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教25年了,記得這年教師節(jié)的前一天,我下了第四節(jié)課,帶著疲憊回到辦公室,十分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桌上有一封信——在當今這個一切都在發(fā)生著深刻變化的信息時代,“寫信”儼然成了一個歷史名稱,飽含深情的書信幾乎等同于文物,拿起一看,“文物”的署名是“××”,腦海中迅速搜索了好一會兒,才依稀記得是許久以前教過的學生,印象里好像成績很差,很調(diào)皮。拆開信封,兩三頁信紙上是稚拙卻一筆一畫間透著認真的文字,話語間充滿感激和懷念,大意是:老師,我叫“××”,現(xiàn)在溫州一家星級賓館當廚師。您還能記得我嗎?我上學時不懂事,不好好學習,有時還和其他老師吵架……但是,我一直尊敬您!上歷史課我從未犯過錯,您想知道什么原因嗎?那是因為我第一次,也就是上中學后的第一堂歷史課,那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下課后,我那幾個成績不好的同學說:你小子,歷史老師表揚你之前,你彎腰塌背就像“北京人”,表揚之后昂頭挺胸的你成了“山頂洞人”了,呵呵……畢業(yè)照相時我就站在您身后,中考前我還找您給我寫過畢業(yè)留言呢……對了,老師,您做的那個“北京人”泥像還有嗎?……
“××”?第一節(jié)歷史課?“北京人”?
我迅速找出前些年的畢業(yè)照,一下就找到了那張稚氣的笑臉和對應的姓名,腦海中也很快搜索出絕不僅僅只屬于他的那個第一節(jié)歷史課:
那是初一新生的第一節(jié)課,為了給新生展示中學歷史課的魅力,我提前在暑假里認真地準備了第一課的多媒體課件,希望能把有限的遠古信息盡可能比較形象地展示給剛從小學升到中學的學生,同時,還把我業(yè)余時間用黃泥塑的《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作為教具(附后)帶到了課堂,學生被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所吸引,學習氣氛濃郁而熱烈。然而,我卻在不經(jīng)意間隱約感覺到墻角一絲冷意,因為我觀察到幾位新生坐在多媒體教室一隅,估計是在小學階段已久經(jīng)考驗,恐怕連他們自己也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歸為另類了,以至于在第一課(未正式排位)就自我呈現(xiàn)出“邊緣化”的跡象,即使其中有個別受課堂氣氛影響的學生,也只是稍加關(guān)注視頻,到了閱讀和討論時基本上都是保持緘默?!鞍パ?,剛上初中就這樣,小學階段肯定夠嗆!”我心中暗想,“將來三年可能要為這幾位學生多費些心神哩?!?/p>
課堂上,我一邊進行課件演示,引導思考討論,一邊用視覺和聽覺不時地關(guān)注這些課堂的“局外人”,當課堂教學進行到介紹北京人的特點時,我請學生思考、討論:“北京人使用什么火?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學生邊看視頻邊討論,并準備舉手回答問題。這時的課堂熱烈而又有序,我正為第一節(jié)課堂教學的進展順利而喜悅之際,突然,從角落里傳出冷冷的、一個似乎不太和諧的音符:
“哼!元謀人也會用!”
靠后、靠邊的座位上傳來怯生生卻有些不以為然的一句,打斷了已舉手站起來正發(fā)言的學生。
“元謀人會什么?”“用什么?……”
教室里坐在中間和前排“雅座”上及其附近的學生“哄”的一聲笑起來,偏處一隅的幾個學生中立即有一個身影收縮在座位里。
“誰說的?請站起來……”我笑著問。
眾目睽睽,仿佛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之下,不情愿地、羞怯地站起一個低頭彎腰的小男生。
“是你說的嗎?你剛才說什么?”我微笑著輕聲問道。
“我說……我說……”彎曲的身體里擠出幾個聽不清的呢喃,又一陣哄笑中那本不高大的身影幾乎要貼在課桌上了。
“不要緊張,我已經(jīng)注意到你一直在認真上課。說錯了也沒有關(guān)系,請你大膽地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p>
“我……說元謀人會使用火!”佝僂著的身影稍微欠了欠身。
“元謀人也會用火?為什么呢?書本上說了嗎?”教室里又一陣笑聲,角落里沒有完全站直的、局促的身體似乎又縮小了一些。
“大家不要笑,請這位同學談談他的理由,也許有他的道理?!蔽沂諗苛艘恍┬θ荨?/p>
那個身影稍微高了一點兒,說:“書上沒有說元謀人使用火,但書上這樣說了,在元謀人生活的遺跡中發(fā)現(xiàn)許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燒骨,所以,我覺得,炭和燒骨肯定是火燒了以后的東西……”
“有道理!”我真誠地大聲鼓勵并立即鄭重地向他舉起了大拇指,“非常好,這位同學會動腦思考問題……”片刻安靜之后,“嘩”全班學生一起鼓掌,不約而同地回頭望去……
在眾多贊許的目光里,我分明看到:原本羞怯而窘迫的笑容已然有了自豪的成分,身體也站得更直,似乎高大起來……
光陰荏苒,許多年過去了,其間,上了不少多媒體公開課,關(guān)于“火”的那節(jié)課至今還有較深刻的印象。就我而言,雖然艱辛、清貧、不順,消磨了很多青春的熱情和棱角,可是在課上課下,總會有一些讓我感動和欣慰的人和事,仿佛一個又一個引領人們前行的一閃即逝的火花。
“耕者之盡瘁”,實為“佳苗之青蔥”,做一個“摒棄生命中物欲”的、讓人敬愛的“耕者”,這既是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崇高之處,同時也是這個職業(yè)的魅力所在!我慶幸,我看到并抓住了這一閃即逝的火花!
參考文獻:
[1]周戟.和諧哲學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07.
[2]胡海波.志愿軍戰(zhàn)事珍聞全紀錄.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01.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