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fā)起的活動,學生的內在情感對學習起著重要作用。中職英語教學有別于其他高職和大專院校英語教學,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弱,教學資源不夠完善等問題都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水平,一直是中職學校老師努力探索的問題。本文從情感教育層面闡述如何從人本主義思想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倡導學生的主體活動,從而在促進他們主體性發(fā)展的同時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 人本主義 中職英語教學 情感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中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中職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英語教學者始終致力于尋找更好的英語教學方法,求新,求變,以促進學生的有效英語學習。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課堂教學沉悶,“填鴨式”教學,照本宣科等陳舊低效的教學方式仍是主流。這些低效費時的教學方式不但收效甚微,還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造成老師教得辛苦,學生也學得辛苦的尷尬局面。
人本主義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fā)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chǎn)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認知和情感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增強學習效果,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學習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幫助學生管理情感活動,充分發(fā)揮積極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學生克服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jù)學生學習發(fā)展的特點,英語教學應摒棄陳舊低效的照本宣科,發(fā)揮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突出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種新的以情感為教學活動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
一、人本主義理論及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是現(xiàn)代西方的一種重要思想派系,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Mslow)和羅杰斯(CarlR.Rogers)。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起來的,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重視學習者的愿意、情感、需要和價值觀。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十分注重,以Maslow的“需要層次論”為代表,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而自我實現(xiàn)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有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人總是全力地投入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中去,這種行動是發(fā)自內心的,工作、學習和娛樂沒有了明確的界限,因此由自我實現(xiàn)需要而發(fā)起的行動都是快樂的,沒有壓迫的。因此,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習動機對學生的有效學習起著重要作用。
人本主義認為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主要包括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技能的和諧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者認為教學必須服務于完整的人的發(fā)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由此看來,人本主義的學習主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學習的動機應該是來自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二是情感在學習中的地位,也就是情感和動機間的轉化關系;三是學生中心論。
基于這種觀念,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真正的學習是個體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的過程。教學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條件,讓學生覺察學習的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渴望,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二、人本主義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啟示
長期以來,英語學習方面的研究一直專注于研究語言本身,而忽視學習者這一載體,缺乏對學習者及其情感的研究。但是語言的學習除了要深切地了解語言的各要素之外,還需關注學習者的情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英語語法知識并不等于說學生就可以學好這一語言,語言習得這一過程除了必要的認知外,還深受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對語言輸入進入大腦語言習得器官起著阻礙或促進作用。人本主義主張研究完整的人,反對把人分割為各個要素。學習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其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起著重要作用。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就充分地說明了語言學習者的動機、自信,以及焦慮程度等情感因素和語言學習的關系。克拉申指出:如果學習者動機水平高、自信心強、焦慮程度低,即他們的情感過濾程度低,他們的語言輸入量就大,并且輸入效果好。相反,缺乏動機、自信心弱、焦慮程度高的語言學習者的情感過濾程度高,語言輸入量小,輸入效果差。由此看來,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fā)展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感情型師生關系,積極發(fā)揮情感因素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給當前中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以啟示。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中職學校的教育,以便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技術性人才。根據(jù)社會要求,中職學校改革勢在必行,而英語又是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學科目。然而,由于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較差,基礎普遍較弱,各方面能力參差不齊。這些問題給中職教育帶來許多挑戰(zhàn),尤其是中職英語教育。中職學生對于英語這一科目普遍存在畏難心理,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更是由于小學初中時就英語偏科而放棄就讀普通高中而選擇中職學校。各方面的原因構成了現(xiàn)在中職學生學習英語困難的局面,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根據(jù)中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中職教育發(fā)展的要求,重塑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中職英語情感教育勢在必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無疑給探析中的中職英語情感教育帶來新的啟示。
(一)培養(yǎng)、激發(fā)學習者形成動機。
英語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直接動力,動機是促使英語學習成功的動因。教師在培養(yǎng)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機時,還要注意利用教學中的各種情景積極激發(fā)學習者形成動機,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由隱性轉為顯性,并能推動其積極行動,促進英語學習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把外在和內在的動機有效地結合起來,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重塑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感情型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要求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師生關系,教師應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有效學習。教師應該尊重并理解學生,重視學生的意愿和情感,從而做到以情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把情感融入進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三)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倡導自主學習。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英語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似乎是一種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語言,單詞數(shù)量之多,語法構成之復雜,無疑都給學生帶來消極阻礙,形成對英語學習的畏難心理。因此,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調整學生心態(tài),重塑自信心。
同時,自我效能感與自主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Schunk曾指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既影響目標的設置過程,又影響學習的自我調節(jié)過程。自我效能感也影響學生對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因此,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倡導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在中職學生學習、認知水平各異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三、結語
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yǎng)數(shù)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職學校在國家的重視下取得了重大發(fā)展,其教育規(guī)模已經(jīng)和普通高中大體相當。研究如何提升職業(yè)教育質量現(xiàn)已成為中職學校的首要解決的問題,人文主義教育理論給中職教育的改革帶來許多啟示。同時,英語這門世界語言和人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對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英語教育又是中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無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而談論傳授知識和發(fā)展智力,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這一主張給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帶來重要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成明.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杜·舒爾茨,著.楊立能,沈德燦,譯.現(xiàn)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8.
[6]徐曉晴.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發(fā)[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8.
[7]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xié)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8]肖飛.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yǎng)學習自主性[J].外語界,2002(3)24-27.
[9]郭曉君.人的全面發(fā)展初探[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2):31-36.
[10]高吉利.國內外語自主學習研究狀況分析綜述[J].外語教學,2005(1).