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在美術欣賞課中,要力求體現(xiàn)人文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美術欣賞;人文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yè)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一、在欣賞課中凸現(xiàn)人文性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一位教師在講米勒的《拾穗》時,組織學生對農婦頭上戴的紅頭巾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從開始講的“頭巾是舊的”,到最后認識到頭巾的紅色之所以發(fā)舊是因為長年在地里辛勤勞動風吹日曬造成的。這位教師用紅頭巾作為突破口,把教學過程變成了一個體驗與理解不斷加深的過程。反之,如果教師用傳授的方式使學生的“認識”一步到位,省略了討論的過程,學生對頭巾的認識肯定不會像這樣印象深刻,對作品的理解也會浮于表面。
二、在欣賞課中體現(xiàn)自主性
在美術欣賞課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在欣賞《韓熙載夜宴圖》時,我準備了幾套唐服,上課之初找學生到黑板前先演示一下,接下來介紹顧閎中的生平,讓學生了解顧閎中的繪畫史。夜宴圖以長卷形式分為夜宴、觀舞、休息、演樂、賓客酬應等五個場面。我把學生分成五組,每組一個信封,各組根據提供的問題,分別扮演畫中的角色,韓熙載的扮演者,他的身姿、衣冠穿著,學生演出了他的放縱。奏琵琶及聽眾的扮演者,他們都沉溺在樂聲之中的表情及相互關系處理得自然合理。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走進畫面,成為畫中的一員。
三、在欣賞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我們并不是要學生現(xiàn)在就有什么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畫出不朽之作,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為開拓學生視野,拓展思維,教師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實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講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這一章時,帶學生參觀博物館。館內有許多學生從未見過的工藝品——彩陶、瓷器……要求學生留意這些工藝品的名稱、出土時間和出產年代,分析工藝品櫚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分析彩陶的異同。學生被祖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及燦爛的文化所吸引,增強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讓我們勇于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盡自己的力量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湖縣三河中心初中)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