮素等介質的過多釋放,血管通透性的增強,腺體分泌過盛,導致氣道黏膜水腫,加強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增加痰量,阻塞氣道,使氣流受限更為嚴重,降低呼吸系統(tǒng)功能,從而引發(fā)嚴重的低氧血癥與二氧化碳的潴留[10]。在COPD的穩(wěn)定期呼吸功能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降低,而急性加重又加劇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現(xiàn)象,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且在機體的代償過程中,紅細胞因長期反復缺氧代償性增多,增大了紅細胞壓積,小動脈也因長期缺氧而發(fā)生痙攣,從而增加了毛細血管的內壓,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加大了滲出量,使血漿減少,血漿濃度升高,血液黏稠,血流降低,增強了機體內的凝血功能,增加凝血因子的活性,同時又反過來抑制氣體的交換加重缺氧的情況,且極易引發(fā)血栓性疾病,使臨床癥狀進一步惡化。長期反復缺氧最終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低氧性肺動脈高壓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肝素是抗凝藥,可降低凝血功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與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相對質量較小,對凝血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影響作用要強于肝素,并最終達到提高肺毛細血管內血流量的目的[4]。COPD發(fā)病時,肺部小血管常因受慢性炎癥反應的影響,導致血管壁增厚,使管腔變窄,阻礙肺微循環(huán)的運行,血流淤積從而形成微小血栓。低分子肝素能夠阻止凝血酶被激活,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斷暫時性血小板凝塊轉化為永久性血小板纖維蛋白凝塊,并可有效改善血流動力學,降低血液的黏滯度,預防血栓的形成。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較弱而抗血栓較強的作用[3],本研究中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組纖維蛋白原(FBG)、D-二聚體好轉且較常規(guī)組明顯差異,而凝血功能(PT、APTT、TT)未見顯著差異。根據(jù)文獻報道分析,低分子肝素激活纖溶系統(tǒng)的同時,使APTT延長不明顯,正常劑量對PT沒有影響,減少了出血副作用的發(fā)生率。
低分子肝素可增強血細胞、血管壁的負電荷,增強抗聚集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膠原纖維相互作用;抑制血小板在損傷血管壁上的黏附,抑制凝血酶誘發(fā)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微血栓,改善血流黏滯性,促進血液流動;能激活體內脂蛋白酶,促進甘油三酯水解,可降低血液黏滯度[4,5],改善血液流變性及組織攝氧和利用氧能力。本研究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血漿黏度(高切、低切)、肺動脈收縮壓(SPAP)、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好轉較常規(guī)組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通過多種機制減輕AECOPD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激活纖溶系統(tǒng),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流狀態(tài),有效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組織攝氧和利用氧能力抑制微小血栓的形成,為臨床預后提供保障基礎,下一步工作將對其使用時間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 余賢廣,徐有祖. 沙丁胺醇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J]. 海峽藥學,2011,23(2):124-125.
[3] Gan WQ,Senthilselvan A. Ae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ob 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ameta analysis[J]. Thorax,2004,59(7):574-580.
[4] 黃勝立. 布地奈德液聯(lián)合硫酸沙丁胺醇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24):160-161.
[5] Chaouat A,Naeije R,Weitzenblum 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COPD[J].Eur Respir J,2008,32(5):1371-1385.
[6] Nagai 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3rd edition[J]. Nihon Rinsho,2011,69(10):1729-1734.
[7] Moermans C,Heinen V,Nguyen M,et al. Local and systemic cellular inflammation and cytokine relea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Cytokine,2011,56(2):298-304.
[8] Brusselle GG,Joos GF,Braeke KR,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immunolog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Lancet,2011, 378(9795):1015-1026.
[9] Aoshiba K. Roles of apoptosis,cell senescence,and DNA damage in the pathogenetic mechanism of COPD[J]. Nihon Rinsho,2011,69(10):1754-1757.
[10] Kent L,Smyth L,Claytton C,et al. Cigarette smoke extract induced cytokine and and chemokine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in COPD macrophages[J]. Cytokine,2008,42(2):205-216.
[11] 張本,張媛,等. 成都市社區(q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衛(wèi)生服務利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8(2):216-210.
[12] Taong N,Wang C,Yeo W,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huge population based surve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收稿日期: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