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育是現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新型理念?!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曾經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必須樹立“立足現實社會”觀念,這一點也成為現階段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認識。生活化教育模式可以將政治教育中抽象化的內容轉化成為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利用生活化教育是強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唯一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創(chuàng)新模式;突破時空
教育活動必須依托于現階段的實際生活經驗,利用生活中的活動情景和實際例子,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服務。在新課程的改革道路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理論知識和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這一點就需要學生親身經歷的生活經驗和往事,為課堂教育提供更多的生活元素,在教育活動中引入不一樣的課堂氛圍。
一、實現生活化教育的依據
1.教育學依據
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在教育活動中應該把學生看做是“人”,并不是大型的白鼠,因為學生是一個具有目的,并且可以自主選擇和塑造自身行為,從中得到的人,學生在各自的求知欲上面都有不同的追求。在這個層面上主要將他們視為教育的主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學生就會在環(huán)境中尋找學習到自己需要的任何東西。思想政治教育是發(fā)展和形成知、情、意、行的主要培養(yǎng)過程,這些性情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真實的社會活動。教育學中倡導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為雙主就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是引導的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2.心理學依據
認知學派是這么認為的,認知說的是意識水平層面對信息進行加工,其中包括信息的轉化、獲取和存儲等。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要看到每個人的本能,但是還需要看到人的潛能,主張發(fā)展個人的主觀意識,從整體內容上理解個人的個性和認知,重視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
二、生活化政治教育的要求
1.創(chuàng)新教育的模式
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是生活化教育的強大保障。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注意最大化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力,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獨立的性格。生活化教學模式是一種建立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在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目的就是讓新學到的知識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學生接受和消化,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結構。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一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環(huán)境,讓學生在環(huán)境中體會和領悟到部分經驗,然后將這些經驗上升為理論知識的層面。在這種生活化教育模式中,學生不但可以快速地學習知識,還可以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認識,對生活和學習都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2.拓寬教育的時空
深入生活是建設生活化課堂的延續(xù)過程。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一般情況都是停留在教室和書本知識上面。教學空間的單一性和封閉性,嚴重影響了學生跳躍思維的發(fā)展。隨著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深入,必須為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空間,教學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固定。政治課程教育想要很好地適應內外教學的方式,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因素,定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提供空間。社會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了非??捎^的思想政治空間,學生可以沖破傳統的束縛,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老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讓學生進入到社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
3.豐富教育的內容
教學內容的開發(fā)是生活化課堂的動力源泉。新課程標準強調,教育材料的內容是核心教育材料,但是現在來說并不是唯一的。因為現在的教育不能單純教會學生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參加活動,積累社會經驗。教育不再是傳統的書本教育,更多的是體驗過程和師生互動探究知識的歷程。僅僅依靠有限的教材資源是不夠的,這樣一定會造成教育方面的枯燥和單一,政治課程是具有很鮮活的生命力的,所以我們必須把政治課程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針對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政治老師具備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發(fā)展的走向豐富教育的內容,走進生活、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焦點,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和針對性。
通過上述材料的具體分析,我們了解到想要非常好地實現高中課堂的生活化目標,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教師的生活經驗,將兩者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現階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為知識的理論性和枯燥性,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濃度,但是在學習中引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政治就是在感受生活,效果會非常明顯。
參考文獻: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建坤.生活教育與課程改革[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鄺麗湛.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模式[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第四高級中學橫垛分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