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癌中c-Met蛋白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病理意義。 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150例乳腺癌石蠟標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其c-Met蛋白的表達情況進行檢測,以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17.0對其與年齡、腫瘤大小、病理分級、淋巴結是否轉(zhuǎn)移、TNM分期之間的關系進行評價。 結果 c-Met陽性表達及陰性表達的例數(shù)為62(41.33%)、88(58.67%)。c-Met在正常乳腺組織中為陰性表達。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zhuǎn)移組;TNM分期中,Ⅲ~Ⅳ組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Ⅰ~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中c-Met不是其獨立的預后因子。結論 乳腺癌中的c-Met蛋白的表達差異具有顯著性,淋巴結出現(xiàn)轉(zhuǎn)移后及患者具有較高的TNM分期則其表達出現(xiàn)增強,提示c-Met在乳腺癌的發(fā)生及侵襲、轉(zhuǎn)移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乳腺癌;c-Met;表達;病理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6-0078-03
乳腺癌是一種對人類健康具有嚴重威脅的疾病,其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其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c-Met是編碼肝細胞生長因子酪氨酸激酶受體蛋白的基因,有報道表明,c-Met與腫瘤進展的指標有關,包括激活癌細胞的增生、浸潤性生長及血管生成等[2]。國外已經(jīng)有學者對乳腺癌c-Met蛋白的表達進行研究,但國內(nèi)這方面的報道較少。我們對我院收集的150例乳腺癌石蠟標本的臨床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c-Met蛋白的表達情況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研究,以探討c-Met蛋白在乳腺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病理意義,并進一步分析其對于疾病預后的影響,為臨床進一步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的了解,對該疾病預后進行判斷,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病理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間的150例乳腺癌石蠟標本,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標本的來源均為女性;年齡最低29歲,最高88歲,平均(45.9±7.1)歲;并且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及病理資料完整,對于術前經(jīng)過化療進行治療的患者排除出本次研究范圍。以惡性腫瘤UICC TNM第6版分類標準為依據(jù),對研究對象進行病理診斷和分期。依據(jù)WHO分級對研究對象進行病理分級,其中Ⅰ級、Ⅱ級、Ⅲ級的患者數(shù)分別為27、82、41例。臨床依據(jù)TNM分期:其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數(shù)分別為23、98、25、4例。以患者的年齡分組:<50歲組97例,≥50歲組53例;以腫瘤大小對患者進行分組:≤2 cm 28例,2~5 cm 109例,>5 cm 13例;其中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數(shù)為78例,沒有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數(shù)為72例。對乳腺癌患者中c-Met的表達情況、c-Met的表達與乳腺癌各項臨床病理觀察指標的關系進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將研究標本切片后進行脫蠟和水化處理,將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滅活,抗原的修復使用微波法進行,將抗原修復液在室溫條件下向其加入10 min,正常山羊血清封閉液在室溫條件下加入20 min,將多余液體甩去,不洗。加入美國Zymed公司提供的兔抗人c-Met多克隆抗體,加入時進行稀釋,其比例為1∶100,在37°C條件下濕盒溫育半小時后存放于4°C冰箱內(nèi)放置過夜。第二天將其切片恢復溫度,分別將二抗滴加到各個切片上,滴加量為50 μL,在37℃條件下濕盒溫育40 min,DAB顯色液在洗滌后加入,信號的觀察在顯微鏡下進行并終止顯色,蘇木素襯染,脫水、透明、封片[3]。
1.3 結果判斷
以參考文獻[4]中的標準作為c-Met染色陽性表達的判斷依據(jù):將每張切片的200高倍視野進行隨機選取,對其中的3個具有代表性的進行腫瘤細胞計數(shù),陽性細胞著色強度要在40低倍視野下進行觀察,對每張切片的陽性細胞率及陽性細胞著色強度參照相關文獻采用半定量積分法分別進行分級計分,陽性強度的評定以兩項之積的平均數(shù)為評定標準。以細胞膜呈現(xiàn)棕黃色顆粒狀染色為主作為陽性的評定標準。將染色強度進行打分,共0~3分4個等級,其中0分為無色,1分為淺黃色,2分為深黃色,3分為棕黃色;再以陽性細胞百分率為依據(jù)進行評分,共分為0~4分5個等級,其中0分為陽性細胞在5%以下,1分為陽性細胞介于5%~25%之間,2分為陽性細胞介于25%~50%之間,3分為陽性細胞介于50%~75%之間,4分為陽性細胞在75%以上。c-Met陰性的標準為:染色強度與陽性細胞百分比的乘積不低于1分,如果乘積高于1分即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有的數(shù)據(jù)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版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采用χ2檢驗對c-Met陽性表達在乳腺癌臨床病理指標中的差異進行分析,采用Cox檢驗進行多因素分析,檢驗的水準α=0.05,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乳腺癌中c-Met的表達情況
c-Met陽性表達及陰性表達的例數(shù)(比率)為62(41.33%)、88(58.67%)。其中癌細胞膜及胞質(zhì)呈現(xiàn)棕黃色顆粒狀染色為c-Met陽性部位的主要表現(xiàn)(圖1B)。C-Met在正常乳腺組織中為陰性表達(圖1A)。
