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語文教育,必須確立初中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注重學生心理需求,開展?jié)櫸锛殶o聲的心理教育,這樣才能達到凈化學生心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語文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課程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整個課程進行的導體。教師以其自身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向學生傳遞審美意趣。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互動協調中,師生心靈的精華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就在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語文教學以氣氛烘托,使師生間獲得靈魂的共鳴,在潛移默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中,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提升。
一、充分利用語文教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語文教育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因此,我們在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真實情況,再加上心理教育適時疏導,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進行分類疏導。在所有的教材里面,我們仔細翻閱可以知道,有的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投身祖國建設,有的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有的教材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是一面思想旗幟,同時也是一座人格豐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豐富性、生動性、形象性,讓學生感受語文魅力的同時,也凈化他們的心靈,保持其身心健康。
二、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注重潤物細無聲的心理教育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都會使學生身心放松、快樂學習、積極提問、活躍思維。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學生才會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適時引導,進行個性化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充滿自信,使其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首先,教師本人要自信、樂觀、積極,讓學生從一言一行中感到教師的自信,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把自信傳染給學生,讓學生樹立起自信。其次,教師要以平等、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增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針對班級中自卑怯懦的學生,應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充分鼓勵他,使其自尊、自強、自信。最后,語文學科本身飽含著豐富的人文性、藝術性以及思想性,并且大多數課文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當我們翻開語文教材,看到一篇篇文字優(yōu)美的語言、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時,學生恍如進入一個絢爛多姿的美麗新世界,有些文章優(yōu)美動人,有些文章清新優(yōu)雅,而有些文章則淳樸自然,這不同風格的文章就像一顆顆閃光的珍珠,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不同的美的姿態(tài),這些教材經過教師的精心巧妙安排,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領悟到人世間的真善美,進而熏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其思想境界,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把育人作為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把心理教育視為教學的過程,學生的心理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走向,并進行及時的交流溝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美、人物美、意境美、情感美等,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向學生展示一個五彩斑斕的美麗世界。在語文教學中,適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其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玉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咨詢,2012(03).
[2]葉琛.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課外閱讀:中旬,2012(09).
(作者單位 湖南省隆回縣麻塘山九年義務制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