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受到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使用英語的能力”。交際是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因此學習英語的過程應該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使用”。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講”對學生學好英語非常重要。
一、英語課上要盡量多“講”英語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生缺乏語言環(huán)境的條件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積極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把學生置于盡可能真實的語言情景中,同時教師要多次反復地使用課堂用語和日常用語,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聽力。不久學生便會聽懂并作出反應,甚至能與教師對話,這樣就變教師的單方講解為雙方的交談,使得課堂交際化,我們“talk English”,而不只是“talk about English”,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就活躍起來,不然只有教師一人在講臺上講,講臺下一片沉默,氣氛沉悶,即使學生能聽懂,也講不出來,也就達不到學習英語的目的。
二、緊密結合教材,開展形式多樣的“講”
教材中有許多對話和游戲,教師可以利用教材與學生進行語言游戲,信息交流,也可以安排角色表演、小品表演等活動,學生的特性是好動,教師可以利用精彩的語言講解課文以吸引學生或把課文改編成小品讓學生表演,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而且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審美教育,既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同時又能發(fā)展智力能力,又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三、創(chuàng)設課外情景,使學生“愿講”“會講”“多講”
為使學生更多地置身于英語語言情景中,教師可組織學生辦英語角、英語園地、做值日英語報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使他們愿講、多講、會講。
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缺少任何一方的活動都不行,教師的講解、講述是引導;學生的講是接受、是反饋,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精煉、精當、精彩地講,和學生積極配合地愿講、會講、多講就能形成一個大磁場從而吸引每一個學生。當然,我們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全面發(fā)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將繼續(xù)努力,探索新的更適合英語發(fā)展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以更快地達到人類學習與運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第二中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