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語文這個最重要的實際工具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關愛意識、環(huán)保觀念,讓語文課堂散發(fā)人文的光芒。
關鍵詞:課文課堂;人文光芒;人生觀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往往片面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造成語文教學在人文教育內(nèi)容上的缺失。實際上,應通過日常語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一、語文教學,塑造健全人格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墒乾F(xiàn)在的學生大多因為父母過分保護,成長過程中沒有遭受過挫折和打擊,一旦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將問題擴大化、復雜化。他們不會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只會長吁短嘆,怨天尤人,嚴重的甚至于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面對學生這樣的心態(tài),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特殊人生經(jīng)歷的作家,結合他們的遭遇,通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引導,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學習《赤壁賦》時,學生了解到才華橫溢的蘇軾遭遇“烏臺詩案”,在獄中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這政治失意、行動不自由、生活貧困、心情極其苦悶的四年里,蘇軾作《赤壁賦》。在政途上遭遇了一次次的打擊與磨難后,蘇軾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呢?蘇軾通過觀察水和月亮,領悟到人與自然一樣,永遠處于“變與不變”的永恒之中,并沒有什么值得羨慕的。而自然界的萬物不需要我們付出一絲一毫,就可以盡情地享有,所以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我引導學生:與你們現(xiàn)在的生活相比,蘇軾可以說遭受了很多挫折,很失意。可是他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豁達地面對生活,享受自然風光,創(chuàng)作出流傳千古的佳作。你們能不能像他一樣,面對學習、生活的壓力,笑看風云,勇闖難關,再攀高峰呢?
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花季雨季,面對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他們或許奮起反抗,或許坦然接受,或許就此放棄,錯過自身可能創(chuàng)造的精彩。語文教學應當選擇合適的作家、教材,通過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語文教學,培養(yǎng)關愛意識
“90后”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在父母、長輩的溺愛中長大,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很多學生認為別人關心自己是理所當然的,卻從沒想過為別人付出什么,甚至于對自己的父母家人也很冷漠。長此以往,當“90后”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個社會很可能變得冰冷而缺乏溫情。因此,語文教學應當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人間有情,學會關心、幫助他人。
歐·亨利有一篇充滿懸念又富有溫情的小說:《最后一片常青藤葉》。年輕落魄的女畫家瓊西感染了肺炎,病得奄奄一息。比病魔更可怕的是她失去了求生的意志,她堅信當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葉落下時,她短暫的生命也將逝去??墒瞧孥E出現(xiàn)了,最后一片葉子挨過了風雨的侵襲,頑強地依附在墻上。瓊西由此重燃生命的希望,打敗了病魔??墒撬⒉恢溃@片葉子是她的鄰居——同樣窮困潦倒的老畫家貝爾門用生命完成的杰作。貝爾門冒著嚴寒,在風雨中畫了一片幾乎亂真的葉子,挽救了瓊西的生命,自己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因受風寒感染肺炎而去世。這片葉子不僅是老畫家一生中最為杰出的作品,更是閃現(xiàn)著人性光輝的作品。如果不是因為貝爾門的死,沒有人知道他的付出,也不會得到回報。那么貝爾門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學生沉默了,他們意識到這位老畫家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心瓊西,希望她能夠康復起來,而不是為了得到任何的好處。我請學生回憶一下:在你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曾經(jīng)有過這樣無私地幫助別人的行為呢?如果沒有,是否可以從今天開始起,也試著關心、幫助他人呢?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墒侨绻篱g每個人都只接受別人的愛,而自己不付出,那么久而久之,就不再有人會關愛他人了。語言、文字是顯現(xiàn)真情的途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于細微處引導學生感受真情、體味真情,從而形成關愛他人的意識。
三、語文教學,樹立環(huán)保觀念
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促進了工業(yè)、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豐富物質(zhì)資源的同時,也為未來埋下隱憂:那就是生態(tài)問題。為了眼前的利益,人類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使我們地球變得滿目瘡痍。這樣的破壞持續(xù)下去,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對于環(huán)境的保護,必須從今天做起,而對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從現(xiàn)在教起。環(huán)保教育應當滲透到語文課堂中來。
《像山那樣思考》為學生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環(huán)保課。因為狼對羊和鹿的威脅,所有的人都認為消滅狼群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墒锹?,狼的消失使羊和鹿大量繁殖,進而破壞了大量的植被,山變禿了,并且在短期之內(nèi)難以復原。植被的破壞又帶來了水土的流失,沙塵暴肆虐……人類的干預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平衡,而人類也遭受到了自然的報復。學生讀完課文思考發(fā)現(xiàn):自然有自己的大智慧,人類卻自以為是萬物之靈,一心想改造自然,甚至不惜破壞基本的食物鏈,其結果只會得不償失。學生明白了:人類應該像山那樣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不應該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遵守大自然的規(guī)則,人類應該愛護、保護自然。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相信以后每一個學生面對一棵草、一棵樹、一窩螞蟻、一群飛鳥的時候,都會這樣提醒自己:像山那樣思考。
從每一篇語文課文教起,從每一個語文課堂培養(yǎng)起,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關愛他人的意識,保護環(huán)境的觀念,讓語文課堂散發(fā)人文的光芒!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文樞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