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淚囊鼻腔吻合術進行相關改進后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效果,為進一步提高慢性淚囊炎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提供指導依據(jù)。 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間的住院治療的慢性淚囊炎患者213例(226只眼),在行淚囊鼻腔吻合術中,僅切斷內眥韌帶下方部分約1/3,鼻黏膜與淚囊做成相對應的“∏”形切口,單純吻合前瓣后懸吊于骨孔上方骨膜,吻合口處留置導尿管1周。術后觀察淚道是否通暢并隨訪2個月~3年。 結果 隨訪2個月以內術眼淚道全部通暢。2個月以上隨訪觀察:痊愈208只眼(92.03%),好轉15只眼(6.64%),無效3眼(1.33%)。 結論 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式,明顯地提高了淚囊鼻腔吻合手術的成功率。
[關鍵詞] 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慢性淚囊炎
[中圖分類號] R779.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063-02
慢性淚囊炎是臨床上眼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主要臨床癥狀為長期溢淚和有膿性分泌物從淚點溢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慢性淚囊炎的治療目的是重建或恢復淚液的引流通道,以往多采用鼻腔淚囊吻合術(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手術時由近內眥部皮膚做切口,分離組織至淚囊窩,做骨孔,切除部分淚囊及鼻黏膜,使淚液及分泌物經(jīng)由新的引流通道進入鼻腔,但術后淚囊與鼻腔黏膜的吻合口阻塞是引起手術失敗的常見原因。為提高淚囊鼻腔吻合手術的成功率,我院眼科術中采用僅切斷內眥韌帶下方部分約1/3,鼻黏膜與淚囊做成相對應的“∏”形切口,吻合鼻黏膜瓣及淚囊瓣后懸吊于骨孔上方骨膜,吻合口處留置導尿管1周,以防止手術后吻合口的再次阻塞,遠期隨訪表明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間住院的慢性淚囊炎患者213例(226只眼),其中男性患者58例(60只眼),女性患者155例(166只眼)。年齡最小16歲,最大50歲,平均年齡37歲;病程3個月~13年,平均(7.2±1.6)歲。術前患者均有溢淚、溢膿病史,按壓淚囊區(qū)或沖洗淚道有粘膿性分泌物溢出,淚道沖洗不通。所有患者均排除鼻部疾病如鼻息肉等。其中溢淚20例,內眥部位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24例,出現(xiàn)黏性分泌物4例。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2~3日應用慶大霉素沖洗淚道,每日一次;抗生素滴眼液滴術眼,每日三次;5%鏈霉素滴鼻液滴同側鼻腔,每日3次。常規(guī)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
1.2.2 手術方法 患側鼻丘部及中鼻甲、中鼻道填塞1%地卡因和0.1%腎上腺素紗條,常規(guī)消毒后鋪巾。局部麻醉后,距內眥鼻側4 mm、內眥韌帶上方3 mm向下向外作弧形皮膚切口,長約15 mm,鈍性分離皮下各層組織,放置淚囊撐開器,充分暴露內眥韌帶及淚前嵴。切斷內眥韌帶下方部分約1/3,在淚前嵴鼻側1 mm切開骨膜,鈍性分離骨膜使之連同淚囊一起游離,暴露淚囊窩。于淚囊窩后下方淚篩縫處應用彎血管鉗壓破骨壁,用乳突咬骨鉗以淚前嵴為中心擴大骨孔,使之呈邊緣光滑的橢圓形骨孔,骨孔大小約為10 mm×15 mm。分別于鼻黏膜與淚囊做成相對應的“∏”形切口,將長為6 cm的12號消毒導尿管與骨孔鼻黏膜瓣下鼻腔紗條捆綁,拔出鼻腔內填塞的紗條,經(jīng)吻合口處骨窗將導尿管牽引置入鼻腔,導尿管頂端的縫線經(jīng)淚囊上方從眉弓鼻下方皮膚穿出,將導尿管縫線結扎固定于皮膚表面。吻合鼻黏膜瓣及淚囊瓣2針,并將吻合的鼻黏膜瓣淚囊瓣與骨孔上方處骨膜縫合,使鼻黏膜瓣、淚囊瓣懸吊于骨孔上方,防止瓣膜術后下陷再次阻塞吻合口,間斷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切口,清理并対合好切口。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溶液沖洗淚道確認淚道通暢。術眼結膜囊及內眥皮膚切口涂抗生素眼膏后蓋眼墊。
1.2.3 術后處理 常規(guī)靜滴抗生素3 d,鼻腔滲血明顯加用肌注止血劑,術后當天開始滴5%鏈霉素滴鼻液、1%麻黃素滴鼻液,每日3次。術后第2天暴露切口,抗生素滴眼液點術眼,每日3次。術后第3天~1周內用慶大霉索、地塞米松沖洗淚道1~2次。術后1周拆除皮膚縫線并拔除留置鼻腔的導尿管,沖洗淚道每天1次,連續(xù)2 d,出院后1個月內每周沖洗1次。
2 結果
2.1 效果評價標準
①痊愈:患者溢淚、溢膿癥狀完全消失,淚道沖洗通暢;②好轉:患者溢淚癥狀減輕,無溢膿,淚道沖洗通暢;③無效:患者溢淚,淚道沖洗阻塞。
2.2 隨訪觀察
行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的213例(226只眼)患者,隨訪2個月~3年。2個月內術眼均無淚道再阻塞,2個月以上隨訪觀察:痊愈208只眼(92.03%),好轉15只眼(6.64%),無效3眼(1.33%)。
3討論