2.2 c-Met表達在各項臨床病理指標比較
由表1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zhuǎn)移組,TNM分期中,Ⅲ~Ⅳ組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Ⅰ~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而不同的年齡組、不同的腫瘤大小及不同病理分級間乳腺癌的c-Met的表達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在乳腺癌的各項影響因素中c-Met不是其獨立的預后因子。
3討論
乳腺癌在婦女的常見腫瘤中高居第二位,多種原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在乳腺癌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中均有涉及。乳腺癌中基因的擴增及過量的表達為其最常見的基因異常。酪氨酸激酶為肝細胞生長因子,c-Met為其受體,不僅生理條件下的組織中有c-Met所調(diào)節(jié)的侵犯性生長發(fā)生,而且在組織再生及調(diào)控癌組織的侵犯和轉(zhuǎn)移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在胚胎時期,上皮細胞和成肌細胞的祖細胞來表達Met,間質(zhì)細胞分泌肝細胞生長因子。胎盤和肝臟發(fā)育及成肌細胞前體的遷移會受到肝細胞生長因子作用于Met的旁分泌所起到刺激作用。由Met激活的侵犯性生長程序在成年期主要與器官修復有關。相反地,多種類型的癌癥進展和侵犯轉(zhuǎn)移由于依賴Met的信號紊亂而得到促進。高水平的肝細胞生長因子和(或)Met高表達與前列腺癌、胃癌、胰腺癌及甲狀腺癌等多種類型的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5-8]。
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c-Met在正常乳腺組織中表達為陰性,而c-Met在乳腺癌中表達陽性的患者例數(shù)為62例,其陽性率為41.33%,對乳腺癌患者以淋巴結轉(zhuǎn)移是否轉(zhuǎn)移進行分組,淋巴結轉(zhuǎn)移組患者的陽性表達率為64.1%,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zhuǎn)移組1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對乳腺癌患者進行TNM分期,其中Ⅲ~Ⅳ組中的陽性表達率為68.97%,明顯高于Ⅰ~Ⅱ組34.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結果提示患者乳腺癌的轉(zhuǎn)移及臨床分期越高,c-Met的表達越強,在乳腺腫瘤的發(fā)生及侵襲轉(zhuǎn)移過程中,c-Met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9]。多種組織及細胞中均有c-Met受體的表達,如肝細胞、肺組織中,其表達濃度最高的部位為上皮細胞。受體存在的部位較為廣泛,提示肝細胞生長因子為親多組織蛋白,c-Met的mRNA在正常組織中由于具有非常低的濃度導致其不能準確地測出,但是其相對應的癌細胞的表達值則明顯升高。國外有報道表明,在乳腺癌的復發(fā)及預后中Met與其具有密切的關系。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細胞的遷移及侵犯可以通過miR-340靶向抑制c-Met而受到抑制,提示在乳腺癌的治療中c-Met可能成為其另一個重要的靶點[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c-Met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達可能與淋巴結轉(zhuǎn)移及臨床分期相關,但是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乳腺癌預后的影響因素中并不包括c-Met,該結果與相關的報道不一致,具體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入研究。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c-Met在乳腺正常導管及小葉中具有陰性表達,結果提示對于乳腺腫瘤疾病的早期診斷可以通過對c-Met表達狀況進行檢測而實現(xiàn),對于疾病的預后進行評估,可以作為一個疾病惡性程度的參考進行判斷;此外,還提示乳腺癌的進展可以采取針對c-Met靶向治療的方法進行干預,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何文專,尹家俊. 乳腺癌中c-Met蛋白表達的意義[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1999,6(6):55-56.
[2] 李冰,呂亞莉,劉琳,等. 乳腺癌c-Met蛋白的表達及臨床病理意義[J]. 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2,6(1):10010-10013.
[3] 姚敏,戰(zhàn)偉,許傳杰,等.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及HGF/c-Met蛋白的表達[J]. 診斷病理學雜志,2008,15(4):310-314.
[4] Ghoussoub RA,Dillon DA,Aquila T,et al. Expression of c-met is a strong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breast carcinoma[J]. Cancer,1998,82:1513-1520.
[5] 郭健,黃波,田曉峰,等. 良惡性乳腺組織中c-Met蛋白表達和微血管密度的臨床意義[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5):344-347.
[6] 尹家俊,宋燕. 乳腺癌中c-Met及p53表達與血管生成的關系[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2,9(5):316-318.
[7] 陳顯玉,文繼舫. 乳腺良惡性病變組織c-Met蛋白和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α的表達[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1999,6(2):81-82.
[8] 束梅英. 乳腺癌臨床藥物治療最新進展[J]. 中國制藥信息,2008,24(2):16-17.
[9] 李占文,李振平,胡云鏘,等. 176例Ⅱ、Ⅲ期乳腺癌腋淋巴結轉(zhuǎn)移臨床病理相關因素分析[J]. 臨床外科雜志,2005,13(5):282-284.
[10] 祁曉莉,戴潔,任平,等. 100例乳腺癌臨床病理分析[J]. 中華綜合臨床醫(yī)學雜志,2005,7(1):10-11.
(收稿日期: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