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戚作為依附于后妃和公主的特殊階層,是中國歷代王朝政治集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貫穿于整個封建王朝,其中以漢唐外戚專權(quán)最為嚴重和明代外戚最為孱弱形成鮮明對比。明朝建立初期就嚴禁外戚干政,因此外戚的政治地位較低。嘉靖帝繼位初期,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政治勢力,對迎他入主的外戚們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但是嘉靖八年以后,又實行外戚封爵裁革令限制外戚。論述嘉靖帝抑制的原因,對進一步了解明代外戚的整體狀況有著深刻的意義。
關(guān)鍵詞:嘉靖;外戚;抑制;原因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62-02
嘉靖帝繼位初期,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一度對外戚持厚待的態(tài)度。一方面,嘉靖帝在經(jīng)濟方面多給外戚特權(quán),多賜田給外戚。如嘉靖三年九月,命給皇親“ 皮及獻縣地四十三頃” [1]等等。另一方面,世宗也曾提高外戚的政治地位。眾所周知,明朝建立初期,曾規(guī)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與。”[2] 雖然外戚可以按照 “恩澤”慣例封授,但只有封爵,卻無實權(quán),不可參與軍政,更無封公爵的外戚。可是明代“外戚封公自嘉靖始也。張鶴齡嗣壽寧伯,進侯。又以迎立今皇帝,進封昌國公?!?[3]由于張鶴齡參與了迎立嘉靖帝的過程,故“鶴齡以定策功,進封昌國公” [4]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嘉靖帝即位初期對外戚是比較厚待的。嘉靖八年以后卻采取了裁革外戚封爵的措施,抑制外戚。那么促使嘉靖帝抑制外戚的原因是什么呢?
嘉靖帝從開始對外戚厚待到抑制外戚是有諸多原因的,不僅要從外戚對社會的影響看,還要與明朝抑制外戚的開國政策聯(lián)系起來,故而抑制外戚的原因并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筆者試圖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刻的討論。
一、遵循開國抑制外戚的祖制
嘉靖帝抑制外戚的一個原因是遵循明初抑制外戚的祖制。明朝建立后,為了加強皇權(quán),保證明王朝政權(quán)的持久性,明初的幾代皇帝實行了許多措施。明太祖朱元璋鑒于前朝后宮后妃及外戚干政敗國的教訓(xùn),對后妃及外戚作了諸多限制。
太祖朱元璋認為 “皇后之尊,只治宮中嬪婦之事,宮門之外毫發(fā)事不預(yù)焉”[5],制定《女誡》教化后妃,訂立嚴格的家法,禁止后妃參政。后妃與外戚在利益上是一體的,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制定教化后妃的行為準則,實際上就是為防止外戚干政。此外,明代也在選妃制度限制了后妃的家人。規(guī)定天子及宗室的后妃需選擇“良家女子”,說是選“良家女子”,實際上卻是從后妃家人的官職上限制了外戚。因為選出的后妃多出自寒門,后妃父親的職位一般是百戶、千戶,職位高一點的也不過是指揮使,如胡皇后的父親胡榮最初授職錦衣衛(wèi)百戶、吳太后的父親吳安最初授職錦衣衛(wèi)百戶等。如此,按照明朝的官職進階制度,從指揮使一步一步晉升到侯、伯、保傅需要很長的時間,有的甚至還封不了侯伯,如錢皇后的父親錢貴一級一級晉升,也只是到進階到中府都督同知的職位,即使有封侯伯的外戚也是出于“恩澤”特例而已。選妃制度上的規(guī)定,使明朝“自文皇后而外,率由儒族單門入儷宸極”[6],這也就決定了外戚們在政治上的孤立地位。一方面,外戚階層本身就是依靠皇恩而貴為皇親國戚,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官員對外戚不是敬而遠之,就是多加彈劾,另一方面,后妃家人地位的不高,也使外戚們進入不到權(quán)力階層。這也是明代外戚政治地位較低,不能形成像漢唐那樣強勢的“戚黨”的原因之一。