正常淚液通過虹吸作用經(jīng)下淚小管進入淚囊后排入鼻腔。手術去除淚囊化膿性病灶,建立鼻腔內引流通道,仍是現(xiàn)代治療慢性淚囊炎的基本原則。除去淚囊感染灶,重建淚囊至鼻腔的引流道,既去除了化膿病灶,又解除了淚溢,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淚囊鼻腔吻合術目前是臨床上淚道再造術中最有效的方法,它是在中鼻甲前端鼻丘處人為造一骨孔,另外建一通道代替阻塞的鼻淚管從而引流淚液。但是傳統(tǒng)淚囊鼻腔吻合術手術視野小、部位深,使操作困難、復雜、費時,且術中、術后并發(fā)癥較常見,術后近期淚道阻塞發(fā)生率9.81%~31.78%[1.2]。淚囊鼻腔吻合術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因淚囊、鼻黏膜前瓣下陷后與后瓣相貼粘連引起,或管腔內肉芽組織充填所致。
如何避免吻合口再阻塞提高手術成功率仍然是當前研究的課題[3]。有不少報道采用鼻內窺鏡[4]、鼻淚管支架[5]、硅膠管植入[6]等方法,對傳統(tǒng)術式進行改進后提高了治療效果,但這些改進術式在各級醫(yī)院尤其是基層醫(yī)院難以開展。我院眼科在傳統(tǒng)手術操作基礎上進行部分改進,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交流。
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的優(yōu)點體現(xiàn)在:①傳統(tǒng)術式術中切斷內眥韌帶,術后需對位縫合,縫合不佳將影響淚小管引入淚液注入鼻腔的功能和作用。改良術式術中僅切斷內眥韌帶下方部分約1/3,術后不需縫合,既縮短了手術時間,又不影響原有的解剖生理功能。②傳統(tǒng)術式淚囊壁與鼻黏膜均切成“工”形從而形成前后瓣,遇到小淚囊時“工”形切口難做成,分別對位縫合前瓣及后瓣時,由于手術視野小,影響縫合操作、費時,同時縫合不佳易明顯影響手術的成功率。改良術式術中鼻黏膜與淚囊做成相對應的“∏”形切口,僅需單瓣吻合(單純吻合前瓣),簡化了手術步驟,操作易掌握,減少了術中術后出血的機會,亦縮短了手術時間。③傳統(tǒng)術式術中骨孔及切開的淚囊內不放引流條時,術后有時可造成血凝塊、分泌物阻塞淚囊與鼻黏膜吻合處;放橡皮條或凡士林紗條時,紗條對黏膜刺激性大,術后抽出引流條可造成創(chuàng)口出血等并發(fā)癥。改良術式吻合口處留置導尿管后,導尿管亦可避免吻合口早期阻塞,保證了吻合口的形成及吻合腔的大小外。導尿管刺激性小,引流效果良好,術后拔管容易、簡單,不損傷創(chuàng)口避免出血,患者痛苦小。④傳統(tǒng)術式術中吻合鼻黏膜與淚囊前瓣后不懸吊于骨孔上方,術后瓣膜下陷可阻塞吻合口。改良術式術中吻合鼻黏膜瓣、淚囊瓣后使用縫線將其懸吊于骨孔上方骨膜,使吻合口保持一定的空隙,有效防止瓣膜術后下陷再次阻塞吻合口[7-11]。
綜上所述,我們將淚囊鼻腔吻合術進行改進后,該術式簡化了一些手術步驟,使操作更易掌握,降低了出血的可能性,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患者痛苦,同時減少了手術后吻合口的再次阻塞,故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式,明顯地提高了淚囊鼻腔吻合手術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李強,萬鵬震. 慢性淚囊炎三種手術方式臨床觀察[J]. 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5,27(5):347.
[2] 陳霞,李林,楊安懷. 淚囊鼻腔吻合術不同骨窗位置的臨床效果研究[J]. 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4,26(9):625.
[3] 楊秀梅,李援東,王法周,等. 淚道阻塞再通管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觀察[J]. 臨床眼科雜志,2001,9:129.
[4] 黃蔚茹,儲進,郭紅. 鼻竇內窺鏡下鼻淚管開口破膜術治療新生兒淚囊炎[J]. 眼科新進展,2005,25(4):370-371.
[5] 岳輝,肖滿意. 鼻淚管支架植入術治療慢性淚囊炎的臨床觀察[J]. 眼科新進展,2004,24(3):209-210.
[6] Delaney YM,Khoosabeh R. External DCR for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parti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in adults[J]. Br J Ophthalmol,2002,6(5):533-535.
[7] 陳光約,湯疇旺,曾敦征,等. 改良淚囊鼻腔吻合術70例手術效果觀察[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24):67-68.
[8] 洪衛(wèi),陳惠英. 淚囊鼻腔吻合術失敗原因和再次手術探討[J]. 國際眼科雜志,2012,12(9): 1786-1787.
[9] 潘麗. 改良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91例臨床分析[J]. 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1,32(6):517-518.
[10] 王一平,朱明,紀春霞. 改良淚囊鼻腔吻合術43例臨床觀察[J]. 黑龍江醫(yī)學,2012,12: 910-911.
[11] 陸為民. 改良式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慢性淚囊炎118例報告[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1,20(1):142-143.
(收稿日期: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