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是否有利于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學生的自我人格,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是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就語文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改革;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在獵獵飄揚的新課標的旗幟下,創(chuàng)新,當為語文先。那么,語文學科究竟如何創(chuàng)新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拋磚引玉,以博大方之一哂。
一、語文創(chuàng)新,教師要敢于包裝課堂
對于包裝這個頗時髦的詞,筆者認為教師不應該存有抵觸情緒。好的包裝不僅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F(xiàn)在的學生多是“90后”,他們接觸的社會現(xiàn)狀和文化背景更是色彩紛呈,撲朔迷離。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這種客觀現(xiàn)實,努力營造一個學生熟悉的課堂氛圍,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新。這樣,在學生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有用武之地。
譬如,在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時,筆者安排學生給祥林嫂擬一份個人簡歷,以便祥林嫂到魯鎮(zhèn)來打工。以往,筆者安排學生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時,僅是要求學生翻書作答,磕磕碰碰地完成了教學目標。過程機械呆板,效果自然不好。在進行了“華麗”的包裝后,學生興趣大增。大家群策群力,殫精竭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二、語文創(chuàng)新,教師敢于放權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不是權力的更新與角逐,它應該是語言與語言的交鋒,智慧與智慧的碰撞,知識與知識的更新,能力與能力的角逐。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時比較重要的是:誰的想法、誰的做法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資源,能夠?qū)崿F(xiàn)課堂資源的合理配置,誰就擁有主導權。新課標鼓勵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教師也應主動放權。放權不是為了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學生都能利用課堂的有限時間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xiàn)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資源優(yōu)化,其能力定能得到增長。
譬如,在學習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時,筆者放權給學生,把課堂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最終,由一位愛看央視第12套“庭審現(xiàn)場”欄目的李佳同學提議,全班同學探討表決,一致同意設立一個模擬法庭,來審判別里科夫之死。他們積極安排學生扮演法官、書記員、原告、被告、辯方、律師等,配置了完備的庭審人員。筆者也有幸受邀扮演了其中的證人——中學教員布爾金。這堂頗具新穎的課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極大興趣,激發(fā)了大家的參與意識。在李佳同學的統(tǒng)籌指揮下,一場別開生面的“庭審現(xiàn)場”在班上熱熱鬧鬧地上演。此次教學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文本的教學目標,還讓全班同學經(jīng)歷了一次別有趣味的法律知識普及教育。
三、語文創(chuàng)新,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
在新課標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筆者認為,尤其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營造出課改的“新”氛圍。如果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久而久之,難免會走回頭路,長此以往,新將不新,舊仍為舊,課改精神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枉費了新課改的“新”意。教師要精研新課標的課改精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文本為資源,以課堂為陣地,營造課改的新氛圍。創(chuàng)新,意味著與眾不同,意味著有不同的聲音。改革開放伊始,就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究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大家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直至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明確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毙抡n標的創(chuàng)新精神當如是。
新課標下的創(chuàng)新應該看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是否有利于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學生的自我人格,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是否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這既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精神。筆者竊以為,符合新課改創(chuàng)新精神的課堂教學,就是好的課堂教學。為此,要營造課改的新氛圍,就必須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如對文本的不同理解,對教學模式的不同看法,對學術問題的不同見解。世界瞬息萬變,知識正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更新變換,而印刻在文本的知識說不定在下一刻就會有新的變化、新的更新。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潮流,及時進行知識的更新?lián)Q代,避免閉門造車,躺在故紙堆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譬如,在學習鄭愁予的《錯誤》時,對此詩的主題,學界歷有爭議。筆者有幸在2005年第七期的《名作欣賞》上看到一篇有關《錯誤》主題的文章。從中得知,這首《錯誤》原本是詩人寫給母親的思念之作。據(jù)此,筆者在備課組發(fā)言時引用此說,結果被同行群起而攻之,以致“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不管對錯與否,筆者覺得應效仿“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的西人做法。更何況,世上有許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就是建立在不同的聲音上嗎?如果大家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還談什么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中,要把一千個讀者眼中的一千個哈姆雷特強擰成一個哈姆雷特,讓每個學生都在標準答案的空氣中呼吸,這樣的教育只會扼殺人的天性,會讓思想的星火熄滅于燎原之際。創(chuàng)新從此壽終正寢,駕鶴西歸,至此“人生長恨水長東”,令人扼腕嘆息。聽取不同的聲音,允許不同的見解,讓創(chuàng)新的春風自由地吹拂在新課改的天空下,給在漫漫之路中上下求索的新課改帶來溫暖。
總之,改革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 江西省萍鄉(xiāng)中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