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在小兒SIR向MODS轉(zhuǎn)化中的臨床意義。 方法 兒科病例130例,其中SIRS組95例,非SIRS組35例,SIRS組分為MODS組與非MODS組,分別測定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 結(jié)果 ①入院后24 h內(nèi)SIRS組CRP、D-二聚體明顯高于非SIRS組(P < 0.01);而血小板則明顯降低(P < 0.01)。②入院后24 h MODS組CRP、D-二聚體明顯高于非MODS組(P < 0.05);而血小板則低于非MODS組(P < 0.05)。③1周后SIRS組CRP仍高于非SIRS組(P < 0.05),但其D-二聚體和血小板與非SIRS組比較,差別均無顯著性意義(P > 0.05)。④1周后MODS組CRP仍高于非MODS組(P < 0.05)、但兩組D-二聚體和血小板則無顯著差異(P > 0.05)。⑤ 6例死亡患兒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在入院后第3、第5和第7天均無明顯變化。 結(jié)論 IRS患兒CRP、D-二聚體明顯升高,血小板降低,合并MODS時上述變化進一步加劇,隨著病情改善可恢復正常。CRP、D-二聚體升高和血小板降低是SIRS患兒病情危重的早期信號。
[關鍵詞] D-二聚體; C反應蛋白;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 R720.59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070-02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胸科醫(yī)師協(xié)會/危重病醫(yī)學會(ACCP/SCCM)聯(lián)合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機體遭受各種打擊后(包括感染和非感染)所產(chǎn)生的失控的全身炎癥反應的統(tǒng)稱,是機體失控的自我持續(xù)放大和自我破壞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危重病人最易引發(fā)SIRS,嚴重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組織損傷和各種急、慢性感染時增高,是機體炎癥反應較為敏感的非特異性標志。在SIRS狀態(tài)下,易合并凝血功能和繼發(fā)纖溶系統(tǒng)異常,導致D-二聚體升高和血小板降低,其程度與預后密切相關。SIRS是個復雜的綜合臨床表現(xiàn),單個指標往往難以及時、準確和真實地反應SIRS嚴重程度和預后,本研究通過分析小兒SIRS及MODS患者中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的變化情況,探討三者在小兒SIRS和MODS中的診斷價值和臨床意義,以及SIRS向MODS轉(zhuǎn)化時其變化規(guī)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兒科住院患者共130例,SIRS組95例,其中男52例,平均年齡(2.8±1.2)歲;女43例,平均年齡(2.5±1.3)歲。排除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慢性肝病和腎病的病例;年齡1個月~1歲41例,~3歲34例,>3歲20例。原發(fā)疾病中重癥肺炎24例,手足口病21例,病毒性腦炎14例,敗血癥12例,小兒膿毒血癥、化膿性腦膜炎6例,中毒性腸炎4例,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3例, 急性中毒2例,淹溺、顱內(nèi)出血、扁桃體炎各1例。死亡6例。選擇同期兒科住院非SIRS患兒35例,年齡、性別和疾病譜與SIRS組無明顯差異。
1.2 診斷標準
SIRS的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在美國召開的膿毒癥定義(其中包括兒科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大會制定的標準。有以下兩項或兩項以上的臨床表現(xiàn)(其中一項必須包括體溫或白細胞計數(shù)異常):①中心溫度:>38.5℃或<36℃;②心率:>同齡組均值兩個標準差以上;③呼吸:>同齡組均值兩個標準差以上,或因急性病程需要機械通氣;④白細胞(WBC):>12×109/L或<4×109/L或桿狀核>10%。在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危重病基礎上,短時間內(nèi)序貫性的發(fā)生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功能障礙,診斷為MODS[1]。
1.3 檢測方法
所有SIRS患者入院當天采集外周靜脈血,CRP的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D-二聚體的檢測采用ELISA法,血小板計數(shù)由本院檢驗科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MODS患兒分別于第3日、第5日和一周后復查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包上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各組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比較
SIRS組患兒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均顯著高于非SIRS組(P < 0.01),而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則顯著低于非SIRS組(P < 0.01)。SIRS組中MODS患兒CRP、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非MODS組患兒(P < 0.05),而其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則明顯低于非MODS患兒(P < 0.05)。治療1周后,各組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不同程度恢復,SIRS組CRP仍然高于非SIRS組(P < 0.05),SIRS組合并MODS患兒高于非MODS者(P < 0.05),但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則無明顯差異(P > 0.05),詳見表1。
2.2 死亡患兒C反應蛋白、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動態(tài)變化情況
