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技工院校的一名教員,我常??吹竭@樣的教學場景: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絕,學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雞無動于衷,不然便招惹同桌,撥弄手機,或者埋頭睡覺。教師指責學生冥頑不靈素質低下,學生嘲笑教師迂腐不化教育無能。誠然,這樣的教學情境是效率低下的,這樣的師生關系是緊張不融洽的,這種教育方式亟待一線教育工作者反省和改進。
羅杰斯學習理論認為:在學與教的關系上,應該置學生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教學;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承擔學習責任,師生之間的感情要和諧…[1]這是課堂互動教學的理論依據(jù)。所謂課堂互動,是指師生雙方以及學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并相互影響的過程,它包含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華,既是校園和諧人際關系的反映,又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活動形式。下面筆者從三方面談談英語課堂上互動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眼緣是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帕金斯(H.V.Perkins)研究表明,課堂中最早建立起來的感情和關系決定著班級風氣,影響著以后的課堂教學。[2]第一堂課前需要盡可能掌握授課班級的基本信息,諸如男女比例、年齡層次、生源結構、班主任帶班風格等等:男生多的班級適合熱鬧的開場白,如果聽眾是清一色的女生,風格以婉約穩(wěn)重為好;學生的年齡會影響其對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如果全班都是當?shù)氐膶W生就不妨來幾句方言助興,若是各地的都有便鼓勵他們互相問候;有的班主任治班嚴謹,學生容易被教師帶動,有的則紀律松散,課堂秩序容易失控,要做好應急預案。第一堂課上,我會問候臺下“Are you smiling today(今天你微笑了嗎)?”出于陌生或者沒有聽懂,大多數(shù)人不會輕易說“Yes”,我準備了暖場辭,熱情奔放的像“同志們我想死你們了”,婉約含蓄的像“佛前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一次相遇”等。有時候一些情境也會激發(fā)靈感:一次上課鈴響了,下面還是亂哄哄的,說什么話好像都沒有力道,笨重的講臺又正好擋在我和學生之間…我干脆推開講臺,讓視線無遮擋地站到第一排學生跟前,迎著下面好奇的目光說:“我想了很久,我希望你們不止看到我的上半身…”這時下面的人很興奮地說出我期待的下一句:“而且看到我的下半身”來。溫暖的話語,活躍的氣氛,能夠消弭初見時的拘束和陌生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留給學生“這是一堂特別而有趣的課”的印象,確立彼此間良好的眼緣。
二、選好切入點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3]我們每天都被排山倒海的信息包圍、轟炸,學生更是手機不離身,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各種資訊。教師應該熟悉教材,關注生活,找到每個章節(jié)中和生活相關聯(lián)的例子,以信息背后的故事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次我準備給學生介紹“How to go shopping(如何購物)”,包括Asking the price(問價)、Bargaining(還價)、Making a deal(成交)等內容,恰逢“切糕事件”走紅網(wǎng)絡,便以“買賣切糕”為情境組織學生討論、對話,并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的陰暗面;一次準備“Career(職業(yè))”,聯(lián)想到騰訊新聞《活著》的一篇“黃河撈尸人”的報道,圖文并茂視覺沖擊強烈,于是安排多媒體教學,把學生帶入社會多樣性的探討。生活中總不乏耐人尋味的、感人淚下的、催人奮發(fā)的故事,這些都是開啟學生心智、豐富教學內涵的生動題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從生活中汲取教學素材,這樣的課堂會更加精彩。
三、教學有取舍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庇⒄Z課本上枯燥的生詞、晦澀的語法、千篇一律的練習題等等都是技校生學習上的難關。我曾經教過的計算機應用班使用的教材是《計算機英語》,課本除了介紹“Memory”、“System Unit”、“Software”等電腦軟硬件術語,還有“定語從句”、“獨立結構”等語法專欄,以及“完形填空”等練習。授課過程中,學生以“用頭投反對票”(即課上趴倒一大片)的方式表達強烈的抵觸情緒。通過教學反思,我作了三點改進:一是讓學生多開口。根據(jù)他們愛玩、好動的特點,結合課文中的生詞、句型,設計一分鐘記憶、一口氣朗讀、“心有靈犀”等比賽,提高說英語的能力。二是讓電腦當助手。運用圖文并茂的幻燈片和聲畫結合的視頻文件,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情景化。三是“語法全拋開,跟著感覺走”。外語學習過程中語感的培養(yǎng)很重要,我的英語教學不糾纏語法,課堂上或指導Speaking Out(朗讀),或引導Group Discuss(小組討論),或鼓勵Partner Work(兩人對話),更強調語言能力鍛煉從模仿開始。
古語常說:親其師則信其道。沒有一層不變的獨白,沒有千篇一律的初見,師生之間的感情要和諧,關鍵是在教學中,師生之間要真正形成一種輔助者與學習主體的關系,教師要發(fā)自內心地相信“人人皆可成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樂見學生成長,引導學生成才,把知識和快樂帶進課堂。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2.
[2]崔景貴.職業(yè)教育心理學導論[M].科學出版社2008.
[3]贊科夫.教學與發(fā)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