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非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為預防和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生提供科學依據。 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驗室檢測方法,調查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血壓、血糖、血脂、血尿酸、超聲等。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與BMI、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尿酸、動脈血壓之間的關系。并對脂肪肝與高血壓、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糖尿病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結果 佛山市南莊鎮(zhèn)體檢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為23.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呈增加趨勢。脂肪肝的檢出率與超重和肥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高血糖呈顯著正相關。 結論 佛山市南莊鎮(zhèn)體檢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較高,應注意。超重和肥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高血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體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7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8-0013-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發(fā)達國家第一大慢性肝病以及肝功能異常的首要病因。在我國肝病中其患病率僅次于病毒性肝炎,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目前,有關NAFLD的臨床治療尚缺乏特異性方法。因此積極探討和預防其相關危險因素對于降低NAFLD發(fā)病及阻止其病程進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驗室檢測方法,研究和探討闡明NAFL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為預防和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生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醫(yī)院體檢中心體檢的企事業(yè)單位職工中經B超確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為病例組,同期體檢的企事業(yè)單位職工非脂肪肝人群為對照組,病例與對照組性別、年齡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調查內容及檢查項目
1.2.1 體格檢查 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
1.2.2 生化檢查指標 甘油三酯、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尿酸。
1.2.3 超聲檢查 包括肝、膽、脾、腎等腹部檢查。
1.3診斷標準
①BMI:采用2006年4月中國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的診斷標準[1]。②血脂異常:參照2007年中華心血管學會建議的標準[2]。③高血壓:參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標準。④糖代謝異常:參照陸再英,鐘南山主編的《內科學》第7版標準[3]。⑤高尿酸血癥:參照貝政平主編《內科疾病診斷標準》的標準[4]。⑥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的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2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診療指南[5]。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16.0 軟件對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 t檢驗和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年齡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
經醫(yī)學檢查,在總共2585名體檢人群中,患非酒精性脂肪肝609例,患病率為23.6%,男性患病549例,女性患病60例,患病率分別為26.1%和12.4%,性別間的患病率差異有顯著性。男女性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50~60歲組患病率最高,見圖1 。
從表2顯示,性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護因素,而BMI、高甘油三脂是危險因素。
3討論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組肝臟病理學改變與酒精性肝病相似、但無過量飲酒的臨床綜合征,包括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等類型,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與其發(fā)病關系密切。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被認為是危險因素,胰島素抵抗是中心環(huán)節(jié)。二次打擊學說在發(fā)病機制中有重要地位[6]。
目前NAFLD主要的診斷手段包括肝活檢、影像學檢查、肝功能檢查,其中肝穿刺活檢是確診脂肪肝的金標準。本文采用超聲的診斷方法,盡管有一定準確性,但超聲檢查不能提供組織學的證據,如炎癥和纖維化,但超聲檢查的手段用于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是得到認可的[7]。
從單因素統(tǒng)計分析結果看,非酒精性脂肪肝組的BMI、血壓、甘油三脂、總膽固醇、空腹血糖均比對照組高,但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女性是脂肪肝的保護因素,BMI、高甘油三酯血癥是脂肪肝危險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組的高密度脂蛋白比對照組低,提示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關。而這些疾病都存在多重代謝成分的異常聚集,因此統(tǒng)稱為代謝綜合征。代謝綜合征的核心是胰島素抵抗。內臟脂肪堆積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特征,也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肝臟是內臟脂肪堆積最容易出現的部位,過多的游離脂肪酸的堆積將引起脂肪肝的發(fā)生。Ounossi的研究發(fā)現,胰島素抵抗在單純脂肪肝向肝炎、肝硬化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8]。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治療上缺乏有效的藥物,早期診斷和預防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是最為基本的措施[9,10],并注意各種代謝綜合征的預防,控制BMI在合理范圍之內,進而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陳春明,孔靈芝.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37.
[2]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3]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70-778.
[4] 貝政平. 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6.
[5] 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療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 164-166.
[6] 賈林,李瑜元. 消化科臨床備忘錄[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8:227.
[7] 陳淑嫻,虞佳,郭生豫,等. 衡陽市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 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8(2):190-193.
[8] Ounossi ZM ,Grarnlich T,Matteoni CA,et a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Chn Gastroenterol,2004,2(3):362-365.
[9] 趙紫煙,董靜波.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及脂肪肝診斷的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0,16(10):88-90.
[10] 高占娟,胡曉娜,保志軍. 高血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學[J]. 醫(yī)學綜述,2011,17(16):69-72.
(收稿日期:201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