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測定烏梅等10味中藥對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大腸埃希菌的體外抑菌活性,明確其最低抑菌濃度(MIC),為臨床應用中藥治療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感染提供參考依據(jù)。 方法 各收集10株產(chǎn)ESBLs和非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制備適當濃度的各種中藥煎液備用。采用瓊脂稀釋法進行定量抑菌試驗,分別測定和比較各種中藥的MIC值。對抑菌作用明顯的中藥進行產(chǎn)ESBLs和非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MIC比較。 結果 中藥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黃柏、穿心蓮、魚腥草、重樓、金銀花、連翹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MIC值分別為(17.19±4.94)mg/mL、(18.75±6.59)mg/mL、(37.50±10.21)mg/mL、(46.20±15.10)mg/mL、(450±105.41)mg/mL、(475±79.06)mg/mL、(237.50±39.53)mg/mL、(118.75±59.29)mg/mL、(425±88.19)mg/mL、(225±52.70)mg/mL,其中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的MIC均值分別為17.19 mg/mL、18.75 mg/mL、37.50 mg/mL、46.20 mg/mL,有較好的抑菌效果。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對產(chǎn)ESBLs和非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MIC值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 > 0.05。 結論 10味中藥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抑菌活性。其中烏梅和五倍子效果最強,其次是黃連、黃芩,其余的中藥抑菌活性較弱。
[關鍵詞] 中藥;大腸埃希菌;超廣譜β-內酰胺酶;藥物敏感試驗
[中圖分類號] R28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065-03
眾所周知,大腸埃希菌是醫(yī)院內感染常見的病原菌,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的耐藥性問題也趨于嚴重[1]。有報道稱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大腸埃希菌已占臨床分離到的大腸埃希菌60.1%[2]。因此,探尋新的不同于抗生素的抗菌藥物對于改善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現(xiàn)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中藥具有抑菌的生物活性[3-6]。本文旨在研究烏梅等10味中藥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體外抑菌活性,為臨床應用中藥治療耐藥菌感染提供參考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菌株
產(chǎn)ESBLs和非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均來源于新余市中醫(y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的臨床標本。分離培養(yǎng)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7]進行,鑒定和藥敏使用合肥恒星細菌鑒定和藥敏分析儀。ESBLs的確證實驗采用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推薦的雙紙片相鄰試驗(協(xié)同法)[8]。各收集至少10株經(jīng)過確認的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和非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保存-20℃冰箱中備用。
1.2 標準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由溫州康泰公司提供。
1.3 中藥煎液的制備
十種中藥烏梅、黃連、黃芩、黃柏、五倍子、穿心蓮、重樓、金銀花、魚腥草、連翹均取自新余市中醫(yī)院中藥房。以烏梅為例。將100 g烏梅置于燒瓶中,加入5~8倍體積的蒸餾水,浸泡30 min,加熱待其沸騰后調節(jié)火力大小使其微沸30 min,過濾將濾液倒入燒杯中。然后往燒杯中加入約3~5倍體積蒸餾水,加熱煮沸,微沸30 min,過濾。合并兩次濾液,并進行減壓蒸餾,使藥液體積達100 mL,即得到中藥的水提濃縮液,濃度為1 000 mg/mL。滅菌后儲存在-20℃冰箱中備用。
1.4 菌懸液的制備
挑取經(jīng)過活化和純培養(yǎng)18~24 h的菌落,用生理鹽水調成0.5麥氏比濁單位(含菌量1.5×108 CFU/mL),再1∶10稀釋,使其含菌量為1.5×107 CFU/mL,備用。
1.5 MIC測定
采用CLSI推薦的瓊脂稀釋法。
1.5.1 含藥平板制備 取三角燒瓶10只,分別加入融化的MH瓊脂25 mL,在第一只加入100%(1∶1)的中藥煎液25 mL,使其濃度為500 mg/mL,混勻后取出25 mL,加入第二只燒瓶中,再混勻后取出25 mL加入第三只燒瓶中,依此類推,直到最終濃度為0.98 mg/mL,高壓滅菌后傾倒平板待用。
1.5.2 瓊脂稀釋法 用上述配好的含藥MH瓊脂平板(含藥量分別為500、250、125、62.50、31.25、15.63、7.81、3.91、1.95 mg/mL)進行實驗。用微量移液器吸取1 μL含菌量為1.5×107 CFU/mL的菌懸液接種平板,最終接種菌量約每個接種點為104個菌。待菌液干后將平板倒置放35℃溫箱培養(yǎng)18~24 h后觀察結果,以肉眼觀察無細菌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為MIC。
經(jīng)過實驗,將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抑菌效果較明顯的中藥篩選出來,再對這些中藥進行非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抑菌實驗,記錄MIC值。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抑菌效果較明顯的是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等4味中藥,具體結果見表1、表2。
從表1可以看出,在較低含量藥物水平下,依然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抑菌效果較明顯的中藥是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從表2可以看出,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MIC值在(15.63~62.50) mg/mL之間,平均MIC值分別為(17.19±4.94) mg/mL、(18.75±6.59) mg/mL、(37.50±10.21) mg/mL、(46.20±15.10) mg/mL,MIC90值分別是15.63 mg/mL、15.63 mg/mL、31.25 mg/mL、31.25 mg/mL。穿心蓮、魚腥草、黃柏、重樓、金銀花、連翹等6味中藥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只有在較高濃度時才能抑制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生長。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4味中藥的MIC90值遠低于穿心蓮等6味中藥的MIC90值,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 = 3.45,P < 0.05)。