此外,還在政治上抑制外戚的實權(quán),即“外戚不典軍政”[7]。正統(tǒng)初年,張?zhí)缶驮略t,裁革彭城伯張昶、左都督張昇,使二人不得與議朝政。此后,外戚雖然爵至公、侯,官至太師、太傅,但只有優(yōu)秀的皇親才能獲得食祿奉朝請的機會。外戚中掌管軍政大權(quán)的,只有會昌侯孫繼宗“以元舅總團營兵馬,監(jiān)修國史,知經(jīng)筵,迨八十告老,猶掌后軍都督府事”[8]。外戚不僅無權(quán)掌管軍政,在政治地位上還低于勛臣,勛臣有朝廷賜的“鐵券”而外戚卻沒有??梢?,明代外戚雖有封爵,但無實權(quán),政治地位較低。而且,皇帝對犯法的外戚懲處也更為嚴苛。如成祖朱棣就曾告誡說 “戚畹最當(dāng)守法,否則罪倍常人”[9]。明初期制定的抑制外戚的政策,為其后世君主所遵循。防止外戚勢力抬頭,干預(yù)朝政,嘉靖帝遵循祖制,采取了抑制外戚的措施。
二、外戚勢力不斷加劇已經(jīng)影響到明王朝的穩(wěn)定
外戚在明朝建國初期一直比較安分守己,但到了正德、弘治時期,外戚的勢力逐漸抬頭,開始對明朝的社會和經(jīng)濟造成危害。外戚通過“賜給”和“乞請”的方式獲得大量的田地,占有了國有土地,不僅如此,還以“投獻”的方式獲得百姓的土地,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無家可歸。嘉靖時期,兵科給事中等官夏言等在查勘莊田后就曾上疏“勛戚憑借寵昵,奏討無厭。如慶陽伯夏臣等得地至萬三千八百余頃,多受奸民投獻,侵奪民業(yè)”[10]。土地迅速地集中在少數(shù)人的手里,勢必會形成嚴重的土地兼并現(xiàn)象,造成社會動亂,激化社會矛盾,危及明朝的穩(wěn)定。更有外戚如周壽與張鶴齡為爭奪土地而使家奴大打出手的事,甚至還爭論到皇帝那里。戚家還大量地“乞請”草場,但未用來牧馬,而是將草場變?yōu)榍f田,這使得國家的草場越來越少,無閑地養(yǎng)馬,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馬政制度的實施。眾所周知,馬政是穩(wěn)定國家邊防的重要政策,馬政的衰敗更是危及國家的穩(wěn)定,而外戚的做法無疑會破壞馬政,影響國家的穩(wěn)定。
明中葉,外戚對國家的消極影響還體現(xiàn)在鹽業(yè)方面。鹽稅歷來是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明代外戚們憑借皇親國戚的身份向皇帝奏乞鹽利,而且奏討的引鹽數(shù)越來越大,如慶云侯周壽家人周洪奏買兩淮殘鹽八十萬引,壽寧侯張鶴齡家人杜成、朱達等,奏買 長蘆兩淮殘鹽九十六萬引。外戚們將奏討來的引鹽販賣給一般商人,從中獲利,但是卻加劇了商人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嚴重影響商屯,進而導(dǎo)致“開中法”的嚴重破壞。外戚對國家的消極影響體現(xiàn)在社會和經(jīng)濟的方方面面,到嘉靖時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雖然都是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方面,但是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經(jīng)濟不穩(wěn)必將會影響明朝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故到嘉靖時期為緩和社會矛盾而抑制外戚也是必然趨勢。
三、邵太后族人爭繼爵位是引起嘉靖帝抑制外戚的導(dǎo)火索
嘉靖帝入主繼位后,封邵太后的弟弟邵喜為昌化伯,但第二年邵喜逝世,由其子邵蕙繼承爵位,但嘉靖六年(1527),邵蕙也離世,由于邵蕙無子,邵氏族人爭襲爵位。邵太后雖有四個弟弟:邵宗、邵安、邵宣和邵喜,但邵宗和邵宣無后,而邵蕙又死了,故嘉靖帝令邵蕙之弟邵萱襲承爵位。但邵氏族人都想繼承,所以爭論不休。其中邵蕙的侄子以邵萱不是嫡派為由,向皇帝上疏說邵萱不應(yīng)當(dāng)承襲爵位,邵蕙的母親也上疏抗?fàn)?,議論很久都沒有決論。大學(xué)士張璁等人上疏說:“邵氏子孫已絕,今其爭者皆旁枝,不宜嗣?!碑?dāng)時由于世宗堅持為邵喜立后,就讓其兄弟邵安的孫子邵杰襲封昌化伯。原本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可是到了第二年《明倫大典》編成,嘉靖帝命武定侯郭勛頒賜給外戚,但郭勛卻沒給邵杰,于是邵杰自向皇上請要,嘉靖帝為此責(zé)備了郭勛。郭勛為此將邵氏爭襲章奏抄錄下來,說邵杰“實他姓,請覆勘”,可是嘉靖帝卻不聽。當(dāng)時給事中陸粲說大學(xué)士桂萼受邵杰的賄賂,讓奴隸冒封爵。這可激怒了嘉靖帝進而直接頒布“下粲獄,而盡革外戚封,杰亦奪襲”[11] 的政策。當(dāng)時外戚們?yōu)闋帄Z爵位,居然買通官吏作假,可見外戚已囂張到妄圖欺上瞞下的程度,這件事也促使嘉靖帝開始考慮外戚襲爵問題。
