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
關鍵詞:提問;學困生;喚醒;思維
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數學教學設計中,特別要優(yōu)化問題設計,實行有效提問,喚醒學生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趣味提問,喚醒學困生的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設計精彩有趣的問題,創(chuàng)造愉悅的情境,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形象,讓純粹的數學問題變得富有生活情趣,往往能神奇地調動學困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yōu)橄矊W、樂學,那么學困生就會專注地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
案例1: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情境引入。
一位教師在講授《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對學生說:“同學們,我愿意在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你們1000元,但在這個月內,你們必須:第一天給我回扣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第三天給我回扣4分錢……即后一天回扣的錢數是前一天的2倍,你們愿不愿意?”此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么“誘人”的條件到底有沒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對比,才能回答愿與不愿?!爸А本褪且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問題,如何求出這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呢?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
二、鋪墊設問,喚醒學困生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
學困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基礎薄弱,接受知識的能力比其他學生慢一些,所以對于一些抽象程度較高、難度較大的數學知識,學困生不易一下子理解,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設計分“臺階”提問,用思維跨度合理的“問題鏈”,層層鋪墊,為學困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
案例2:復數概念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已經歷過的數集擴充有哪幾次事實?
生:正整數、自然數、非負有理數、有理數、實數。
師:上述數集擴充的原因是什么?
生:實際問題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數集內有些運算無法進行。
師:數集的擴充過程體現(xiàn)了哪些規(guī)律?
生1:每次擴充都增加規(guī)定了新元素。
生2:在原數集內成立的運算規(guī)律,在數集擴充后的更大范圍內仍然成立。
生3:擴充后的新數集里能解決原數集不能解決的問題。
師:哪個同學可以將上述幾個同學的理解作一個概括?
生:由于實際問題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數集內有些運算無法進行,為此對數集必須進行擴充。在擴充過程中體現(xiàn)了如下規(guī)律:①每次擴充都增加規(guī)定了新元素;②在原數集內成立的運算規(guī)律,在數集擴充后的更大范圍內仍然成立;③擴充后的新數集里能解決原數集不能解決的問題。
師:負數不能開平方的事實說明實數集不夠完善,因而提出將實數集擴充為一個更為完整的數集的必要性。那么,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了上述準備后,教師提出問題)
師:借鑒上述規(guī)律,為了擴充實數集,引入新元素i,并作出兩條規(guī)定。(略)
以上采用鋪墊設問,喚醒學困生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對i的引入不會感到疑惑,對復數集概念的建立也不會覺得突然。
三、變式提問,喚醒學困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學困生的思維往往比較呆板,很多時候他們只會簡單地通過模仿例子來運用定理定律,而當題目的條件發(fā)生變化時不懂得變通。故課堂上我們有必要經常把問題加以變化進行提問,這樣能起到促進學困生思維發(fā)散的作用。
在例(習)題的設計中,教師針對一些似是而非的數學問題,編擬變式題組進行專項訓練,讓學困生真正弄懂這些形同質異或形異質同題的解法,喚醒學困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以發(fā)揮變式題組的更大功效。
案例3:應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設計。
一位數學教師在學習了基本不等式的公式后,設計這樣的提問:
(1)當x>0時,函數y=x+■的最小值是什么?
(2)若x<0,該函數有最值嗎?若有是多少?
(3)沒有條件,就函數y=x+■有最值嗎?為什么?
(4)函數y=sin2x+■最小值為2嗎?為什么?
通過這樣的變式提問訓練后,可以有效加強學困生對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個條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與掌握,使他們學會靈活正確地運用定理。
通過變式既可以把具體的問題抽象化,提升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也可以通過“似是而非”的設計,使學生在變與不變中體驗思維的靈動。經常在課堂上設計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變式問題,學困生的思維也同樣可以靈活起來。
有意識地引導學困生從“變”的現(xiàn)象去發(fā)現(xiàn)“不變”的本質,從“不變”中尋找“變”的規(guī)律,使學困生抓住問題的本質,逐步培養(yǎng)學困生靈活多變的思維品質,增強應變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積極評價,喚醒學困生的積極學習情感
學困生往往缺乏自信,課堂上不敢輕易開口提問或回答提問,怕說錯而引來嘲笑或批評。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應該給他們比其他學生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使他們得到更多的鍛煉,并要注重對他們回答的評價。
作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想到適合自己的解法,都是好解法,都應當給予尊重。筆者向學生提出,做數學題進行運算時,要達到三種境界:要會算——此第一境界;要少算——此第二境界;要不算——此第三境界。關愛每一個學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努力發(fā)現(xiàn)其亮點,努力幫助他們認識和改進自己的缺點,以自己良好的德行去感染影響學生,做學困生的良師益友。學困生也會在比較自己的算法和別人的算法的過程中,學會放棄,學會選擇,這樣學困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發(fā)展。數學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允許學困生用自己的方式學數學”。
當學困生回答出錯時,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并贊許他們敢于回答問題的勇氣,爭取下次答好;當學困生圓滿地回答問題后,要積極地給予表揚。課堂上我們口中的“非常棒”“沒關系,動腦思考了就非常好”等簡單的話語是對學困生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激勵和關愛,而他們的學習信心也正是在這樣愛的激勵下重新樹立起來的。精心設計、別出心裁的課堂提問能培養(yǎng)學困生的主體意識,能促進他們愛數學,學數學,學好數學。關注學困生,問“醒”學困生,我們在備課時要多為他們花點心思。
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數學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中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讓提問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遨游,數學課堂因提問而精彩。
(本文屬江蘇省南通市“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數學教學中“喚醒”藝術的實踐建構研究》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佑華.有效變式:為課堂生成智慧溢彩[J].數學教學研究,2010(08).
[2]楊心德.中學課堂教學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編輯 劉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