95例SIRS患者中,死亡6例,死亡患兒第1天血清CRP、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和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下降,死亡患兒第1、第3、第5天動態(tài)血清CRP、D-二聚體和血小板計數(shù)監(jiān)測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小兒SIRS與MODS關系密切,MODS發(fā)生率高,預后差,在PICU中,SIRS發(fā)生率高達90%,其中MODS的發(fā)生率達50%[1]。本組病例95例小兒SIRS患者并發(fā)MODS39例(占41.1%),MODS患者死亡6例(占15.4%),與類似文獻報道相符。SIRS與MODS在病因機制方面基本相同,都是通過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zhì)過度釋放而導致,SIRS是MODS發(fā)生的基礎,MODS可以在SIRS中原發(fā)或繼發(fā),未經(jīng)及時治療和治療失敗的SIRS最終必然導致MODS[2]。早期診斷小兒SIRS、積極預防與及時治療MODS的發(fā)生十分重要。
CRP是一種炎性反應的急性時相蛋白,是機體組織損傷和感染的極為敏感指標之一,但非特異性。在細菌感染、非特異性炎癥和創(chuàng)傷等情況下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可迅速升高,24~48 h達到最高峰,嚴重感染時血清CRP迅速并持續(xù)升高,隨著病變好轉(zhuǎn),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往往呈正相關。CRP對于感染,各種炎癥過程及組織損傷與壞死的判斷、監(jiān)測及病情評估與療效考核,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Rey等[3]研究發(fā)現(xiàn),SIRS時血清CRP顯著升高,并與SIRS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關,本組病例亦有類似變化。
早期預防診斷和治療有利于降低小兒SIRS、患兒MODS發(fā)生率和病死率。本組資料結(jié)果研究顯示,SIRS合并MODS患兒其CRP明顯升高,病情恢復后CRP迅速降至正常。因此,SIRS時CRP明顯增高要警惕早期MODS可能,可作為合并MODS預警和動態(tài)觀察治療效果指標。
SIRS由于炎性因子和細胞因子的過度激活,會損傷血管內(nèi)皮,引起微循環(huán)血流緩慢、微血栓形成,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臟器功能衰竭,可引起D-二聚體升高。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血凝塊發(fā)生崩解過程中釋放入血的一種蛋白,在健康人體內(nèi)D-二聚體水平很低,通常測不到,是目前診斷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敏感、可靠的分子標記物。在診斷DIC時,D-二聚體陽性預測值可高達100%,是DIC前期診斷最可靠、首選的分子標志物[4]。本組資料研究結(jié)果表明,SIRS患兒D-二聚體水平顯著升高,其中MODS組較非MODS組顯著增高,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血漿D-二聚體水平進行性升高,多數(shù)病例經(jīng)過恰當治療后,隨著病情恢復,D-二聚體水平可迅速降低,但6例死亡病例D-二聚體水平持續(xù)高水平,甚至進行性升高。過長過高水平的D-二聚體不僅提示感染激活了過度的纖溶活動,而且提示預后不良,應予積極早期干預。
SIRS患兒尤其是合并MODS者多存在嚴重的凝血纖溶系統(tǒng)紊亂,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各種凝血纖溶功能指標異常,其中血小板降低最為常見[5]。血小板降低原因復雜,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jié)果,其原因可能為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因子增多,導致血小板聚集,形成小血栓,使血小板消耗增加,同時也可能與血液丟失、輸血后血液稀釋、并發(fā)DIC時血小板消耗過多有關。此外,各種毒素和細胞炎癥因子作用于全身組織,尤其是骨髓抑制,導致血小板生成減少[6,7]。此外,血小板破壞增多、藥物性因素、脾亢及免疫因素也是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的常見原因。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SIRS合并MODS患兒血小板計數(shù)顯著減少,死亡組血小板計數(shù)持續(xù)降低。SIRS反應越重,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越顯著,持續(xù)的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提示預后差[8]。監(jiān)測循環(huán)血中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有助于判斷病情 。
[參考文獻]
[1] 趙祥文. 兒科急診醫(yī)學[M]. 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73-74.
[2] Keshet R,Boursi B,Maoz R,et a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J]. Am J Med Sci,2009,337(4):248-255.
[3] Rey C,LosA rcosM,Concha A,et al.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 marker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everity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J]. Intensive Care Med,2007,33(3):477-484.
[4] 孫浩,凌斌,顧云帆. 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臨床進展[J]. China J Crit Care Med,2003,23(8): 556-557.
[5] 李文蓮,張倫敏. APO1,PA,CRP及血小板參數(shù)在兒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中的價值[J]. 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1,26(23):3577-3579.
[6] 陳賢楠.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理論與病毒感染性疾病[J]. 中華兒科雜志,2010,48(2):87.
[7] 向遠華.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血糖、C反應蛋白和血小板計數(shù)的監(jiān)測及意義[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7):43-46.
[8] 王惠君. 新生兒驚厥42例臨床分析和護理[J]. 當代醫(yī)學,2009,15(9):125-126.
(收稿日期:201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