嘉靖時期外戚已嚴重威脅到政治、經(jīng)濟及社會穩(wěn)定等諸多方面,為此嘉靖帝采取了很多措施抑制外戚。一方面,對犯罪的皇親不再寬宥,而是嚴厲懲治。處死張?zhí)蟮牡艿軓堁育g以儆效尤,打擊了外戚的囂張氣焰,使得外戚的行為有所收斂。另一方面,勘核勛戚莊田,恢復(fù)其兼并的百姓土地,使百姓有地耕種,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和社會矛盾。在嘉靖帝實施的措施中,以嘉靖八年革外戚世爵措施最為有效。按照明代開國祖制,沒有立過軍功的外戚不得封爵。其余外戚的恩封,不得請襲,止終本身。明中葉,國家財政緊張,中官、藩王及勛戚的俸祿成為國家財政的負擔(dān),革外戚世爵,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戚的數(shù)量,緩解財政壓力。這一措施還沿襲了非軍功不得封爵的祖制,對抑制外戚勢力抬頭,進一步防止戚家干政有深遠的影響。
四、結(jié)語
明代從建立初期就訂立了抑制外戚的祖制,嘉靖帝抑制外戚的一部分原因是遵循祖制。只不過由于到嘉靖時期,外戚勢力不斷壯大,已對明王朝的經(jīng)濟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打擊外戚勢力已經(jīng)成為必然的趨勢。嘉靖帝革外戚世爵使得正德、弘治時期抬頭的外戚勢力得到了抑制,防止了外戚干政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和社會矛盾,進一步奠定了明朝抑制外戚趨勢。所以,明代外戚循理謹度,“最為孱弱”??傊敺劳馄莸恼叽_實有利于明王朝的統(tǒng)治,至少沒形成宦官專權(quán)和外戚干政這兩顆兩個毒瘤,故明代外戚勢力的孱弱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明王朝滅亡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明世宗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復(fù)印件,1962:131-218.
[2] [清]張廷玉.明史·職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35.
[3] [明]鄭曉.今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4:38.
[4] [清]張廷玉.明史·張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7676.
[5]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M].北京:中華書局,1981:32.
[6] [清]張廷玉.明史·外戚恩澤侯表[M].北京:中華書局,1974:3269.
[7] [清]張廷玉.明史·孫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7668.
[8] [明]王世貞.皇明異典述[M].北京:全國圖書館縮微文獻復(fù)制中心,2004:69.
[9] [清]張廷玉.明史·張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7664.
[10] [清]張廷玉.明史·邵喜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7675.
[責(zé)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