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和非產(chǎn)酶大腸埃希菌的MIC值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 > 0.05),結果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大腸埃希菌多重耐藥株的大量出現(xiàn),使臨床對大腸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治療越來越困難,幾乎到了無藥可用的地步。ESBLs是指質粒介導的能賦予細菌對多類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的一類酶。由于質??稍诰觊g轉移和傳播,同時該酶有較廣的水解底物譜,且部分產(chǎn)ESBLs菌株不但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而且還對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藥物耐藥,因此給臨床抗感染治療帶來很大困難[9]。
國內外對于中藥抗大腸埃希菌的報道較多,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株的中藥研究較少。周雪寧等[10]對五倍子進行了體外抗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研究,并與清熱解毒類的黃芩、黃連進行對比。結果顯示,三種中藥單味水煎劑對20株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經(jīng)方差檢驗有顯著性差異,以五倍子效果最好。欒耀芳等[11]對黃芩等8種中藥水煎劑采用瓊脂稀釋法,以臨床收集的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為實驗組,同時以非產(chǎn)酶大腸埃希菌為對照組進行體外敏感性研究,觀察各藥物的最低殺菌濃度。結果顯示黃芩對產(chǎn)酶大腸埃希菌的抗菌作用最好,黃連、大青葉次之,兩組結果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我們用烏梅等10種中藥對來自于臨床的10株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株進行體外抗菌活性篩選,結果發(fā)現(xiàn)這10種中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穿心蓮、魚腥草、黃柏、重樓、金銀花、連翹只有在較高濃度時才能抑制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生長,而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在較低濃度時就有抑菌作用。尤其是烏梅和五倍子水煎劑在低濃度時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抑制作用最明顯,是極具開發(fā)價值的抗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中藥。
從烏梅、五倍子、黃連、黃芩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和非產(chǎn)酶大腸埃希菌的MIC值的比較可以看出,兩組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 > 0.05)。中藥對產(chǎn)酶和非產(chǎn)酶大腸埃希菌株的體外抑菌活性并無差異,說明中藥的抗菌機制與抗生素存在不同。許多中藥中不含酰胺環(huán)或成分復雜,ESBLs對其沒有水解作用;中藥中含有的一些特殊成分如五倍子中的鞣酸、黃連中的小檗堿等能抑制和干擾細菌的代謝;另外中藥調節(jié)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也在抗菌機制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12]。除此之外,關于中藥的抑菌機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蔣敦松,龍泉. 大腸埃希菌感染的臨床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 海南醫(yī)學,2010,22(5):120-121.
[2] 李海峰,李靜玫,趙基深,等. 醫(yī)院連續(xù)9年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2(6):29-30.
[3] 劉璐,陳靜,陳麗杰. 黃芩、五倍子、黃連體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1,18(5):424-424.
[4] 李乃謙. 3種中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體外抑菌作用的比較[J].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7):198-198.
[5] 李娟,李曉東,楊麗霞,等. 單味中藥體外抑菌活性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1):283-286.
[6] 黃美玲,湛學軍,許仕紅,等. 五倍子等3種中藥對女性生殖道厭氧菌感染的抗菌活性研究[J].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2):127-128.
[7]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 第3版.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44-745.
[8] 陳東科,孫長貴. 實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與圖譜[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45-146.
[9] 閻愛榮,廖暉. 中藥對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藥房,2012,23(7):668-669.
[10] 周雪寧,權志博,王雷. 五倍子等三種中藥體外抗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研究及其探討[J]. 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5):80-81.
[11] 欒耀芳,張鳳花,吳國英. 黃芩等8種中藥對產(chǎn)β-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的敏感性研究[J]. 山東中醫(yī)雜志,2005,24(10):629-631.
[12] 杭永付,薛曉燕,方蕓,等. 中藥抗菌和逆轉耐藥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藥房,2011,22(47):4504-4507.
(收稿日期:201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